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志霞  孟庆真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81-1382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4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术前大重量牵引复位,部分残留旋转移位者术中斯氏针或外固定架辅助复位,C型臂透视机引导下经皮微创骶1、2椎体植入两枚空心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方法.结果 24例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7个月,平均27.1个月,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及盆腔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患肢短缩,短缩小于2 cm;根据Majeed[1]评分标准,术后评分优2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通过透视引导下行Tile C1.3型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术前做好大重量骨牵引治疗复位骨折的护理,使垂直移位在牵引下得到复位,以及利用其他相应的临床护理,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48例骨盆骨折。男32例,女16例,平均38岁。Tile骨盆骨折分型:B1型11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9例,C2型6例,C3型4例。采用重建钢板前环及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环采用骶骨钉或骶骨棒等稳定骨盆后环的解剖结构,或者联合应用。结果48例中46例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结论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器械,手术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盆骨折是严重外伤之一,它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尤以Tile C型为严重,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国内外学者多主张一期同时固定骨盆前后环,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本次研究对14例Tile C型骨盆不稳定型骨折采用经后路皮下重建钢板髂髂固定结合骨盆前环外固定架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型臂引导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治疗前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C型臂引导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治疗前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单纯行骶髂螺钉固定20例,单纯行耻骨支空心螺钉固定10例,骶髂螺钉联合耻骨支空心螺钉固定12例。42例手术均顺利,置入螺钉62枚,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约20 min,术中出血10~20 ml。术后随访骨折复位良好,无松动、断裂,伤口均Ⅰ期愈合;根据Majeed评分,术后功能恢复优2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48%;均未出现医源性血管、脏器损伤及伤口感染。结论 C型臂引导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治疗前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可靠等优点,能很好地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但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前准备应充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联合有限的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骨折复位质量与后期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5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前环采用外固定治疗,联合后环经皮骶髂螺钉治疗15例,联合后环髂骨棒固定4例,联合后环"M"型钢板固定6例。观察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分析骨折复位质量与后期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结果 25例患者骨盆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手术时间45~114 min,出血量30~150 ml,骨折复位质量: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术后髋功能恢复情况:优11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骨盆外固定针道松动1例;鞍区麻木影响小便功能1例;骶髂关节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12%。骨折复位质量与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r=-0.987,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能恢复骨盆环解剖序列的连续性和骨盆环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该方法实用、有效、出血少、手术创伤小、外固定调整拆卸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针简易固定、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3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8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根据AO分型,均为C3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7例。手法复位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治疗,闭合复位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针简易固定法治疗,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法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闭合复位组的术后再移位率低于另外2组,切开复位组的术后再移位率低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闭合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手法复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8.89%、77.78%、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针简易固定法操作简单,创伤小,能持续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稳定,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费用低,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理想方案,疗效明显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法。  相似文献   

7.
张卉  李邦莹  程翠年  谈宏业  刘洋 《护理研究》2011,25(24):2199-2200
骨盆骨折是骨科的常见骨折之一,可分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两种类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症状重,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传统方法采用下肢牵引、骨盆带外固定等治疗,复位多不理想。外固定架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损伤少,能较好地控制骨折移位,减少出血,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等优点。而治疗方式选择不当常常给护理带来诸多不便。2009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对29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C1型)病人行改良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具有病情复杂和并发症多等特点,临床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或者手术方式。但保守治疗大多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同金属植入物的固定治疗成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主要修复方式。目的:探讨不同金属植入物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60例进行研究,对患者进行Tile分型:B1型8例,B2型20例,B3型9例,C1型15例,C2型8例。分型之后分别给予不同的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依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决定前路或者后路途径。一般B型采用前路途径,C型采用前路+后路途径。治疗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管于48-72 h内拔除,治疗后3 d逐渐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修复效果优良率为95%。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均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痊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提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不同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Tile C 型骨盆骨折,骨盆前后环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手术复位及固定困难,采用的手术方法及内固定器材多样,效果参差不齐.本科2008 年7 月至2011 年1 月,对23 例Tile C 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后路CDHORIZONTMLEGACYTM CMAS 腰- 骶- 骨盆固定系统联合前路重建钢板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46-1547
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rnetta and 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Majeed评分方法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2个月,手术时间55~180(平均90)min,输血量380~1000(平均420)ml,住院时间15~35(平均21)d,术后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优25例,良4例,可3例,差3例;平均Majeed评分82.2分,优良率82.86%。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5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并发伤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爱夏 《护理与康复》2005,4(6):425-426
骨盆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撞击、挤压骨盆或从高处坠落冲撞所致.Tile按A、B、C三级分类法将骨盆骨折分为稳定、旋转不稳定、旋转和纵向均不稳定三型,不稳定型(Tile B型与C型)骨盆骨折常合并骨盆内大出血、内脏损伤等,且合并伤常比骨盆骨折本身更为重要.为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救治率,本文分析2003年1月至2004年11月本院5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资料,总结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发伤的护理.  相似文献   

12.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5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其中B2型5例,B3型9例及C型11例,选用不同手术入路显露后,单独或合并使用重建钢板等内固定,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至5年,平均3.2年。2例切口延迟愈合,骨折均获愈合,肢体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01/2008-12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不稳定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同期广东省人民医院科骨科收治行开放前路和/或后路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Mal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实验组随访8-49个月,平均27个月;对照组随访6-30个月,平均22个月.实验组48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57枚,置入后进行了骨盆C下检查,发现143枚空心钉位置准确,占91.11%;14枚螺钉位置欠佳,但未引起临床症状:3例置入后X射线平片及CT片上提示固定欠牢固,加用下肢皮牵引,所有骨折均I期愈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39例患者切口I期愈合35例,IⅡ期愈合4例,其中,例术后3d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抗凝、祛聚等对症治疗后痊愈.28例骨盆骨折3个月达骨性愈合,8例4个月达骨性愈合,3例6个月达骨性愈合;3例患者在气候变化或劳累后臀部遗留轻度不适,偶需服止痛剂,1例残留足部麻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Mat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X射线透视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可立即恢复活动、手术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14.
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治疗复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髂骨翼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采用后路重建钢板结合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8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tta 评分标准和Majeed 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例前后环同时固定者,术后2周骨盆疼痛消失;3例未行前环固定者,骨盆疼痛消失时间需6周以上,1例骶髂螺钉发生松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2例。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评定,优7例,良4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 C型骨盆骨折,联合重建钢板和骶髂关节螺钉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同时固定前环可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4例(存活组),病死率为10.0%。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舒张压、骨折分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状况、手术时间、输血情况等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诊期间的呼吸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盆骨折的预后相对比较差,多伴随有各种并发症,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是交通事故与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依据骨折部位、形态和骨盆环稳定性,临床常用Young-Burgess分类和Tile分类.Young-Burgess分类:将骨盆骨折分为侧方挤压( lateral compression,LC)、前后挤压(anterior-posterior compression,APC)、垂直剪切(vertical stress,VS)和混合性损伤(combined mechanism,CM).LC和APC多见于汽车交通意外事故,VS多见于摔伤.Tile分类:A型:稳定型;B型:旋转不稳定型;C型:旋转与垂直不稳定.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SBP≤90 mmHg,1 mmHg=0.133 kPa),并伴有需要大量输血(伤后6h内需要输注4~6U或以上浓缩红细胞)、显著的碱缺失(BE≤-6 mmol/L)或两者兼有.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病死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社会交通事业和建筑事业等的不断发展,高能量创伤所导致的骨折逐年增多,其中骨盆骨折占有的比例较高。骨盆骨折可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两种,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一般临床症状较重,并发症较多,常合并脏器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下肢牵引、骨盆带外固定等,骨折复位多不理想,而患者由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加之因疼痛致运动不足,易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本科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手术创伤较小、骨折  相似文献   

18.
3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Tile分型标准,其中B1 6例,B2 10例,C1 15例,C2 7例。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复位内固定术,对骨盆以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稳定骨盆前后环的解剖结构。平均随访21.4个月。【结果】根据Majeed SA的骨盆骨折的结果分级评定标准,优良率91.7%。【结论】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早期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相适应的入路及方式,对提高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Tronzo-Evans 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术后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2例中1例死亡,其余31例经6~24个月随访,按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6.9%,无1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作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88-1489
探究对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予以经皮骶髂关节螺钉与前环钉棒系统联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58例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与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治疗,研究组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与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用时、术后下床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下床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功能优良率(96.55%)远优于对照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45%)明显低于对照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骶髂关节螺钉与前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可缩短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促进术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