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etoproteinvariants,AFP-L3)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百分比(AFP—L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43例为肝癌组,慢性肝炎患者43例为肝炎组,肝硬化患者43例为肝硬化组,体检健康者43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亲和吸附法检测4组GPC3和AFP—L3水平,计算AFP—L3%,并比较分析。结果血清GPC3和AFP—L3%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癌组((10.94士0.58)μg/L和(15.85±2.74)%)、肝硬化组((5.56±0.49)μg/L和(10.72±2.65)%)、肝炎组((2.73±0.46)μg/L和(9.57土2.59)%)、对照组((1.15±0.42)μg/L和(9.08±2.55)%),肝炎组与对照组AFP-L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AFP—L3%联合GPC3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符合率(81.40%)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48.84%、25.58%)(P〈0.01)。结论血清GPC3与AFP-L3%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正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肝细胞性肝癌[1]。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不良生活饮食方式等影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2]。该病如能早期获得诊断可通过手术治疗而明显提高预后[3]。肿瘤标志物是  相似文献   

3.
肿瘤发生发展由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突变、抗凋亡基因激活、血管形成及对放、化疗的耐药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肿瘤的早期特异诊断与有效治疗极为重要[1-2]。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早期肝硬化结节状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8例早期发现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样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小肝癌组(46例)和良性病变组(3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造影、血清AFP、GPC3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分析三者单独或联合诊断小肝癌的价值。结果:小肝癌组的超声造影特征与良性病变组显著不同(P<0.05),小肝癌组大多呈“快进快出”表现,而良性病变组大多呈“慢进慢出”表现。小肝癌组患者血清AFP、GPC3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超声造影结合血清AFP、GPC3水平联合诊断HCC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P<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血清AFP、GPC3有助于提高对早期肝硬化结节状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肝癌患者154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78例(肝硬化组),健康对照者56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出GP-73、GPC3、AFP-L3的浓度。然后分别按照检测项目统计分析。结果 肝癌组中GP-73、GPC3、AFP-L3%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癌组中GP-73、GPC3、AFP-L3%的阳性率分别为66.2%、72.1%、53.2%。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可达到97.9%。高于任何单项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肝癌组中GP-73、AFP-L3%在AFP不同水平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GPC3、AFP-L3%三者联合检测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对鉴别诊断早期肝癌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影像学检查,而鉴别诊断需要免疫组化标记物辅助确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肝细胞肝癌免疫组化的标记物。随着对GPC-3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不仅在血清有表达,同样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根据GPC-3在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我们更新关于GPC-3在正常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的当前知识,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效用,探讨其作为一种新型癌胚胎蛋白的临床意义,为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肿瘤标志物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到我院收治的34例肝细胞癌患者(HCC)作为肝癌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0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肝脏良性疾病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比较分析二者单项和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肝癌组的PIVKA-Ⅱ和AFP水平均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57,明显高于AFP(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2,P=0.001);略高于PIVKA-Ⅱ(0.949),但无统计学意义(Z=0.27,P=0.788)。PIVKA-Ⅱ和AFP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8.2%和58.0%,特异度分别为85.7%和94.3%;二者联合检测采用并联方式诊断HCC的灵敏度是91.2%(vs PIVKA-Ⅱ,P=0.480;vs AFP,P=0.0026),采用串联方式诊断HCC的特异度为98.6%(vs PIVKA-Ⅱ,P=0.004)。结论 AFP和PIVKA-Ⅱ单项检测时,相比AFP,PIVKA-Ⅱ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周杰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4):2047-2052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检测或单独检测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效能,为临床运用肿瘤标志物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1月2日联合检测AFP、DC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与异常凝血酶原(APT)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HC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48例HCC患者、34例肝硬化患者、30例体检健康者进行治疗前血清AFP和APT测定,并比较各组水平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这两种血清标志物在诊断HCC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HCC组、肝硬化组、正常组AFP测定值分别为(563.1±466.0)ng/mL、(18.7±10.4)ng/mL、(4.4±1.8)ng/mL,APT测定值分别为(707.2±415.4)mAU/mL、(25.4±8.7)mAU/mL、(11.8±2.6)mAU/mL,HCC组AFP、APT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单独检测诊断HCC时,AF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76.5%,AP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91.1%,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94.1%。ROC曲线显示:APT单独检测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0.908)大于AFP(0.838),P〈0.01。结论 AFP与APT联合检测是区分HCC和肝硬化良好的血清学指标,能更好地用于HCC的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临床-影像学融合列线图评估肝细胞癌(HCC)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的价值。方法 纳入119例经术后病理确诊HCC患者,其中GPC3阳性89例、阴性30例;按7 ∶ 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84)和验证集(n=3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基于临床及MRI筛选HCC表达GPC3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影像学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分析其评估HCC表达GPC3的价值。结果 血清甲胎蛋白(AFP)、谷草转氨酶(GOT)、肿瘤最大径及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min)为HCC表达GPC3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临床-影像学融合模型评估训练集HCC表达GPC3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2、82.14%、84.13%及76.19%,在验证集分别为0.78、77.14%、84.62%及55.56%;其AUC大于AFP、肿瘤最大径及ADCmin(P均<0.05),虽与GOT的AUC无明显差异(P=0.055),但综合判别改善指数显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临床-影像学融合列线图可于术前较好地评估HCC表达GPC3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时采取血清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AFP)、异常凝血酶原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 PIVKA-Ⅱ)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疾病类型不同,分为良性组(肝硬化患者41例)、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另选择8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AFU、AFP、PIVKA-Ⅱ指标,分析上述指标水平,同时通过ROC曲线分析单项以及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AFU、AFP、PIVKA-Ⅱ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FU、AFP、PIVKA-Ⅱ指标水平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时,AUC提升至0.912,灵敏度提升至89.63%,特异度提升至99.10%,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采用联合AFU、AFP、PIVKA-Ⅱ检测方式,有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α-岩藻糖苷酶(AFU)联合检测对诊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该院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肝硬化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人,将其分为原发性肝癌组(PHC)、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GPC3、AFU的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测出AFP的浓度.然后分别按照检测项目统计分析,各组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PHC组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比较,GPC3和AFU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GPC3、AFU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00例PHC患者中GPC3阳性86例,阳性率为86.0%(86/100);肝硬化患者中阳性7例,阳性率为14.0%(7/50);健康对照组中阳性有1例,阳性率为2.0%(1/50).PHC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χ2=73.344、96.551,P<0.01);肝硬化组的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967,P>0.05).(3)100例PHC患者中AFU阳性82例,阳性率为82.0%(82/100);肝硬化患者中阳性14例,阳性率为28.0%(14/50);健康对照组中有2例,阳性率为4.0%(2/50).PHC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χ2=42.187、82.305,P<0.01);肝硬化组的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4,P<0.01).(4)GPC3和AFU两者联合检测时,诊断PCH的敏感度为97.0%(97/100),特异度为88.0%(88/100),准确度为92.5%(185/200),优于任何单项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结论 GPC3和AFU联合检测优势互补,从而提高PH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ritin)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117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该院门诊及住院PLC患者(PLC组)65例和肝良性病变患者(肝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218例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HCC组)、37例肝内胆管细胞患者(ICC组)、32例其他消化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他消化道肿瘤组)、28例肝硬化患者(LC组)、32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以及4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及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两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时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HC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IVKA-Ⅱ、AFP的水平。结果 HCC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单独检测时PIVKA-Ⅱ的灵敏度较高(81.63%)、AFP特异度较高(89.60%),联合检测两指标时AUC为0.923,灵敏度最高(90.30%)。治疗后血清PIVKA-Ⅱ、AFP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PIVKA-Ⅱ和AFP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优于AFP单独检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测定甲胎蛋白(AFP)、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血清铁蛋白(SF)对于其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死亡组,观察并比较AFP、PTA与SF的变化情况。结果好转组入院时AFP明显高于死亡组,而PTA和SF 2组无区别,治疗后好转组AFP、SF显著下降,而PTA显著上升;死亡组中AFP一直处于低水平,而PTA和SF显著上升。结论动态联合检测AFP、PTA与SF临床上能更好地用于慢性乙型重症肝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180例,根据住院期间AFP的最高值将患者分为AFP<20 ng/mL组(n=30)、20≤AFP<100 ng/mL组(n=64)、100≤AFP<400 ng/mL组(n=54)和AFP≥400 ng/mL组(n=32);再根据PTA的最低值将患者分为PTA<30%组(n=105)和PTA≥30%组(n=75).比较不同水平的AFP和PTA与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者中,男性占75.6%(136/180),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占57.2%(103/180),总生存率为38.3%(69/180).AFP<20 ng/mL组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随着AFP水平的升高生存率也逐渐增高(P<0.01).PTA<30%组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PTA≥30%组(P<0.01).结论 ACLF是我国HBV相关肝衰竭的主要临床类型.AFP升高,PTA降低与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于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并结合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在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及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标本共1599例,其中HCC组202例,慢性肝病组1288例,健康对照组109例。分别检测血清PIVKA-Ⅱ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不同组别血清PIVKA-Ⅱ水平;计算PIVKA-Ⅱ对HCC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Kappa值以及ROC曲线;分析不同组别血清PIVKA-Ⅱ与血浆PT值的相关性。结果 HCC组血清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性为95.05%;在健康组、慢性肝病组和总人群中,PIVKA-Ⅱ检测HCC的特异性分别为98.17%、90.30%、90.91%,Kappa值分别0.917、0.688、0.68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7、0.973、0.974。慢性肝病组PIVKA-Ⅱ异常患者中的PT异常率要高于HCC组(P=0.000),同时慢性肝病组PIVKA-Ⅱ异常率与PT呈显著相关(P=0.000),而HCC组中PIVKA-Ⅱ异常率与PT无显著相关(P=0.199)。结论血清PIVKA-Ⅱ对HC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很好的HCC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当出现血清PIVKA-Ⅱ和PT同时异常,应考虑是否是慢性肝病导致维生素K的吸收利用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