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与肺血栓栓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与机体的纤溶和凝血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因调节机体的纤溶系统而在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t—PA和PAI-1与PTE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纤溶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PA)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动态变化在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表明纤溶系统失衡在PTE早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抑制物(PAIs),主要是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简称uPA系统),除其纤溶功能外,在包括气道炎症等多种炎症反应和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卡托普利对血浆纤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即试验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对照组21例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留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试验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在卡托普利治疗7 ̄10天后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凝血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其抑制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人各年龄组间和高血压病人血纤溶指标的差异及其意义。 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时≤39岁(n=49),40 ̄59岁(n=149),≥60岁(n=64)各组健康人和高血压组(n=56)的血纤溶活性指标凝血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进行测定。 结果 ≥60岁组和高血压组的PLG和t-PA明显低于59岁以下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水平。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轻度升高(P>0.05),恢复期明显回落(P<0.05),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在急性期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进一步升高;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在急性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趋于正常,而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一定差异(P<0.05)。(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急性期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进一步升高(P<0.0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均大致正常;急性期血浆中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明显回落,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趋于正常,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期(入院时)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入院后二周)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两者含量均趋于正常(P>0.05)。结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t-PA、PAI-1、P/t比值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2003年2月,我们测定了6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7d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P/t比值,旨在分析血凝纤溶机制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21例健康人、2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及3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测定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分析三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血压及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高血压组,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低于高血压组。结果提示,高血压及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且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可能引起纤溶、凝血功能的紊乱,并在脑梗死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反义RNA对家兔血浆纤溶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血脂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第二外显子,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纯化克隆后连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反义RNA重组质粒.将pcDNA3.1-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重组质粒注射到哈尔滨大白兔腹部皮下组织.通过发色底物法测定家兔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改变.测定家兔血脂变化,病理检测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显示,应用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RNA重组质粒的家兔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升高,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蛋白表达于内皮细胞,而在平滑肌细胞中未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内均有表达);应用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RNA重组质粒的家兔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低于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96±42 mg/L比123±12 mg/L, 15±10 mg/L比46±29 mg/L),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亦轻于后者.以上提示,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RNA重组质粒的皮下注射能有效阻断家兔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蛋白的合成,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升高,这为临床应用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提供了理论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软斑表面存在血栓附着,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期是否也存在tPA、PAI活性的异常?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人各年龄组间和高血压病人血纤溶指标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时≤39岁(n=49),40~59岁(n=149),≥60岁(n=64)各组健康人和高血压组(n=56)的血纤溶活性指标凝血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进行测定。结果≥60岁组和高血压组的PLG和t-PA明显低于59岁以下各组(P<0.001),PAI则明显高于59岁以下各组(P<0.001)。结论健康老人(≥60岁)和高血压病人纤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叶酸补充治疗可以减少Hcy水平,然而高胱氨酸血症(HHE)的致病机制及叶酸的保护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为了探讨Hcy及叶酸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我们首次研究了生理及超生理浓度的Hcy与叶酸共同作用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抗原合成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是纤溶系统外激活途径的重要活性物质,绝大多数由小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始动环节。文章综述了内皮细胞产生的tPA和PAI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PA、PAI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其由许多原因引起,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高血糖及脂代谢异常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或广泛微血栓形成。2001年2月至2003年11月,我们对8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PAI)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这两种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胰岛素抵抗及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是重要的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物(PA)的抑制物,过多的PAI-I导致血浆中PA活性下降,容易形成血栓。PAI-1与胰岛素抵抗(IR)综合征及其相关的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这种关系可以解释IR病人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采用发色低物法,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测定采用酶法。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冠心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较正常人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较正常人下降。冠心病患者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下降,以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甘油三酯组改变尤为明显。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呈负相关,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呈正相关。结果提示,甘油三酯通过影响纤溶功能参与冠心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对43例经溶栓治疗(SK8例,r-SK13例,UK16例,rt-PA6例)的AMI患者,分别于溶栓前后动态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应用SK、r-SK、UK、rt-PA溶栓治疗后,均会引起凝血活性的明显降低与纤溶活性的明显增高。SK与r-SK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略高于UK。rt-PA对FG含量影响低于另外3者(P值均<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血管内皮细胞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应用酶标法、免疫扩散法和发色底物法对8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12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血液学观察并与92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6-酮-前列腺素Flα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下降: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纤溶酶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下降,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均轻度升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较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明显下降,但均未恢复正常。结果提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都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纤溶功能异常,临床上不仅要重视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对恢复期患者仍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能有效治疗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药物。但是rt-PA溶栓治疗后可发生严重的致命性颅内出血的并发症,因而限制了rt-PA的应用。近年来文献报道,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较多,特别是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ellular-fibronectin,c-Fn)、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i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以及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现就rt-PA溶栓治疗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性激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性激素,vWF含量和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相关性,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了66例(女34例,男32例)I,II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2例(女16例,男16例)老年正常人的雌二醇,睾酮及内皮损伤特异性标志物-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老年女性高血压病雌二醇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老年女性正常对照组(P<0.01,P<0.05),而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老年男性高血压病组睾酮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老年男性正常对照组(P<0.05,P<0.01),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老年女性高血压病组雌二醇水平与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呈显著负相, 结果提示,老年女性高血压病患者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而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两者都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纤溶活性异常,雌二醇可能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有利影响而对女性高血压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