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177;276.16,3704.55&;#177;159.50,2881.317&;#177;114.62,8232.333&;#177;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2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抑制是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副反应。目的:观察传统中药方琼玉膏对实验性肺癌小鼠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干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3/10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选用48只健康的6~8周龄C57/BL小鼠。方法:使用癌细胞接种的方法制造小鼠肺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均分3组,每组16只。①对照组,接种后次日用生理盐水0.2mL灌胃,同时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②化疗组,顺氨氯铂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2g/L,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1次/d;同时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1次/d。③联合组,除按化疗组用顺氨氯铂外,同时用琼玉膏0.2mL灌胃,1次/d。于用药后21d,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有3只,化疗组有4只,联合组有4只未成瘤,被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化疗组各有2只死亡,联合组也有1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对照组为11只、化疗组为10只、联合组为11只。①联合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皆明显高于化疗组[红细胞:(8.54&;#177;0.81),(8.65&;#177;0.77),(4.56&;#177;1.00)]&;#215;10^12L^-1;白细胞:[(9.04&;#177;0.60),(9.14&;#177;0.71),(3.31&;#177;0.96)]&;#215;10^9L^-1;血小板:[(949.09&;#177;111.31),(955.54&;#177;87.13),(399.30&;#177;131.36)1&;#215;10^9L^-1,P〈0.01]。②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低于联合组与对照组[(5.30&;#177;1.12),(10.51&;#177;1.15),(14.36&;#177;1.02)]&;#215;10^6,P〈0.01)。而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又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琼玉膏能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改善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状况,但尚不能完全拮抗化疗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3.
1例静脉滴注奥沙利铂外渗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79岁,2004年12月20日以直肠癌收住我院,入院时T36.5℃,P70次/min,R18次/min,BP120/70mmHg,化验:白细胞7.4&;#215;10^9/L,红细胞3.93&;#215;10^12/L,血红蛋白123g/L,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理及超生理浓度睾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将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复苏后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所用细胞为两三代。将消化好的细胞移人96孔板,接种密度为1&;#215;10^8每孔100μL。24h后分为不同浓度睾酮组(3&;#215;10^-9, 3&;#215;10^4, 3&;#215;10^-9, 3&;#215;10^-5 mol/L)及单纯培养液对照组,继续孵育48h,吸取上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各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表达水平。结果:①人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对照组,3&;#215;10^-9, 3&;#215;10^-8, 3&;#215;10^-6. 3&;#215;10^-5 mol/L睾酮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分别为(6.43&;#177;0.61),(9.8&;#177;1.18),(9.8&;#177;1.05),(6.43&;#177;1.19),(5.43&;#177;0.66)μg/L生理浓度睾酮可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上清液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而3&;#215;10^-5mol/L组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不同浓度睾酮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mRNA水平:3&;#215;10^-9,3&;#215;10^-8mol/L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3&;#215;10^-5mol/L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mRNA水平又显著降低(P〈0.05)。结论:生理浓度睾酮通过雄激素受体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合成、分泌,增强抗凝系统活性,有利于预防男性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APA-BCCs微胶囊移植对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一聚赖氨酸一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分4个剂量组:微胶囊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例)。采用腰椎穿刺术,将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微胶囊注入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L3-4。或L4-5蛛网膜下腔内。结果:移植后第1~5天开始起效,移植前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为7.8&;#177;1.5,移植后降至2.5&;#177;2.3(P&;lt;0.05)。镇痛总有效率在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例)剂量组分别为:66%,100%。80%,66%。镇痛持续中位时间24d,最长持续时间&;gt;120d。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移植前升高10分(P&;gt;0.05)。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中、重度癌痛具有起效较快、长效镇痛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腰椎穿刺术,将微胶囊按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人4个剂量组,注入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内。结果:全组发生Ⅰ,Ⅱ度或轻度不良反应14例(70%),其中腰腿酸痛(65%)、头晕(50%)、头痛(35%)、发热(25%)、乏力(30%)、恶心(5%)、心悸(5%),持续中位时间在0.5&;#215;10^7,1.0&;#215;10^7剂量组多为两三天,1.25&;#215;10^7,1.5&;#215;10^7剂量组多为4~11d;发生重度不良反应2例(10%),均为1.5&;#215;10^7剂量组,分别表现为双下肢频发抽搐、肩背部压迫感,持续2~5d,无需特殊处理可自愈。移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轻、安全的特点,尤其剂量低于1.5&;#215;10^7/次&;#183;人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张静  房芳  邵常岩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8):1048-1049
患者女,35岁,因乏力、头晕、心悸4个月加重2d收入院。患者神志淡漠,精神差,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质韧无触痛,脾未触及,双上肢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自感头晕加重,尿液呈浓茶色,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检查:WBC6.2&;#215;10^9/L.Hb33g/L,PLT175&;#215;10^9/L。骨髓穿刺报告:红系明显增生,HJ小体。Coombg试验阳性。符合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红色发光二极管照射对C2C12细胞增殖的光生物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小鼠成肌细胞C2C12作为模型,观察光生物调节作用对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华南师范大学激光运动医学实验室完成。C2C12细胞用浓度分别为2.0&;#215;10^-5, 2.0&;#215;10^-6, 2.0&;#215;10^-7 ,2.0&;#215;10^-8 mol/L的辛伐他汀培养,然后用强度分别为0,0.229,0.506,0.848,1.401,1.670mW/cm^2的红色发光二极管[波长(640&;#177;15)nm]照射2d,15min/d。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评价细胞增殖。 结果:浓度为2.0&;#215;10^-6, 2.0&;#215;10^-7 and 2.0&;#215;10^-8的辛伐他汀对C2C12的增殖没有影响,无光生物调节作用;浓度为2.0&;#215;10^-5 mol/L的辛伐他汀抑制C2C12的增殖,发光二极管强度为0,0.229,0.506,0.848,1.401,1.670mW/cm^2时C2C12细胞增殖吸光度百分率分别降为(37.2&;#177;84)%,(58.4&;#177;94.9)%,(37.0&;#177;8.6)%,(63.0&;#177;8.8)%,(59.2&;#177;12.6)%,(28.9&;#177;90.3)%。强度为0.848mW/cm^2的红色发光二极管照射2d,15min/d可促进被抑制的C2C12增殖效应。 结论:红色发光二极管可以促进被辛伐他汀抑制的C2C12细胞的增殖作用,对服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可能有光生物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成骨细胞增殖的成骨样细胞UMR106为靶细胞,考察蛇床子素对其细胞形态、增殖率和分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活性筛选室进行。以大鼠成骨肉瘤细胞系UMR106为靶细胞,以雌二醇1&;#215;10^-8mol/L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组,蛇床子素干预组分为1&;#215;10^-8mol/L,1&;#215;10^-7mol/L,1&;#215;10^-6mol/L3个浓度组。①调整细胞浓度为4&;#215;10^-7L^-1,接种于12孔培养板上。48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②调整细胞浓度为2&;#215;10^7L^-1,接种于96孔培养板,采用四唑盐法测定各孔的吸光度,计算平均增殖率。③调整细胞浓度为2&;#215;10^7L^-1,接种于24孔培养板,磷酸对硝基苯基质动力学法测定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括性。上述实验每组均设8个复孔。结果:①培养基中加入蛇床子素培养48h后,与对照组相比UMR106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核分裂期多见,1&;#215;10^-6mol/L,1&;#215;10^-7mol/L组可见细胞重叠生长,分泌基质堆积明显。②UMRl06细胞经蛇床子素处理48h后,相对于对照组,1&;#215;10^-6mol/L组增殖率为52%,1&;#215;10^-7mol/L组为37%,1&;#215;10^-8mol/L组为16%。3个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37.36,14.94,6.81,P〈0.01)。③UMR106细胞经蛇床子素1&;#215;10^-6mol/L和经雌二醇1&;#215;10^-8mol/L处理24h和48h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17&;#177;1234),(775.16&;#177;8.67),(715.14&;#177;14.17)μkat/g;(2415.48&;#177;15.84),(2355.47&;#177;5.67),(2285.49&;#177;7.67)μkat/g;t=16.56,10.22;20.89,34.90,P〈0.01]。④UMR106细胞在浓度为1&;#215;10^-6,1&;#215;10^-7mol/L的蛇床子素及雌二醇10^-8mol/L培养24h后,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781.66&;#177;50),(733.15&;#177;15.34),(728.81&;#177;9.84),(652.80&;#177;11.34)μkat/g;t=22.56,11.9,14.32,P〈0.01]。结论:蛇床子素可剂量依赖地促进UMR106细胞的增殖,刺激UMR106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提示其可能具有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男,43岁。2005年6月因乏力、贫血来我院就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白细胞5.0×10^9/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213×10^9/L。血片分类:原粒0.01,杆状粒细胞0.03,分叶粒细胞0.63,单核细胞0.05,淋巴0.28。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占0.18,原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105,晚幼粒0.02,杆状粒细胞0.015,分叶粒细胞0.03。  相似文献   

11.
烧伤大鼠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探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物质。方法:用5kg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mg/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体系中培养。结果:烧伤后3,12,24,48,72和96h,骨髓红系(CFU-E,RFU-E)和粒分(CFU-GM)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24h达3377,179.7,2405个/1&;#215;10^5骨髓有核细胞(bone marrow cell,BMC);对照组仅98.5,68.7,1052个/1&;#215;10^5BMC;差异非常显著(t=8.3l,9.65,7.84,P&;lt;0.01)结论: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细胞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重建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1例HLA单倍体相合的HSCT患者进行研究,12名健康供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重建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结果白血病患者外周血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髓样树突细胞1型(MDC1)的百分比分别为0.13%、0.05%和0.03%,绝对值分别为7.89×10^6/L、1.52×10^6/L和1.33×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76%、0.65%和0.44%,绝对值分别为42.66×10^6/L、35.56×10^6/L和26.70×10^6/L,白血病患者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而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细胞2型(MDC2)、浆样树突细胞(PDC)的百分比分别为0.01%和0.07%,绝对值分别为0.15×10^6/L和2.60×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44%和0.14%,绝对值分别为2.40×10^6/L和8.50×10^6/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PDC比值明显减低(P=0.001)。移植后14天(+14天)MDC1、MDC2及PDC绝对值分别为1.45×10^6/L、0.32×10^6/L和1.60×10^6/L,达到患者移植前水平,但+100天内均未能恢复正常水平;MDC/PDC比值+14天(1.40)与移植前(0.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至+30天恢复正常(P=0.602)。+14天高PDC、DC组和低MDC/PDC比值组Ⅱ~Ⅳ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较低PDC、DC组和高MDC/PDC比值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移植前外周血DC百分比、绝对值及MDC/PDC比值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值恢复较快,+30天恢复正常,其他指标恢复较慢,+100天内均未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aGVHD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来源于植物茶叶中的茶多酚对离体大鼠尾动脉血管在正常、氯化钾诱导、去甲肾上腺素诱导、无钙环境等状态下收缩性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选取28只健康SD大鼠用于尾动脉血管环的制备。茶多酚静脉注射液(10g/L,临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与溶媒均由大连理工大学李楠教授馈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3E20003)。蚴8只大鼠乙醚麻醉,仰位固定,尾腹侧正中纵切,迅速取出一段动脉血管,制备动脉环,共制28个。动脉环一侧固定于含20mLK—H液的浴槽底部,另一侧与LW-10型医用张力传感器和BI-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相连。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过张力换能器以电压的形式记录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降低率(%)=(1-给药后振幅平均值/给药前振幅平均值)&;#215;100%。⑧正常离体血管平滑肌收缩实验:将茶多酚静脉注射液以生理盐水稀释,分为0.5&;#215;10^6,1.0&;#215;10^6,2.0&;#215;10^6,4.0&;#215;10^6,8.0&;#215;10^6,1.6&;#215;10^-5g/L浓度组,另设立溶媒对照组。本项实验选取6个动脉环,每个均用于不同茶多酚浓度及溶媒的检测,每做完一种浓度后,血管环用保养液清洗进行平衡,再做下一种浓度。动脉环制备及系统安装如上,血管平衡1h后,各茶多酚浓度组分别加入对应浓度的茶多酚0.2mL,溶媒对照组加入溶媒0.2mL。④氯化钾诱导离体血管收缩实验:将茶多酚静脉注射液以生理盐水稀释,分为2.0&;#215;10^6,4.0&;#215;10^6,8.0&;#215;10^6,1.6&;#215;10^-5,3.2&;#215;10^-5g/L浓度组,另设立溶媒对照组。本项实验选取8个动脉环,血管平衡1h后,加入氯化钾预收缩,5min后换液,重复1次,当收缩达到最高时,各茶多酚浓度组分别加入对应浓度的茶多酚0.2mL,溶媒对照组加入溶媒0.2mL。⑤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离体血管收缩实验:分组情况与氯化钾诱导离体血管收缩实验相同,但本项实验选取7个动脉环,血管平衡1h后,加入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5min后换液,重复1次,当收缩达到最高时,各茶多酚浓度组分别加入对应浓度的茶多酚0.2mL,溶媒对照组加入溶媒0.2mL。⑥无钙液及正常钙液中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离体血管收缩实验:将茶多酚静脉注射液以生理盐水稀释,分为8.0&;#215;10^6,1.6&;#215;10^-5浓度组,另设立溶媒对照组。本项实验选取8个动脉环,血管平衡1h后,无钙K—H液平衡2次,15min/次,各茶多酚浓度组分别加入对应浓度的茶多酚0.2mL,溶媒对照组加入溶媒0.2mL,3min后加入去甲肾上腺素,待收缩波幅达最大时加入氯化钙。结果:①不同浓度茶多酚对正常离体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与给药前及溶媒对照组比较,茶多酚各浓度组均可明显抑制正常大鼠尾动脉收缩力(P均〈0.001),且茶多酚浓度在0.5&;#215;10^6,8.0&;#215;10^6范围内降低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0.9633)。②不同浓度茶多酚对氯化钾所致离体血管收缩的影响:与给药前及溶媒对照组比较,茶多酚各浓度组均可明显抑制氯化钾引起的血管收缩(P均〈0.001),且茶多酚浓度在2.0&;#215;10~8.0&;#215;10^6范围内降低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0.9853)。③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离体血管收缩的影响:与给药前及溶媒对照组比较,茶多酚各浓度组均可明显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P〈0.001或0.005),且茶多酚浓度在2.0&;#215;10^61.6&;#215;10^-5范围内降低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0.9908)。④茶多酚对去甲肾上腺素在无钙液及正常钙液所致离体血管收缩的影响:与给药前及溶媒对照组比较,无论在无钙液还是正常钙液中,茶多酚8.0&;#215;10^6,1.6&;#215;10^-5浓度组均可明显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P〈0.001或0.01)。结论:离体大鼠尾动脉血管在正常状态、氯化钾诱导、去甲肾上腺素诱导、无钙环境等条件下,茶多酚均可抑制其收缩,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显著的量一效关系。同时茶多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可能是通过减少内钙释放与外钙内流产生。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慢性消耗性的恶性疾病,手术切除实体瘤至今仍然为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化疗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全身性治疗,在预防及消灭肿瘤远处转移方面,优于手术与放疗。但患者经多疗程化疗后,造血及免疫系统均不同程度受抑制,当骨髓严重抑制时,白细胞降至4.0×10^9/L以下,甚至在1.0×10^9/L以下,这就需对患者采取保护措施,预防感染。我科在2005年共收治化疗患者53例,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和护理,患者均安全度过化疗危险期。因此,化疗致患者白细胞减少后,保护隔离患者,做好各方面护理非常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泽平  王林  顾洪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47-49,i0003
目的:观察影响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各种因素并探讨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9于泰山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中心实验室完成。取新生的Wistar大鼠100只,无菌的取出心脏,培养不同浓度(0.5&;#215;10^5 cells/mL, 1.0&;#215;10^5 cells/mL, 1.5&;#215;10^5 cells/mL, 2.0&;#215;10^5 cells/mL)的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在培养的第2,3,4天,利用Recorder-8050磁带式录像机观察并记录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同时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80%,50%,20%)和不同时间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2,4,6d)进行处理,在培养的第2,3,4天观察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最后采用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Q123(1.0&;#215;10^-6 mmol/L)处理心肌细胞,观察并分析内皮素能否影响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结果:①心肌细胞单独培养时,其浓度越大,培养时间越长,搏动频率越高。②低浓度组(0.5&;#215;10^8 L^-1)的搏动频率在96h达高峰,高浓度组(2.0&;#215;10^8 L^-1)的搏动频率在96h达高峰,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88.9&;#177;5.8次/min.144.2&;#177;62次/min,P〈0.05)。③用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心肌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第2天收集的培养液在48h时的作用最强(116.6&;#177;6.6次/min.89.7&;#177;4.2次/min,P〈0.05);高浓度组在48h时的作用也最强,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100.3&;#177;7.9次/min,85.2&;#177;6.1次/min,P〈0.05)。④BQ123能显著降低成纤维细胞培养液诱发的增加细胞搏动频率作用(113.9&;#177;6.5次/min,95.1&;#177;5.次/min,P〈0.01)。 结论: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细胞的浓度、培养时间都能影响其频率;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也能调节心肌细胞的频率;而内皮素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合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2/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20例。移植病种: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3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移植种类: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移植后24h即给予静脉营养治疗,营养液组成为:200g/L的中长链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750mL、安达美10mL,水乐维他30mL,维他利匹特10mL,100g/L氯化钾40mL,普通胰岛素12U,100g/L葡萄糖液1000~1500mL。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白蛋白变化、骨髓造血恢复时间。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以不依赖输血和造血刺激因子治疗,白细胞〉0.5&;#215;10^9L^-1,血小板〉20&;#215;10^9L^-1为标准。结果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造血功能重建结果:移植后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最低为(0~0.2)&;#215;10^9L^-1,中性粒细胞〉0.5&;#215;10^9L^-1的时间为9~15d,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为12-17d。②患者移植前后营养状况变化:移植前后体质量变化〈2kg,总蛋白较移植前略有下降,但均在正常水平,肌酐移植前后无明显变化。造血恢复时间12~17d。③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移植后合理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减少移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血光量子疗法对颈椎病实验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颈椎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成年雄性家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颈椎病组和自血光量子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实施手术造模,颈椎病组及自血光量子组通过手术制备颈椎病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自血光量子疗法对自血光量子组动物予以干预,对照组及颈椎病组不予处理。自血光量子组动物按3.5mL/kg体质量自股静脉采血,并与预计采血量1/4的复方枸橼酸钠抗凝液混匀后,置入光量子血疗仪的石英瓶内进行处理。血液处理完毕后自采血静脉快速回输,整个过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6个月后,行Rivlin斜板实验(受试家兔分正、反两个方向置于可调节橡胶面斜板上,测定动物在斜板上停留10s的最大倾斜角度,两个方向的角度平均后即为该动物斜板实验的功能角度)观察动物功能恢复。麻醉后处死动物,迅速取出C3-7整段颈椎标本,于冰盐水中剥去硬脊膜和凝血块,经处理后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血液及颈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良好存活,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施手术6个月后,颈椎病组实验动物斜板实验功能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自血光量子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动物同自血光量子组动物接近无差异。②颈椎病组动物血液及颈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正常组动物降低[血液:(50.68&;#177;9.12)&;#215;10^3,(108.79&;#177;8.01)&;#215;10^3NU/L,P〈0.05;脊髓:(68.99&;#177;7.26)&;#215;10^3,(137.22&;#177;10.10)&;#215;10^3NU/L,P〈0.05]。经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后,血液及颈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接近[血液(101.07&;#177;9.75)&;#215;10^3NU/L,脊髓(124.73&;#177;11.21)&;#215;10^3NU/L,P〉0.05]。结论:自血光量子疗法可有效提高颈椎病实验动物血液和脊髓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改善机体运动功能,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38(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38,PACAP-38)对离体正常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胶原酶和DNA酶联合消化法分离NMRI小鼠胰岛.RPMI1640组织培养液过夜培养,采用Millipore Multiscreen系统观察不同浓度PACAP-38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孵育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结果:①离体胰岛胰岛素的分泌依赖于孵育液中葡萄糖的浓度,PACAP-38显著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且刺激强度依赖于葡萄糖浓度和自身浓度。当孵育液中葡萄糖浓度为5mmol/L时,PACAP-38在1&;#215;10^-9 mmol/L以上才能显著刺激胰岛素分泌[(6.12&;#177;0.26)fmol/(min&;#183;胰岛)];而当孵育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0mmol/L时,PACAP-38在1&;#215;10^-11mmol/L就可显著刺激胰岛素分泌[(22.87&;#177;1.35)fmol/(min&;#183;胰岛)](t=4.2271~7.7944.P&;lt;0.01)。②离体胰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明显受到孵育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的抑制。在低糖环境(葡萄糖浓度在0和2.5mmol/L时)中,1&;#215;10^-9mmol/LPACAP-38可显著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且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型(在葡萄糖浓度为0 mmol/L时,IC50=1&;#215;10^-10mmol/L)。而当孵育液中葡萄糖浓度为5和10 mmol/L时,1&;#215;10^-9mmol/L PACAP-38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消失。结论:PACAP-38可刺激离体胰岛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且其作用具有自身浓度和葡萄糖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天灸籍药物穴位敷贴及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对顺铂化疗Lewis肺癌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影响,以及肿瘤生长的抑制。 方法:实验于2005-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40只C57BL/6J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化疗组、天灸+化疗组,各10只。正常组:不做肺癌移植肿瘤模型造模,不处理;模型组:只造模,不处理;化疗组:造模4d后,腹腔注射顺铂,0.2mL/只,含顺铂0.05mg,连用5d。天灸+化疗组:在造模化疗的同时,贴天灸膏(药物组成为麝香、淫羊藿、三七、黄芪、辣椒,按1:20:20:20:40比例调配),8h/次,1次/d,共治疗11次。天灸治疗结束后次日,即第14d统一处死取材。观察天灸后各组小鼠净体质量变化、瘤质量、抑瘤率,以及天灸对化疗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结果:4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化疗组和天灸+化疗组净体质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而天灸有减轻小鼠体质量下降的趋势[(21.57&;#177;0.56) g, (15.75&;#177;0.40) g,(15.03&;#177;0.63) g, t=8.35,6.78,P〈0.001]。②化疗组和天灸+化疗组瘤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但天灸+化疗组减轻的程度较大[ (2.35&;#177;0.27) g, (2.2&;#177;0.13) g, (3.44&;#177;0.28) g; t=3.56, 4.65, P 〈 0.01];在抑瘤率方面,天灸+化疗组亦比化疗组高(36.0%,31.7%)。③天灸+化疗组外周白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8.32&;#177;0.55)&;#215;10^9 L^-1, (10.88&;#177;0.84)&;#215;10^9 L^-1; t=2.76, P 〈 0.05],而化疗组外周白细胞数目较正常组明显下降[(7.38&;#177;0.56)&;#215;10^9 L^-1, (9.85&;#177;0.93)&;#215;10^9 L^-1, t=2.51, P 〈 0.05],且天灸+化疗组与化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3.86,P〈0.01)。④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3.36&;#177;0.72)&;#215;10^6 L^-1, (1.77&;#177;0.33)&;#215;10^6 L^-1, t=2,96, P 〈 0.05],而天灸+化疗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比化疗组明显升高[(3.37&;#177;0.48)&;#215;10^6 L^-1, t=2.43, P 〈 0.05]。 结论:天灸膏有增强化疗抗肿瘤的作用,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这种辅助治疗效果可能与显著提高化疗处理中肺癌模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以及提高化疗过程中肺癌小鼠血液白细胞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总量、亚群(pDC和mDC)比例及其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CIMO)表达,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38例MDS患者及19名正常对照,采用荧光素单克隆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中Lin1^—HLA-DR^+细胞(DC)、Lin1^-HLA—DR^+CD123^+细胞(pDC)、Lin1—HLA—DR^+CD11c^+细胞(mDC)的数量以及CD80、CD86和CIMO在DC膜上的表达。结果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DC总量分别为(33.7±7.0)×10^6/L、(56.3±29.0)×10^6/L和(12.1±1.4)×10^6/L(P〈0.05),pDC数量分另U为(12.6±4.1)×10^6/L、(3.6±1.0)×10^6/L和(6.6±0.7)×10^6/L(P〉0.05),mDC数量分别为(16.7±6.3)×10^6/L、(28.7±17.6)×10^6/L和(5.5±0.9)×10^6/L(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百分比分别为(2.37±0.53)%、(3.58±1.39)%和(0.68±0.08)%(P〈0.05),p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82±0.29)%、(0.31±0.06)%和(0.37±0.04)%(P〉0.05),mDC占PBMNC百分比分别为(0.96±0.35)%、(1.51±0.70)%和(0.32±0.05)%(P〈0.05)。低危MDS组、高危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80^+DC分别为(30.6±11.8)×10^6/L、(2.3±0.9)×10^6/L和(2.3±0.6)×10^6/L(P〈0.05),CD86^+DC分别为(25.1±7.4)×10^6/L、(12.4±6.3)×10^6/L和(6.2±3.2)×10^6/L(P〈0.05),CD40^+DC分别为(2.8±1.0)×10^6/L、(1.5±0.9)×10^6/L和(3.2±2.3)×10^6/L(P〉0.05)。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中DC数量增多、比例异常;以mDC增多为主,pDC无明显增多;MDS患者DC高表达CD80和CD86,CD40表达不增高。提示MDS患者诱导抗肿瘤细胞免疫的抗原呈递细胞(pDC)数量及功能不足;而与正常造血克隆炎性损伤有关的抗原呈递细胞(mDC)却增多。这可能是导致MDS患者细胞免疫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