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和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及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手术切除的68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分别采用D2-40和CD31标记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和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周及瘤内D2 40、CD31表达情况并计算LVD和MVD,分析瘤周及瘤内LVD、MVD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脏器转移、TNM分期、性别、年龄、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病理类型)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瘤内和瘤周LVD分别为(4.6±2.0)个和(8.2±3.5)个,瘤内和瘤周MVD分别为(46.3±16.5)个和(47.6±15.3)个;瘤周LVD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脏器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病理类型均无关(P>0.05);瘤内LVD、瘤内及瘤周MVD与以上参数均无关(P>0.05);全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48.6个月,其中瘤周低LVD者的中位OS为31.0个月,低于瘤周高LVD的43.0个月(P<0.05);瘤周高MVD者的中位OS为46.0个月,而瘤周低MVD者为4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瘤周LVD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胃癌发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测定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15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蛋白表达,并进行评分,同时用D2 40显色淋巴管进行淋巴管密度(LVD)计数.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OX-2、VEGF-C较正常组织表达明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COX-2、VEGF-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P<0.05);转移组LVD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COX-2与LVD(r=0.71;P<0.01)、VEGF-C与LVD(r=0.68;P<0.01)、COX-2与VEGF-C之间(r=0.65,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COX-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管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促进肿瘤淋巴管的形成,有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内LYVE-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情况,为喉鳞状细胞癌转移和预后的判定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病理学方法检测LYVE-1的表达并计数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RT-PCR法检测喉鳞状细胞癌中VEGF-C的表达,使用统计学方法对LVD和VEGF-C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喉癌组织内存在LYVE-1(+)的管腔样结构,LYVE-1在喉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织中VEGF-C mRNA的平均水平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组织比正常组织高4-5倍,而且喉癌组织内VEGF-C表达与LVD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瘤组织中存在淋巴管;VEGF-C 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比正常对照组织高,且VEGF-C mRNA的高表达可能会通过促进瘤内淋巴管的增生来促进喉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黄静  吴靖芳  张静  张文静  刘军超  薛刚 《齐鲁肿瘤杂志》2013,(24):1904-1907,1911
目的:分析VEGF_C/D及受体VEGFR3和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9—01—01—2012—1028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医院收治的68例PTC和3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组织中VEGF_c/D、VEGFR-3、D2—40的表达水平,比较VEGF-C/D和受体VEGFR-3在PTC和腺瘤,PTC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差异;并分别计数VEGFR3和D2—40淋巴管密度(1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和腺瘤组织中VEGF-C阳性率分别为85.29%和16.67%,x^2=47.70,P〈0.001;VEGF-D阳性率分别为77.94%和13.33%,x^2=35.7l,P〈O.001;VEGFR3阳性率分别为83.82%和13.33%,x^2=43.56,P〈O.001;D2—40阳性率分别为79.41%和10.00%,x^2=35.19,P〈O.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3.876,P=0.034,r=0.259,P=0.024;VEGFR-3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5.088,P=0.027,r=0.274,P=0.024。PTC组和腺瘤组D2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3.44±0.4和0.5.4--0.4,t=12.526,P〈0.001;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4.1±O.7和0.7±0.6,t=3.163,P〈0.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D2—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5.6±3.7和2.7±1.5,x^2=2.758,P=0.009;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6.9±3.5和3.3±0.9,x^2=3.224,P=0.002;癌周VEGFR-3阳性LVD密度(12.6±4.1)高于D2—40的(7.9±4.3),x2=2.106,P=0.0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D、VEGFR3和D2—40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管密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乳头状癌常伴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但关于淋巴途径转移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在验证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特异性的前提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用LYVE-1标记肿瘤组织内淋巴管,通过形态学观察,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状态,并结合完整的临床资料,评估肿瘤内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尹海波  江昌新  王婷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0):1161-1165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CK- 19)、波形蛋白(Vimen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环氧化物酶-2(COX-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乳头状癌和54例滤泡癌中CK- 19、Vimentin、VEGF-C、COX-2 的表达。结果:CK- 19、VEGF-C、COX-2 表达于癌细胞的胞浆,Vimentin 在癌组织的间质和癌细胞的胞浆均有表达,其表达差异从阳性率和阳性强度两个方面予以统计分析。乳头状癌中CK- 19表达的阳性率(90.4%)高于滤泡癌(61.1%),Vimentin、VEGF-C 和COX-2 表达的阳性率(100% 、86.2% 、81.9%)近似于滤泡癌(100% 、87.0% 、81.5%)。 乳头状癌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含原发灶和转移灶)四种指标的阳性率均相近,滤泡癌高分化型组与低分化型组相比,除Vimentin 的阳性率均为100% 外,其他三种指标CK- 19、VEGF-C、COX-2 均为高分化型组阳性率(74.1% 、88.9% 和85.2%),高于低分化型组阳性率(48.1%、85.2%和77.8%)。 Vimentin 和VEGF-C 的免疫阳性表达强度在乳头状癌中高于滤泡癌,CK- 19和COX-2 在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中的表达相近。四种免疫学指标的免疫阳性强度在乳头状癌原发灶、转移灶、滤泡癌高分化组、低分化型组间均无明显差异。乳头状癌中CK- 19与Vimentin 间免疫表达强度无相关性,VEGF-C 和COX-2 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综合检测CK- 19、Vimentin、VEGF-C 和COX-2 四种免疫学指标,对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分化、浸润、转移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D44v6、BRAF和Rasp21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8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LNM)患者、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和50例甲状腺腺瘤(TA)患者组织中的CD44v6、BRAF和Rasp21进行检测。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PTC+LNM)的CD44v6、BRAF和Rasp21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TC)和甲状腺腺瘤(TA)组(P〈0.05)。结论CD44v6、BRAF和Rasp21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较好的转移及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遗传型甲状腺髓样癌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中等恶性程度的内分泌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TC)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癌(FTC),但发病率低于二者。本病例提示我们如有双侧甲状腺肿物的患者需要询问其家族史,注意有无遗传性MTC情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VEGF-C、VEGFR-3、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LVD)及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肝细胞癌组织标本6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2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其中VEGF-C及VEGFR-3 mRNA 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MVD及LVD,并分析四者与肝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VEGF-C、VEGFR-3 mRNA表达、MVD及LVD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表达、MVD及LVD均呈正相关(P<0.01),VEGF-C及VEGFR-3表达与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淋巴转移相关(P<0.01),MVD与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P<0.01),LVD与淋巴转移相关(P<0.01)。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表达增多,可能通过参与血管、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周淋巴管密度(Peritumor lymphatic microvesseldensithy,LMVDpt)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1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以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下计数癌周微淋巴管密度。[结果]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LMVDpt为13.17±2.89,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4.21±2.76),两者差民有显著性(P=0.000)。②LMVDpt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绝经状态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之间无统计学联系(P值均〉0.05),与肿话最大直径、腋窝淋活率(53.1%)明豆低于低LMVDpt组(73.9%)。[结论]LMVDp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扩散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选择乳愫浸润性导管癌治疗方式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刘雷  吴志宏  章载良 《中国肿瘤》2014,23(4):333-337
[目的]探讨ARHI蛋白及E钙粘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56例经病理确诊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人组,并取其距癌组织边缘〉2cm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HI蛋白及E钙粘蛋白的表达。[结果]ARHI及E钙粘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48.2%V,q80.4%,51.8%VS91.1%.P均〈0.05)。ARHI、E钙粘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ARHI与E钙粘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Kappa=0.287,P=0.023)。[结论]ARHI、E钙粘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2-40和CD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D2-40阳性的淋巴管密度(LVD)和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8例胃癌和36例癌旁组织中D2-40和CD34的表达情况,并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LVD和CD34阳性的MVD,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D2-40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92/108)和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D3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4.4%(102/108),高于癌旁组织的36.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胃癌组织中LVD和MVD计数分别为10.14±5.37和45.32±15.7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3.38±1.69和4.9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者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MVD和LVD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乏淋巴管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9.0个月(95% CI:59.91~77.20个月),高于富淋巴管组的33.0个月(95% CI:23.20~42.66个月);乏微血管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0个月(95% CI:58.10~76.39个月),高于富微血管组34.0个月(95% CI:24.63~44.02个月),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2-40标记的LVD和CD34标记的MVD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胃癌发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倪佳 《肿瘤学杂志》2014,20(12):1031-1034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合并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彩色超声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240例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良性疾病钙化率为23.3%(38/163),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钙化率达75.3%(58/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7,P〈0.001)。钙化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95%CI:0.750~0.871)。微钙化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是非微钙化者的5.348倍(95%CI:2.804~10.200),而粗钙化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是非粗钙化者的4.000倍(95%CI:1.564~10.230)。[结论]钙化尤其是微钙化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较高。当彩超发现甲状腺结节中有微小钙化时应提高警惕,尤其是微钙化,应进一步做针吸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VEGF、CD31和MVD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卵巢上皮癌40例及正常卵巢组织20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和CD31的表达,并计数MVD。[结果]卵巢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有淋巴结转移者的VEGF和MVD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Ⅲ~Ⅳ期病例的VEGF和MVD也明显高于Ⅰ~Ⅱ病例(P〈0.05)。[结论]VEGF、CD31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VD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K19、CyclinD1、HBME-1、34βE12、TPO、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6例PTC、6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TA)中CK19、CyclinD1、HBME-1、34βE12、TPO、galectin-3的表达情况。结果CK19和galectin-3表达PTC组织与滤泡性腺瘤比较无明显差异;PTC中CyclinD1、HBME-1、34βE1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02%、93.02%、90.69%,明显高于滤泡性腺瘤。PTC中TPO表达阳性率为2.33%,滤泡性腺瘤中其表达率为90.00%,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HBME-1、CyclinD1、34βE12和TPO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TC的确诊率,而CK19、galectin-3对鉴别PTC和FTA意义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VEGF-C和VEGFR-3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取61例鼻咽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C和VEGFR-3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D2-40标记淋巴管,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 61例鼻咽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61.8%,VEGFR-3表达的阳性率为69.1%。经计数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VD)与VEGF-C、VEGFR-3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 VEGF-C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使癌组织中LVD增高,从而对肿瘤细胞发生淋巴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Fascin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对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4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20例取自甲状腺良性病变旁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Fasc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Fasc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71.67%)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组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Fasc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为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Fasc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1.3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cin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