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1999年1月初诊的HCM住院病人32例,皆无高血压病史,且经超声、~(99)Tc心肌显像明确诊断,IVST/LVPW>1.3。男21例、女11例,年龄54.8±11.6岁。梗阻型15例,非梗阻型17例。根据Holter结果分为:Lown’s 3级以上(含3级)VR组18例,Lown’s 2级以下(含2级)VR组14例。同期入院的EH-LVH患者30例,LVH标准: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125g/m~2(男)或>120g/m~2(女)。男19例、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QT间期离散度(QTd)的报警指标,对预测冠心病与有心肌肥厚的各类心脏病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差异。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A组)、冠心病组(B组)和各类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病组(C组)各30例,随访1年,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校正后的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的关系。结果 A组QTcd(42±15)ms与B组、C组的QTcd(66±12 ̄81±14)ms均有显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 (简称QTd)变化。 方法 用美国超九 ATL(XO16 3)彩色多谱勒诊断仪二维超声测量其舒张期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 ,以≥ 1 2cm作为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n =36 ,男 女 =2 0 16例 ,平均年龄 6 0岁± 12岁 )、高血压左心室非肥厚组(n =5 0 ,男 女 =30 2 0例 ,平均年龄 6 2岁± 12岁 )进行测量 ,再用心电图ECG 8110P( 0 180 8A3)描记其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手工测量其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和心动周期RR间期 ,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cd ,并随机匹配正常人群组 (n =4 0 ,男 女 =2 4 16例 ,平均年龄 5 8岁± 13岁 )。 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QTd为6 0ms± 17ms ,QTcd为 6 8ms± 2 4ms,高血压左心室非肥厚组QTd为 4 1ms± 13ms,QTcd为 4 3ms± 17ms ,正常人群组QTd为 4 3ms± 11ms ,QTcd为 4 4ms± 16ms,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骆峰  刘国华  祁学平 《心脏杂志》2007,19(5):582-58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离散度(QTd)与肥厚性心肌病(HCM)左心室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43例HCM患者,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室间隔肥厚)16例、B组(室间隔肥厚及左室前壁肥厚)10例、C组(室间隔肥厚、左室前壁肥厚及左室侧壁肥厚)10例、D组(室间隔肥厚及广泛左室壁肥厚)7例。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ECG),人工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QRS波时间,并计算QT及QRS离散度(QTd及QRSd)。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D组的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大于A、B、C组,D组的室间隔厚度(IVST)/PWT明显小于A、B、C组。A、B组的QTd明显大于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QTd不仅反应了左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也反应了左心室肥厚的形态学改变的不均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的左室结构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观察3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依那普利5~10mg,平均18个月后,血压左室结构及QTd改变.结果用药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降低(P<0.01),心率(HR)无明显改变(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l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减少(P<0.05).QTd显著降低(P<0.01).结论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QTd,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段玉柱 《高血压杂志》2001,9(4):312-313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的左室结构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观察3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依那普利5-10mg,平均18个月后,血压左室结构及QTd改变。结果 用药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降低(P<0.01),心率(HR)无明显改变(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是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减少(P<0.05),QTd显著降低(P<0.01)。结论 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QTd,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治疗组30例高血压病人口服美托洛尔50~200mg/日,对照组口服复方降压片,3~6片/日。疗程均为16周。在治疗前后测量QTcd,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美托洛尔可明显缩小QTd及QTcd(P<0.01),对照组则QT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美托洛尔对高血压LVH患者QTd有明显缩小作用,对预防因QTd增大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逆转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72例高血压LVH患者,共中男40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6±6.8)岁.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40例采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ACEI)、32例采用钙离子拮抗剂(Ca-ANT)治疗.QTd的计算采用最大QT间期(QTmax)减去最小QT间期(Q,Tmin),并用Bazett's公式获得校正QT离散度(QTcd).左室重量指数(LVMI)依据Devereux公式计算.结果应用ACEI治疗后LVH缩小(由158g/m2±19g/m2降至130g/m2±16g/m2,P<0.001),QTd缩小(由83ms±29ms减至63ms±28ms,P<0.001);而采用Ca-ANT治疗后LVH 亦降低(由156ms±17ms降至132ms±12ms,P<0.001),QTd缩小(由79ms±32ms减至62ms±30ms,P<0.001);治疗后总体LVMI降低与QTd缩小显著相关(r=0.56,P<0.001),LVH的逆转程度与QTd的改善相关(r=0.48,P<0.001).结论ACEI或Ca-ANT均能使LVH逆转,从而缩小QTd,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氯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大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大 ,将 5 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氯沙坦 5 0 mg/d,或氯沙坦 5 0 m g/d加双氢克尿噻12 .5 mg/d治疗 ,共 16~ 18周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大小 ,及 QTd改变 ,并分析 L VMI与 QTd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L VDd,IVST,PWT,L VMI比治疗前下降 (P<0 .0 5或 P<0 .0 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QTd比不伴左心室肥大组大 (P<0 .0 1) ,治疗后则明显减小 (P<0 .0 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L VMI与 QTd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氯沙坦或氯沙坦加双氢克尿噻能逆转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大 ,并使 QTd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2.
作者测定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第3d的17导联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的QTd及JTd较正常组明显增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AMI泵功能级别(Kilip分法)与QTd及JTd呈正相关,即泵功能级别愈高,则QTd,JTd值愈大(r分别为0.99与0.95)。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 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男性 40例 ,女性 5 4例 ,年龄 (5 9.9± 11.2 )岁 ]和 11例正常人 [男性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2 .8±16 .9)岁 ]作 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 组 ,n=6 2 ) QTd较非肥厚组 ( 组 ,n=32 )以及正常对照组 ( 组 ,n=11)均明显增大 (P<0 .0 1~ 0 .5 0 ) ,QTd与左心室质量呈正相关 (r=0 .47,P<0 .0 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增大可使 QTd明显增大 ,具有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形成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性猝死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大QT离散度的改变 ,及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方法 对 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的分析 ,并对左室肥大指数与QT离散度、血压与心率变异作相关分析。  结果 高血压伴左室肥大者QT离散度增加 [QTcd :(5 0 98± 18 79)ms ,QTacd :(5 1 2 1± 13 42 )ms ,QTsD :(15 47± 7 0 8)ms ,QTaSD :(15 48± 4 6 5 )ms] ;左室肌重与非左室肥大相比 ,心率变异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左室肥大指数 (LVMI)与QT离散度 (QTcd、QTacd、QTsD、QTaSD)呈正相关 ,血压 (SBP、DBP)与心率变异 (MSSD、HF、LF、TF)呈负相关。  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大者心肌局部复极化不一致 ,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下降 ,但与左室结构改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谢菁 《临床内科杂志》2001,18(3):199-201
目的 研究长期使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 4例高血压病 (EH)合并左心室肥厚 (LVH)者 ,服用依那普利 (10mg 1次 /d) 3年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 (QTc)、QT间期离散度 (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 ;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测定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 依那普利不仅能迅速降压 ,而且能逐渐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达 3 9% (P <0 .0 0 1) ,显著提高左心室泵血功能 ;同时明显缩短QTd[从 (61± 2 1)到 (41± 15 )ms、QTcd从 (67± 2 7)到 (46± 18)ms] ,QT及QTc也同样明显缩短。结论 长期用依那普利治疗EH合并LVH ,能明显使患者左心室肥厚回缩 ,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通过降低QTd及QTcd ,进一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活动平板试验前后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的 QT离散度变化 ,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 QT离散度的影响。 方法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41例冠心病患者与 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活动平板试验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QT离散度变化。 结果 运动前 ,运动高峰冠心病组 QT离散度分别为 (47.84± 11.19) m s,(6 2 .16± 10 .45 ) ms(P<0 .0 0 1) ;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分别为 (2 4.2 2± 15 .15 ) ms,(2 3.11± 14.43) ms(P>0 .0 5 ) ,运动前、后两组相比 P均 <0 .0 0 1。以运动中 QT离散度≥ 5 0 m 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86 .2 % ,特异性 88.9% ,预测准确性 87.5 %。 结论 冠心病组活动平板试验中 QT离散度进一步增加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 QT离散度无变化 ,提示运动高峰时较大的 QT离散度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并提示 QT离散度是活动平板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校正QT离散度(QTcd)改变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雅施达)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双盲法将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安慰剂组26例,分别给予培哚普利及安慰剂口服治疗6周,并对治疗前后的QTc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醛固酮(Al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I)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的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升高,LVEF下降.经培哚普利治疗后,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下降,LVEF改善.QTcd与AngⅡ、Ald及WMI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418,P<0.01;r=0.215,P<0.05;r=0.487,P<0.01),QTcd与LVEF存在负相关(r=-0.372,P<0.01).结论 老年AMI患者QTcd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改善QTcd,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54例高血压病患者接受 QT间期离散度 (QTd)、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左心室心肌厚度 (LVH)检测。结果 :在中、重度组高血压病患者 ,左室心肌明显增厚 ,QTd明显延长 ,复杂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 ;而在轻度组患者 ,左室心肌肥厚不显著 ;当血压急剧升高时 ,伴发急性心肌缺血、 QTd明显延长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AMI后成功的PTCA患者,分别记录术前1天、术后1天的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3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行PTCA术前,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单纯行冠脉造影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对心率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TCA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组109例(非左室肥厚组83例,左室肥厚组26例),正常组30例,测定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结果高血压病组无论有无左室肥厚,其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QTd:43.9±15.1ms,69.2±16.9msvs36.2±11.3ms,p<0.05;Tei指数:0.54±0.06,0.60±0.14vs0.38±0.07,p<0.05)。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的左室Tei指数及QT离散度较非左室肥厚组有增大的趋势(QTd:69.2±16.4msvs43.9±15.1ms,p<0.05;Tei指数:0.60±0.14vs0.54±0.06,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时,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增大,表明高血压左室肥厚可导致QT离散度增大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