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国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在门诊基金的管理模式上,大多数地区借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建立了家庭账户。但在各地家庭账户的实施中出现不少问题,使许多学者及政策执行者对建立家庭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能否达到门诊补偿的目标等方面心存疑虑。从理论背景对家庭账户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家庭账户出现的问题不是因为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建立家庭账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称新农合)试点县门诊家庭账户的现况分析,发现门诊家庭账户对吸引农民参合、鼓励农民利用门诊服务、鼓励和发展新农合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筹资水平较低、管理成本较高、纵向积累功能缺失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家庭帐户的效果及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了成都市3个设立家庭账户的县和1个未设立家庭账户的县,就其合作医疗的开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家庭账户与参合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设立家庭账户的3县住院补偿比都低于15%,并且其家庭帐户资金沉淀率分别达到了79.52%、41.49%和34.8006;未设立家庭账户的县住院补偿比虽然也只有15.01%,但在补偿受益率和补偿程度的平衡上更有优井讨论:家庭账户对参台率的影响并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巨大,并且它自身的缺陷阻碍了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合作医疗的门诊补偿应该向门诊统筹方向探索,着重解决门诊费用的高额部分。  相似文献   

4.
叶俊 《卫生软科学》2011,25(8):529-531
深入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的概念以及三种补偿模式的特点及利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金用途的建议,并从我国农村社区卫生建设角度出发以及通过对新农合中家庭账户的分析,通过参保动机的经济学分析,试图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家庭账户的保险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医疗保险经济学有关原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家庭账户的设计进行分析,认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设立自筹式或共筹式家庭账户是增强筹资吸引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作用与意义进行准确定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从山西省选出两个试点县,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用SPSS11.5对数据从门诊服务利用率、就诊费用、乡村医生行医行为及续保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家庭账户提高了农民参合积极性,减少了参合逆选择,提高了门诊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改善了乡村卫生资源配置。结论:在实施中应发挥好家庭帐户的作用,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模式与家庭账户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门诊资金、门诊卫生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的比较,分析门诊统筹与家庭账户模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相关的制度需求也日益迫切。从人权保障角度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遵循政府主导原则、强制参与原则、基本医疗保障原则。在管理体制上,应独立设置基金管理机构,并建立监督机制,细化参保人权利,强化管理机构及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实施县(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高统筹区域内的统筹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二元结构逐渐向一元化结构转变.资源日益统筹整合的背景下.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全社会统筹是必然选择。在这种大趋势下。谋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逐步实现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制接轨和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地区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主体,它在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防止农村地区贫困以及提高农村地区的卫生防疫能力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但从其当前的运行来看,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到制度的持续发展.文章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现状,在探究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推进其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关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很多试点单位和专家学者认为设置家庭账户的做法值得推敲。在这种情况下,寿光市以家庭账户为载体,建立了让群众放心、信任和满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试点两年来,全市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7.6%、受益率达到88%、满意率达到96%,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有无家庭账户的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无家庭账户的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的优缺点,为情况类似的地区实施新农合制度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研究办法进行研究。[结果]2003年度、2004年度,寻甸县、蒙自县、龙陵县门诊减免实施家庭账户制,禄丰县实施门诊按比例减免方案,各县参合农民对新农合制度门诊减免方案满意度评价分布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各试点县现行新农合制度门诊减免方案基本可行,社会满意度较高,值得借鉴和推广,建议各县积极调整和完善门诊减免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构筑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安全网”的重大举措。在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其试点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建设则是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各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不断增加的卫生服务需求与落后的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继续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显得非常重要,新农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是当前亟需明确的问题。本研究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应用斯沃特(SWOT)分析理论〔1〕,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继实施,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医疗保险体系发展进入制度完善阶段。在继续巩固和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探讨新农合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二险合一,建立打破城  相似文献   

16.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支撑,乡镇企业较薄弱,集体经济实力不足,缺乏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总是处于重建与解体的恶性循环中,贫因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突出。资料显示,重庆市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从1997年的12.8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0.51亿元,增长了59.36%,大大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负担,尤其给贫困人群带来的冲击更大,  相似文献   

17.
近期,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听到一些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目前的农村社会经济形势下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必要,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最终还会像我国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一样走向衰退。为此,笔者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一些论述,希望能改变这些基层领导的看法,以期共同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适应"二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设计的,适用不同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二者的异同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更多的是制度框架、制度内容和制度性质的相同或相近,而二者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的差异,其保障水平、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的差别,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背景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9.
邗江区位于江苏中部,在长江中下游,辖11个镇、3个街道,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充分调研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从2004年1月1日起,在全区建立和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区共有2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应参保人口(32.7万人)的82.5%,全区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近1000万元,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的作用,我们对广东省英德市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1)激发了农民对医疗的需求,提高了人群健康水平,推动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促进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公共卫生网络的发展;(3)降低了管理成本,管理效率和效益均得到了提高,基金使用安全系数进一步加大;(4)拓展了统筹范围,扩大了农民享受医疗保障的覆盖面;(5)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