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 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前牙美学区种植中应用的临床美学效果。方法:单颗前牙种植成功病例29例,其中以引导骨再生种植修复的上前牙二期种植12例为观察组,种植体植入的同时行骨粉充填骨缺损区,再用胶原再生膜覆盖进行骨增量,有效增加牙槽骨的厚度及宽度;另外17例选用未行骨增量常规上前牙二期种植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在术后4—6月暴露种植体完成最终修复,在牙冠戴入当天和种植牙负重6月及12月分别拍摄口内照片、DR全景片,测量和评价二组的PES指数和种植体周围骨水平,比较两组各时间段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及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临床观察,各个时间段两组问的红色美学指数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O.05);负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稳定,均位于第一螺纹上方,负重12个月后两组MBL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引导骨再生种植能获得与正常骨组织种植修复相似临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磨牙区种植同期牙槽嵴顶引导骨再生的1年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55例患者,共植入58颗种植体,其中种植同期牙槽嵴顶引导骨再生的为实验组,共29颗,种植同期未进行引导骨再生的为对照组,共29颗.比较两组留存率、边缘骨吸收、牙龈指数、探诊深度,结果用SPSS 2...  相似文献   

4.
钛膜引导骨再生在骨内种植体植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牙种植术后使用钛膜引导骨再生临床体会。方法:对30例47枚牙种植术中发现骨缺损、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钛膜进行骨引导再生修复骨缺损及骨增量。术后定期观察,对新骨生长情况进行连续临床和X线的观察分析。结果:30例47枚牙种植术中,39枚种植体植入部位使用了钛膜。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融合,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39枚种植体中有15枚种植体术后2个月的X线片可见到种植体封闭螺帽上方骨密度增高影。4月后二期手术切开牙龈时可见到新骨覆盖种植体表面,以骨凿等去除新骨后方可见到封闭螺帽。结论:医用钛膜在种植术中应用有较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有利于种植术后骨融合期新骨的形成。不可吸收性膜的一些固有缺陷可通过临床正确的设计关在术中严格按照操作要点进行手术,可获得理想的骨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5.
牙种植体植入同期植骨增加种植床骨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8例牙缺失伴局部骨量不足的患者,在牙种植体植入同期,分别采用羟基磷灰石HA、HA加自体骨、脱钙骨和自体骨移植,增加种植床的三维骨量,37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结果表明:牙种植体植入同期植骨修复局部骨缺损是可行的,有利于拓我齿修复的适应症和提高长期成功率。HA,HA加自体骨、脱钙骨和自体骨均可作为植骨材料,但应根据骨量不足的类型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前牙美学区种植位点存在骨缺损的患者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种植术后能否获得无明显骨缺损患者相近的牙龈美学效果,评价引导骨再生术对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行前牙种植术的患者31例,术前测量种植位点牙槽骨宽度,宽度小于6.8 mm的患者为GBR组,宽度大于6.8 mm患者为非GBR组,比较2组二期修复时牙龈美学评分、探诊深度及牙槽骨吸收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GBR组牙龈美学评分显著高于非GBR组(P<0.01),GBR组与非GBR组探诊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GBR组牙槽骨吸收显著小于非GBR组(P<0.01)。结论 使用GBR术可以减缓骨吸收速度,使存在局部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达到无骨缺损患者牙种植术后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的拟采取分阶段骨增量患者50例,符合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4 mm≥水平向骨宽度≥2 mm,垂直向骨高度正常。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对照组使用常规GBR。各组于骨增量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25枚,植入后4 ~ 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6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种植体存留率、红色美学指数(PES)、水平向骨宽度、边缘骨吸收量评估临床效果。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两组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均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观察组PES修复当日为6.96 ± 0.98,负重6个月为8.28 ± 1.28;对照组修复当日为7.12 ± 1.13,负重6个月为8.12 ± 1.30。观察组和对照组修复当日及负重6个月PE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 -0.535,P0 = 0.595;t6 = 0.439,P6 = 0.663)。观察组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宽度为(7.08 ± 0.40)mm,对照组为(5.81 ± 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461,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4 ± 0.02)mm,对照组为(0.45 ± 0.0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2.86,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5 ± 0.02)mm,对照组为(0.44 ± 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44,P<0.001)。 结论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有效解决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环状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前牙区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7例前牙区严重骨吸收患者,在颏部或者上颌骨取环状骨,将种植体旋入环状骨,再将种植体连同环状骨一起同期植入已制备好的种植窝内。植入共12颗种植体。种植术后半年行上部结构修复。完成修复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6例10颗种植体成功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例失败,该患者1颗种植体环状骨少量暴露,磨除少量环状骨后愈合良好,另1颗种植体因环状骨暴露,去除环状骨后螺纹暴露过多而被取出后重新植入种植体。结论应用环状骨作为前牙区骨增量手段,效果肯定,可同期植入种植体。  相似文献   

9.
引导骨再生理论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anemark教授建立的牙种植体骨结合理论 (osseointegra tion)奠定了口腔种植技术的理论基础 ,使牙种植体的临床成功率得到了保证 ,10年累计成功率达到 90 %以上。然而 ,缺牙后牙槽突骨量不足一度成为限制牙种植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在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以前 ,牙种植体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GBR技术治疗失败中的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BR技术治疗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9例,用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应用GBR技术治疗后随访6~18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得以消除,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X线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得到较好恢复。结论:应用GBR技术治疗失败中的种植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种植体部分恢复其周围原有的骨量和骨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愈合期间的唇侧骨改建。方法: 纳入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GBR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上前牙23例。术前、手术当天及二期手术阶段拍摄锥形束CT(CBCT),记录牙龈厚度(>2 mm或≤2 mm)、骨质分类及使用的屏障膜。利用iCAT Vision数字化软件对种植体颈部肩台下2 mm(C)、体部中点(M)及根尖处(A)唇侧骨板进行测量,测量线与种植体长轴垂直。将纵切线向近中及远中各移动1 mm,得到新的纵切面,以同样方法测量唇侧骨板厚度并记录数值。在术前CBCT上测量牙槽嵴形态特征,记录牙槽嵴高度、倒凹深度及牙槽嵴宽度。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种植体肩台下2 mm、体部中点及根尖处的平均骨吸收值分别为(0.70±0.59)mm、(0.85±0.72)mm和(0.55±0.51)mm,吸收率分别为23.07%、18.53%和12.97%。与植骨吸收相关的自变量中,相关分析表明,倒凹深度和年龄与植骨吸收量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变量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并行逐步回归分析,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倒凹深度(P<0.05)。结论: 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GBR术后愈合期间唇侧会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患者年龄及牙槽嵴倒凹对GBR术后愈合期内种植体唇侧骨板的改建具有一定影响。牙槽嵴倒凹越大,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越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愈合期间的唇侧骨改建。方法: 纳入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GBR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上前牙23例。术前、手术当天及二期手术阶段拍摄锥形束CT(CBCT),记录牙龈厚度(>2 mm或≤2 mm)、骨质分类及使用的屏障膜。利用iCAT Vision数字化软件对种植体颈部肩台下2 mm(C)、体部中点(M)及根尖处(A)唇侧骨板进行测量,测量线与种植体长轴垂直。将纵切线向近中及远中各移动1 mm,得到新的纵切面,以同样方法测量唇侧骨板厚度并记录数值。在术前CBCT上测量牙槽嵴形态特征,记录牙槽嵴高度、倒凹深度及牙槽嵴宽度。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种植体肩台下2 mm、体部中点及根尖处的平均骨吸收值分别为(0.70±0.59)mm、(0.85±0.72)mm和(0.55±0.51)mm,吸收率分别为23.07%、18.53%和12.97%。与植骨吸收相关的自变量中,相关分析表明,倒凹深度和年龄与植骨吸收量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变量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并行逐步回归分析,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倒凹深度(P<0.05)。结论: 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GBR术后愈合期间唇侧会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患者年龄及牙槽嵴倒凹对GBR术后愈合期内种植体唇侧骨板的改建具有一定影响。牙槽嵴倒凹越大,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越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前牙美学区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同期种植愈合期间的边缘骨吸收情况。方法:纳入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需要行GBR同期种植体植入患者。手术当天及二期手术阶段均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及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记录牙龈厚度(>2 mm或≤2 mm)、骨质分类及使用的膜的类型。手术当天根尖片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分别记为MB1及DB1,二期手术阶段分别记为MA1及DA1,2次差值记为MD1及DD1。手术当天及二期手术阶段CBCT对种植体近中及远中的测量值分别记为MB2、DB2、MA2及DA2,测量结果之差记为MD2及DD2;唇、腭侧骨吸收差值分别记为BD和LD。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30例GBR同期种植体植入位点。根尖片上,近、远中骨吸收分别为(1.61±1.03)mm和(1.39±0.91)mm。CBCT上观察到近、远中,唇、腭侧骨吸收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34 mm(0.00~2.25 mm)、0.90 mm(0.00~2.00 mm)、0.71 mm(0.00~1.41 mm)和0.47 mm(0.00~1.49 mm)。根尖片与CBCT比较得出MB1/MB2和DB1/DB2的数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MA1/MA2 和DA1/DA2呈中等程度相关(P<0.01)。MD1中,将不同牙龈厚度、骨质亚类及膜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分别为P=0.86、0.02和0.83。DD1中,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74、0.40和0.40)。结论:前牙美学区GBR同期种植愈合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边缘骨吸收。CBCT对种植体边缘骨的测量不一定准确。不同牙槽骨骨质类型可能对边缘骨吸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牙区根尖囊肿摘除后行即刻种植联合同期引导骨再生术(GBR)的骨形成情况。 方法本研究入选共20例患者29颗无保留价值的残根,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要求种植修复,排除手术禁忌后拔出残根,行囊肿摘除术+即刻种植+GBR。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8个月冠修复,永久修复后随访1年,观察种植体及义齿的稳定性和牙片变化,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除1枚种植体松动明显,其余种植体植骨区新骨形成良好,复诊期间均未发生松动脱落和胶原膜暴露;种植体周围龈缘无红肿、溢脓;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无红肿疼痛等不适,咀嚼功能好。X线片显示种植体1年期骨吸收量均小于1.2 mm;植入骨粉钙化良好。本组病例临床成功率为96.6%。 结论前牙区根尖囊肿摘除术同期行即刻种植手术+GBR能够减少骨吸收程度,并有助于新骨形成,可作为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填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骨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一种改良式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即刻修复技术在上前牙即刻种植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美学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技巧及美学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5例单颗上前牙进行即刻种植,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Replace、Straumann或Ankylos种植体共15枚,采用改良式GBR+即刻修复,均于2 h内完成临时修复。46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种植修复完成后随访66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种植修复完成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情况,统计种植义齿存留率、种植修复体与相邻天然牙唇侧牙龈的协调性和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在观察期内,15枚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无松动,未见病理性骨吸收,存留率为100%;12枚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位置与邻牙协调无差异,3枚轻度差异;14枚种植修复体与邻牙牙龈颜色质地协调无差异,1枚轻度差异。患者主观满意度VAS平均值为92。结论改良式GBR+即刻修复技术在上前牙即刻种植中,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前牙美学效果,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7.
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钛膜引导成骨的美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上颌前牙单牙种植采取不可吸收性无孔纯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对成骨效果以及修复后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20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种植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4.0岁)。种植体植入后唇侧颈缘出现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等于0.5mm,采用少量自体碎骨和Bio-Oss骨粉充填骨缺损后,以钛膜覆盖植骨区,并用小膜钉固定。愈合5~6个月行Ⅱ期手术,取出钛膜,测量种植体唇侧骨板的厚度。Ⅱ期术后2个月进行种植修复。使用PES(pink esthetic score)评分对种植修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20例病例中,没有一例出现伤口的裂开及感染。20颗种植体均获得骨结合。种植体植入时,唇侧骨板的厚度平均0.23mm,种植Ⅱ期手术暴露种植体取出钛膜时,测量唇侧骨板的厚度为1.5mm~3.5mm,平均2.33mm,平均增加2.10 mm。PES平均得分为10.05±1.57。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时,采取钛膜引导成骨,解决种植体唇侧颈部骨板裂开性骨缺损及厚度不足效果可靠,牙龈软组织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Bio-Oss骨代用品同引导骨再生膜联合应用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Bio-Oss作为骨移植材料同引导骨再生膜技术联合应用治疗牙槽骨局部骨缺损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6例牙槽骨局部缺损患者的6处骨再生区取少量骨组织,采取Donath硬组织切片磨片技术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组织学显示浅红色新生骨同淡黄色的Bio-Oss颗粒区别明显,Bio-Oss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并与之紧密结合。未见纤维结缔组织长入包裹Bio-Oss颗粒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Bio-Oss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作为骨移植材料同引导骨再生膜技术联合应用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