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表现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相关腰椎的棘突、关节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通过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制作腰椎问盘退变动物模型。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行MRI检查,之后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MRI检查结果对照组:无特异性改变,实验组:于术后2个月、3个月时的T2信号明显降低。病理学检查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表现为髓核细胞减少,外周纤维环结构紊乱。结论本实验方法的建立为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3个月、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3个月、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进行组织检查,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模型建立后,3个月、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椎间隙狭窄,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 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中椎间盘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8周,应用电镜技术对SD大鼠椎间盘组织进行详细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的椎间盘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不显著,而实验组表现为软骨样细胞减少,出现不同程度地退变、坏死,细胞器数目减少,细胞外周致密颗粒增多;基质中胶原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融合、扭结或钙化,胶原纤维束间裂隙增大;[结论]应用电镜观察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超微病理改变,可为研究腰椎间盘疾患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 ,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用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 ,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 3个月、 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 ,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 3个月、 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 ,进行组织检查 ,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模型建立后 ,3个月、 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 ,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 ,椎间隙狭窄 ,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 ,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 ,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 ,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 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腰椎失稳致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腰椎失稳对椎间盘的影响及其X线表现。方法:选用新西兰兔27只,随机分为手术组15只,对照组12只,手术组沿L3-L6棘突作后正中切口,剥离骶棘肌,切除棘上,棘间韧带,咬除关节突关节外后1/2,对照组作相同皮肤切口即缝合,分别于术后4,8个月对腰椎行X线检查,结果:除外手术组切口感染1只,术后2和5个月各死亡1只,其余兔存活完好至取材,术后4个月,手术组均发生腰椎后凸畸形,出现软骨终板钙化的椎间盘超过半数,8个月时,所有椎间盘软骨终板均钙化,多数椎间隙狭窄。对椎间隙楔形样变。椎间隙狭窄。终板钙化和骨赘形成4种退变征象发生频数的统计分析显示,手术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脊柱稳定对保持椎间盘生理功能意义重大,脊柱失稳可诱发椎间盘退变,后凸畸形和软骨终板钙化是失稳诱发的腰椎间盘退变早先发生和常见的X线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截除幼年大鼠双前肢建立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76只,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40只,对照组36只。手术组动物麻醉后于双上肢根部截除肢体,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处死大鼠后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切取椎体标本制备C2-C3至T2~T3的中欠状面组织学切片,分别进行HE、番红O染色行椎间盘组织学观察。对照组动物分别于实验开始后4、8、12、16个月分为4组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处理。结果截除双前肢后,双后肢大鼠全部存活,实验组大鼠术后9、12个月均出现颈椎间盘退变的X线征象,光镜检查证实其椎间盘均发生了严重的退变,脊索性髓核完全为纤维软骨性髓核取代,软骨终板缺损或消失,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椎间盘突出并骨化。而正常大鼠的椎间盘仅发生轻度退变。结论本造模方法不损伤动物靶器官正常的解剖结构,成功率高、重复性好,符合人类颈椎间盘退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新型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新型的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合并突出的动物模型。方法9只6月龄山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个腰椎间盘,再将每只山羊的6个腰椎间盘随机等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椎间盘左前外侧纤维环用直径2.5mm的微型环锯限深5mm造成柱状纤维环缺损。术后2、4、6个月时对正常及模型椎间盘摄X线片和MR扫描,观察X线片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MRI T2加权像上的椎间盘高信号区的面积和平均R弛豫时间、椎间盘纤维环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HE染色、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对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生物化学变化和组织学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正常成年山羊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特点与人类相似;模型椎间盘在损伤后2个月即出现明显退变(P〈0.01),包括椎间盘高度指数降低、椎间盘T2加权像高信号区面积和平均R弛豫时间减低、组织学退变评分增高;MRI和组织学均发现损伤纤维环外侧1/3修复,内2/3出现髓核组织突出充填。损伤后4、6个月模型椎间盘退变加重,但与损伤后2个月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形态稳定。结论以成年山羊为对象,应用微型环锯对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定量损伤可以获得快速、有效、重复性好的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新型兔腰椎间盘缺血退变模型。方法选取27只12月龄雄性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术前均行腰椎侧位X线检查。麻醉后左侧腹膜后入路结扎L4,5左侧节段血管。L4~5椎间盘为双侧缺血组,L3~4椎间盘为单侧缺血组,L2~3椎间盘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行CT-DSA明确节段血管是否闭塞。计算术前和术后1、2、3个月不同时间点各组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缺血程度和时间对椎间盘高度的影响。腰椎MRI检查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椎间盘信号改变情况。结果实验兔均顺利通过手术结扎L4,5左侧节段血管。术后2周,6只实验兔通过CT-DSA证实L4,5左侧节段血管已闭塞。术后1、2、3个月DHI单、双侧缺血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3个月,腰椎MRI提示,腰椎间盘信号减弱例数和退变程度在各时间点单、双侧缺血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结扎兔腰椎节段血管,在不破坏椎间盘解剖结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兔腰椎间盘缺血退变模型。兔腰椎间盘退变与缺血程度、缺血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新型的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方法 8只6月龄山羊,取腰椎右侧腹膜后入路,L3~4、L4~5椎间盘为目标椎间盘,于L3、L5椎体前外侧给予重建钢板加压固定.术后6个月对正常及目标椎间盘行MRI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观察MRI T2加权像上的椎间盘信号区的变化和HE染色下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7只山羊存活,1只山羊因麻醉原因死亡.6个月时MRI检查显示目标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明显降低,组织学观察发现目标椎间盘出现髓核纤维化和纤维环退化破裂的退变表现.结论 山羊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特点与人类相似,通过椎体前路钢板加压的方法可以建立羊的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10.
椎间失稳致兔椎间盘退变磁共振影像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由于椎间失稳诱发的椎间盘退变在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中的表现。方法 :选用新西兰兔 15只 ,随机分为手术组 9只、对照组 6只 ,手术组沿L3~ 6棘突作后正中切口 ,剥离骶棘肌和关节突附丽肌肉 ,切除棘上、棘间韧带和关节突关节外后 1/ 2 ;对照组作相同皮肤切口即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 ,分别于术后 2、 4、 8个月行腰椎MRI检查及髓核信号值测量。结果 :术后 2~ 8个月 ,对照组腰椎未见异常 ,而手术组L3~ 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 加权像低信号、腰椎后凸畸形、T1加权像低信号、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对手术组手术节段及其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信号值的定量分析显示 ,T2 加权像信号值减低在术后 2、 4、8个月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T1加权像信号值减低在术后 8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 ;T2 信号值减低主要发生于术后 2个月 ,T1信号值减低发生于术后 8个月。结论 :脊柱失稳可诱发椎间盘退变。髓核T2 加权像低信号是椎间盘退变的早期和先发征象 ,T1加权像显示形态改变较好 ,但T1信号值在退变早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退变的大鼠椎间盘的表达相关性,以及它们与椎间盘内新生毛细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个月龄的大白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组10只大鼠手术切除腰1-骶1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然后缝合切口。对照组不行手术。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立即取L4-5椎间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实验动物椎间盘中COX-2、HIF-1α表达情况及微血管的密度(MVD)。并通过统计分析描述COX-2与HIF-1α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分别与椎间盘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髓核中HIF-1α、COX-2阳性细胞率明显增高,在对照组的髓核组织中极少出现阳性细胞。此外,实验组椎间盘中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用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动物椎间盘髓核组织内HIF-1α、COX-2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678)。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验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MVD值与HIF-1α的表达之间和MVD与COX-2的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1.大鼠椎间盘退变过程中HIF-1α、COX-2的表达有相互促进作用;2.退变椎间盘的MVD值与HIF-1α及COX-2的高表达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比较前路Active.L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62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58岁,平均47.7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4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1例;手术节段:13-42例,L4-513例,L5-S15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7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3例;手术节段:13-44例,L4-526例,15-S112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定: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手术成功率的评定。(2)影像学评定: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问活动度独立因素t检验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全部获得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平均19.8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下腰痛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在改善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椎间隙活动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腰椎前凸序列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采用腹膜后入路进行腰椎手术,L3/L4椎间盘作为对照椎间盘;L4/L5椎间盘作为假手术椎间盘,只进行暴露;L5/L6椎间盘作为处理椎间盘,手术暴露后用24 G针头从椎间盘的前外侧针刺3次。4周后通过X线片观察针刺损伤对椎间盘高度的影响,通过MRI观察椎间盘在针刺损伤后退变的程度。结果腹膜后入路可以很好的显露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所有动物均成活至术后4周,统计学分析说明针刺、手术暴露以及对照对术后4周椎间盘高度、MRI的T2加权信号强度的影响不同。用Newman-Keuls法对3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结果显示:L3/L4与L4/L5之间的均数比较P〉0.05;L3/L4和L5/L6之间的均数比较P〈0.01;L4/L5和L5/L6之间的均数比较P〈0.01。结论术后4周针刺损伤实验动物椎间盘可以造成椎间盘高度、MRI的T2加权信号强度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椎间盘损伤是造成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MRI和组织学观察。[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32只,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确定针刺深度;12只经腹膜手术,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1G针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L6S1椎间盘作为对照,术前及术后4、8周行MRI检查,然后处死,椎间盘行HE染色。[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4、L4、5、L5、6、L6S1椎间盘纤维环部分针刺深度为1.5mm,纤维环全层针刺深度为2.3mm。MRI检查在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的椎间盘信号强度显著降低。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全层针刺和部分针刺椎间盘4周时都发生退变,而纤维环全层针刺退变较严重。[结果]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An association between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that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to exist. To date, however, this association has not yet been adequately studied.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were evalua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MRI findings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thout lower back pa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whether the 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han in healthy volunteer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51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underwent cervical spine MRI. The patients consisted of 34 males and 17 females ranging in age from 21–83 years (mean 46.9 ± 14.5 years)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mposed of 113 healthy volunteers (70 males and 43 females) aged 24–77 years (mean 48.9 ± 14.7 years), without neck pain or low back pain. 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s with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cervical discs was 98.0% in th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group and 88.5%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34). The presenc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as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decrease in signal intensity of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posterior disc protrus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None of the MRI finding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der, smoking, sports activities, or BMI. As compared to healthy volunteers,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howe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decrease in signal intensity of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posterior disc protrusion on MRI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disc degeneration appears to be a systemic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uo C  Hu Y  Wu X  A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548-551,I031
目的 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行组织学和MRI观察。 方法 健康成年恒河猴 8只 ,手术组 6只 ,在其腰4 ,5、腰5,6、腰6,7椎间盘分别作一 5mm× 3mm切口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4、8、13、2 0周对手术椎间盘行MRI观察 ;8只恒河猴分别于术前 (对照组 )及术后 4、8、2 0周随机取 2只处死后行椎间盘组织学观察。 结果 正常成年恒河猴腰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特点与人类相似 ;手术椎间盘高信号区域面积的百分比于术后 8、13、2 0周显著减少 (P <0 0 5 ) ;术后 4周椎间盘切口外被纤维组织覆盖 ,术后 8周 ,切口外层纤维样愈合 ,其内无愈合迹象 ,术后 2 0周 ,切口向椎间盘内延伸 ,部分髓核出现纤维化。 结论 恒河猴是一种生理特性与人类相接近的动物 ,以其为对象应用纤维环切开法可以获得可靠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通过测量MRI轴位T2加权像椎间盘高信号区域面积百分比的方法可于早期无损伤地发现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实验组接受经多裂肌间隙椎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 d,术后2周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与术后半年的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半年植骨融合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Taillard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显著,该入路对患者的术中损伤较小,且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