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能力、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肾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研究组肌酐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肌酐(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提高生活能力,缩小梗死面积,降低NIHSS评分,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S100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静脉滴注前列地尔,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疗程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第3、14天血清IL-6、S100B及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BI评分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血清IL-6、S100B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治疗第14天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治疗第14天血清IL-6、S100B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降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血清IL-6、S100B和TNF?α水平,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克老素(Klotho)、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表达水平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疾病发展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该院急诊科接受诊断和治疗的11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在该院进行体检的100例不合并脑部疾病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共振扫描检测脑梗死病灶的体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研究对象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CI患者入院当天和入院后12 h、1 d、5 d和10 d及对照组体检当天血清Klotho、Caspase-3、Bcl-2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梗死后血清Klotho水平明显降低,而Bcl-2和Caspase-3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Klotho、Caspase-3和Bcl-2水平均在1 d左右达到峰值,而后在10 d内恢复至与对照组相似水平。大梗死组和中梗死组血清Klotho水平均明显低于小梗死组,而Bcl-2和Caspase-3水平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组血清Klotho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度缺损组,而Bcl-2和Caspase-3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缺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Klotho水平与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而Bcl-2和Caspase-3水平与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Klotho、Caspase-3、Bcl-2水平可用于评估ACI患者疾病发展程度,且评估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同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入院时,采用NIHSS量表评估脑梗死梗死严重程度,检测血清DD、hs-CRP和IL-6水平。出院后随访12个月,采用MRS量表评估预后。分析DD、hs-CRP和IL-6水平与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重度组DD、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q分别为5.736、7.772、4.757,P0.05)和轻度组(q分别为11.094、16.920、12.255,P0.05),而中度组又明显高于轻度组(q分别为5.783、9.870、8.049,P0.05)。Pearson分析显示,DD、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603、0.457、0.394,P0.05)。随访12个月,预后良好组DD、hs-CRP和IL-6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t分别为4.775、3.101、2.910,P0.05)。Pearson分析显示,DD、hs-CRP和IL-6水平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84、0.513、0.432,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体积、NIHSS评分、DD、hs-CRP和IL-6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梗死体积、NIHSS评分、DD、hs-CRP和IL-6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病情变化及临床预后的意义,为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NSE、D-二聚体(D-dimer,DD)、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Hcy水平,比较不同病灶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NSE、Hcy、DD、CRP水平差异,分析上述4项指标与病灶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cy、NSE、DD、CR P水平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 5);小梗死灶组患者的血清Hc y、 N S E、DD、CRP水平均明显低于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梗死灶组患者的血清Hcy、NSE、DD、CRP水平明显低于大梗死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的血清Hcy、NSE、DD、CRP水平均明显低于中度组、重度组,中度组患者的血清Hcy、NSE、DD、CRP水平均明显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 y、NSE、DD、CRP水平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1=0.371,r2=0.408,r3=0.329,r4=0.510,P0.05);血清Hc y、NSE、DD、CR P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1=0.551,r2=0.427,r3=0.291,r4=0.316,P0.05)。结论:血清Hcy、NSE、DD、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密切相关,四者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丁基苯酞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梗死灶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基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及基础治疗,丁基苯酞组加用丁基苯酞,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及DTI扫描,分别测量梗死灶、梗死同侧大脑脚及对侧相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丁基苯酞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梗死灶及同侧大脑脚水平锥体束的FA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丁基苯酞组的梗死灶、同侧大脑脚FA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基苯酞可能通过减轻梗死后远隔损害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ACI患者(ACI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ACI患者经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前后上述三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ACI不同梗死面积亚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梗死面积的增加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血清IL-6(1=0.483,P〈0.05)、TNF-α(1=0.439,P〈0.01)和CRP(γ=0.454,P〈0.0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CI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8.303,6.266,10.058,7.774)。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ACI患者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其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灶体积评分,检测其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 IL-8、TNF-α、hs-CRP 水平均在发病后开始升高,72 h 达峰值,与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相关,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可以此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24 h内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将其分别置于冰毯机以及常温床上,使其肛温保持在(33.5±1.0)℃以及(37.0±0.5)℃,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水平进行检测,在入院后第1天以及第3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梗死面积测定。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梗死面积以及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5 d以及30 d两组大面积梗死患者数量以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是亚低温组改善情况更明显,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IL-6以及s ICAM-1水平均呈递减的趋势,且在发病不同时间点亚低温组的IL-6以及s 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IL-6以及s ICAM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改善面积,提高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雌二醇(E2)与β-淀粉样蛋白(β-A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46例女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16例,重度组10例,根据梗死灶体积大小分为小梗死灶患者21例,中等梗死灶14例,大梗死灶11例。另选择同期该院门诊体检健康女性64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E2,血清、脑脊液β-AP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β-AP、脑脊液β-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严重程度加重,血清β-AP、脑脊液β-A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血清E2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轻、中、重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灶患者血清β-AP、脑脊液β-AP水平均高于中等、小梗死灶患者,大梗死灶患者血清E2水平低于中、小梗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等、小梗死灶组血清β-AP、脑脊液β-AP、血清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与血清β-AP、脑脊液β-AP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8、P=0.009,r=-0.476、P=0.005)。结论β-AP在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血清中高表达,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血清β-AP水平与血清E2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各炎性因子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1α、IL-1β、IL-6、IL-17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研究组)和体检健康者84例(对照组),检测血清CysC水平,分析其与患者梗死灶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采用500mL/d(A组)和375mL/d(B组)20%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5、14天血清CysC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大、中、小梗死灶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中、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CysC水平均升高,其中血清Cys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第5、14天血清Cy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监测脑梗死患者甘露醇治疗对肾功能影响方面,CysC优于Cr、BUN,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alusin-α、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的变化,分析ACI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ACI患者123例(ACI组)和同期非ACI体检者63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ACI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根据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alusin-α、VILIP-1水平。比较各组血清salusin-α、VILIP-1水平;分析血清salusin-α、VILIP-1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ACI组血清salusin-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I患者血清salusin-α水平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大而降低(P 0.05),随着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降低(P 0.05);血清VILIP-1水平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大而升高(P0.05),随着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ACI患者血清salusin-α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呈负相关(P0.05);血清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0.05),与salusin-α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alusin-α是ACI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VILIP-1、合并高血压是A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存在血清salusin-α、VILIP-1水平改变,salusin-α和VILIP-1可能参与了ACI的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七氟醚(SEVO)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n=10):(1)Shame组(假手术组)。(2)I/R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3)BW1组:缺血前注射NF-κB特异性激动剂灰树花β-葡聚糖BW1 1.0 mg/kg,30 min后进行缺血再灌注。(4)SEVO+NO组:缺血前先吸入SEVO 30 min后,停止吸入165 min,不进行缺血再灌注。(5)SEVO组:缺血前30 min吸入SEVO维持30 min。(6)BW1+SEVO组:缺血前先注射BW1,30 min后,吸入SEVO。(7)SEVO+BW1组:缺血前先吸入SEVO 30 min后,立即注射BW1。对于SEVO处理组,SEVO持续吸入30 min后,停止吸入15 min以排除SEVO,心肌缺血30 min后,再灌注2 h。比较各组麻醉后即刻、吸入SEVO 15 min、缺血前、缺血15 min、再灌注1 h、再灌注2 h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RPP)情况。采用三苯基四唑氯化物(TTC)染色法测定心肌危险区域梗死面积和梗死区域面积。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Shame组、I/R组、SEVO组大鼠处理同上。再灌注2 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放射性免疫法分别测各组血清NF-κB、TNF-α、IL-6水平。结果吸入SEVO 15 min时,SEVO-NO组、SEVO组、BW1+SEVO组、SEVO+BW1组的HR、MAP、RPP水平均显著低于麻醉后即刻水平(P0.05)。各组危险区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相比,SEVO组和BW1+SEVO组梗死区面积显著减小(P0.05);与SEVO组相比,SEVO+BW1组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5)。与Shame组相比,I/R组NF-κB、TNF-α、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I/R组相比,SEVO组NF-κB、TNF-α、IL-6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梗死面积,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来抑制TNF-α、IL-6分泌,保护心脏以免于受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评估患者预后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同期1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检测两组血清NT-proBNP和Hcy水平,同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NT-proBNP和Hcy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脑卒中组NT-proBNP和Hcy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脑梗死体积患者,NT-proBNP和Hcy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损伤(小梗死)中度损伤(中梗死)重度损伤(大梗死)(P0.05);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与NT-proBNP、Hcy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T-proBNP、Hcy表达水平为高表达,且患者脑梗死面积、NHISS评分与NT-proBNP、Hcy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故NTproBNP、Hcy可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纳入16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02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第2天及第8天查血浆D-D水平, 比较初发(初发组)和复发脑梗死(复发组)患者血浆D-D水平;根据2次的D-D水平检测结果分为持续升 高、短暂升高和正常3亚组,比较不同D-D水平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小、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 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21 d后的Barthel指数(BI),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初发组血浆 D-D水平短暂升高比例高,而复发组持续升高比例高(P<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D-D持续升高亚组 以大梗死灶为主,短暂性升高亚组以小梗死灶为主,正常亚组以腔隙性梗死灶为主(均P<0.05);NIHSS评 分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卒中为主,正常亚组以轻度卒中为主(均P<0.05),短暂升高亚组3种病 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依赖为主(P<0.05),其他2组 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短暂升高为多,而复发患者 D-D水平持续升高为多。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及持续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 大、病情重、预后差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抗脑卒中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和76.4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以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清CRP、IL-6、TNF-(水平,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梗死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体检的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MMP-9和Cys-C水平,分析二者水平与脑梗死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的血清MMP-9和Cys-C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梗死灶患者的血清MMP-9和Cys-C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灶患者(P0.05),中梗死灶患者的血清MMP-9和Cys-C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患者(P0.05)。结论血清MMP-9和Cys-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灶大小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对急性脑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 (TIA)发作与其引发的急性脑梗死的类型、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 12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 3日内有无TIA分为A组和B组 ,并对两组梗死类型、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有TIA组多为腔隙性梗死 ,梗死面积小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亦低 ,与无TIA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结论TIA发作可以提高脑细胞对严重缺血的耐受性和脑循环的储备力 ,限制梗死范围的延展 ,缩小梗死范围 ,进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面积、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梗死面积分别显著低于、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TNF-α、MD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可缩小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