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21-3722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比两组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再出血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研究组GCS评分与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其易诱发术后再出血,因此临床需依据实际选择合理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3例。2组均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A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于第7、14、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周围水肿体积,NI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死亡和再出血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NI 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2组死亡例数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再出血及持续出血。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减轻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微创组还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同时行头颅CT检查,观察并计算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7、14d,微创组的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血清hs-CRP、IL-6、TNF-α含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血肿周围水肿。  相似文献   

4.
王柱起 《大医生》2024,(5):47-49
目的 分析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和观察组(41例,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率、神经功能评分、血清指标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能够提高脑部血肿清除率,降低再出血风险及INF-α、IL-6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清除术联合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灶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注射液。于治疗前及术后7、14和21d行CT检查以测量病灶周围水肿体积;并于治疗前及术后14d和30d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观察病死率及再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14和21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逐渐缩小,且均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术后14d和21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NDS逐渐降低,治疗组术后14d和30dNDS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持续出血。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减轻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脑出血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开窗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再出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3、5d的血肿量,术前与术后2w的神经功能缺损分级(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血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1,3,5d观察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w,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优于开窗血肿清除术,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侧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行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行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术后血肿清除率,改善神经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行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行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硬脑膜下积液和肺部及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631-1632
目的分析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术治疗,治疗组行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CK、LDH、NSE与血肿清除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CK、LDH、NSE值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CK、LDH、NSE水平,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行血肿穿刺引流术的134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在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护理前后2组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便秘、再出血、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7.46%低于对照组20.90%(P0.05);护理前,2组NIHS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NIHSS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恢复,减轻疾病后遗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与细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开颅手术组和细孔引流组,分别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细孔引流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级。结果:细孔引流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颅手术组(P<0.05),残余血肿量、术后2周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大于开颅手术组(P<0.05),血肿清除率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再出血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癫痫发生率与开颅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GOS评分等级与开颅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ADL评分高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开颅手术与细孔引流术均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且细孔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59-1860
分析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HICH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开颅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术后7d统计两组优良率,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神经功能,采用生活质量(QOL)评定量表评价两组生活质量。观察组优良率为94.12%(32/34),高于对照组76.47%(26/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5);两组术后7d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QOL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7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唐捷 《中国康复》2013,28(5):367-368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治疗能否改善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方法: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及联合组各36例;2组均进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HAMA、HAMD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微创组治疗后降低(均P<0.05);微创组HAMA及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心理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接受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对接受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接受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入院后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和常规康复组(入院2周后开始康复治疗),各58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均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明显依赖,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早期康复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康复组,BI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接受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组(微创穿刺引流术)各39例。比较2组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内镜组治疗后的血肿清除率高于微创组(P0.05);内镜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微创组(P0.05)。治疗前,2组的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内镜组的CSS评分为低于微创组(P0.05)。内镜组治疗后6个月ADL评分高于微创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比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神经导航引导下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HICH患者110例,其中55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55例行神经导航定位下微创血肿抽吸术(微创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术后14 d,两组NIHS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开颅组(P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导航引导下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孔颅内血肿清除术、传统开颅术和内科保守治疗三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7例分为三组。治疗组56例采用锁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A采用传统开颅术,对照组B为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76.79%,对照组A的为57.78%,对照组B的为21.74%,三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P0.05)和对照组B(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A再出血率分别为8.93%和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无一例再出血。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A、B(P0.01)。结论采用锁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生存质量好,能明显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种代表性的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法,将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大骨瓣开颅术组、小骨窗开颅术组以及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组,每组70例。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病死率,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手术后6个月,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组患者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术组(t=3.201,P=0.001)以及大骨瓣开颅术组(t=5.747,P=0.000),小骨窗开颅术组术后NIHSS评分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术组(t=2.517,P=0.01),三种手术方式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术组(χ2=5.60,P=0.01)以及大骨瓣开颅术组(χ2=10.36,P=0.01),小骨窗开颅术组与大骨瓣开颅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37)。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但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佳、治疗有效率较高,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脑出血采用相适宜的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开颅血肿清除术+置管引流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6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与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采用单纯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联合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置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肿体积、术后血肿清除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3个月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联合组血肿体积小于参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参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参照组,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置管引流治疗可提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缩短置管引流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侵袭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侵袭血肿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侵袭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