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意向性再植后牙周组织的再生与改建机理.方法 实验用5年龄比格犬,拔除右侧下颌第二侧切牙即刻行根尖切断、倒充填后与左侧上颌中切牙进行交替移植,术后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HE染色,评估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1周,意向性移植牙存在牙周间隙,直接移植牙牙周间隙不明显,两牙均未见根尖暗影与根内外吸收.术后1月,意向...  相似文献   

2.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可否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未加正畸装置,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其余各组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处死。选择一侧第一和第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牙周组织内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加力1周后开始增加,2周达最高峰,其后开始下降,4周后回落接近正常水平。12周后(撤力8周后),骨保护素阳性细胞数量少量回升,统计结果显示与加力4周后以及未加力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可否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未加正畸装置,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其余各组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处死。选择一侧第一和第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牙周组织内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加力1周后开始增加,2周达最高峰,其后开始下降,4周后回落接近正常水平。12周后(撤力8周后),骨保护素阳性细胞数量少量回升,统计结果显示与加力4周后以及未加力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牵引成骨应用于患者的尖牙远中移动,能大幅度提高牙齿的移动速度,同时保护磨牙支抗。但关于牵引的速率、尖牙的牙髓活力、尖牙的牙周组织改建及该技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甚少。目的:在成人患者中,评估使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可行性,同时监测牙髓活力、牙根吸收及尖牙牙周组织改建情况。方法:选取9例成年错牙合患者,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通过改良牵张装置快速远中移动尖牙至预定的位置。利用头颅定位片及根尖片测量尖牙远中移动距离、支抗丧失、根尖吸收及牙槽间隔改建情况;并监测尖牙的牙髓及牙周情况。结果与结论: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在12-16 d内快速远中移动上颌尖牙至预定位置,尖牙远中移动7.18 mm 及远中倾斜(13.24±2.87)°;支抗丧失为0.5 mm;未见明显根尖吸收及牙周组织丧失;尖牙的牙髓活力在牵引后迅速下降,但3个月后明显恢复。结果显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显著加快尖牙移动速度,缩短矫治时间,同时保护磨牙支抗;未见牙根明显吸收、牙齿松动、牙髓坏死及牙周组织丧失等不良反应。提示牙周膜牵引成骨能够快速有效移动尖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患根尖囊肿的上颌中切牙经根管治疗和根尖手术后进行正畸移动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32例患根尖囊肿的上颌中切牙根管治疗和根尖囊肿刮治及根尖倒充填术后3个月开始正畸牙移动,测量前牙正畸预设目标到达时患牙牙根吸收量,患者对侧健康同名牙为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囊肿组牙根吸收与对照组牙根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根尖囊肿中切牙完善治疗后可以进行常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CBCT观察自体牙移植术后发生牙周膜愈合的情况,并且与传统的X根尖片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贵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经CBCT术前分析评估确定行自体牙移植的20例患者,共21颗牙,牙列已基本排齐整平,应用CBCT对移植牙进行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对移植牙行正畸固定,2周后施加适当的正畸力,术后8周摄CBCT,观察牙根愈合情况,并对牙周膜愈合进行统计。结果20例患者的21颗自体牙,CBCT示牙周膜愈合9例共10颗自体牙,牙周膜愈合比例为48%,而X根尖片示牙周膜愈合5例共5颗自体牙,牙周膜愈合比例为24%。结论与传统的X跟尖片相比,CBCT对自体牙移植后牙根是否发生牙周膜愈合情况的判断更加客观和准确。  相似文献   

9.
三维CT影像诊断磨牙牙根形态变异及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CT在诊断磨牙牙根形态及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一个常规临床探诊诊断为颊侧Ⅱ度根分叉病变、牙髓活力试验呈阳性反应的左上颌第二磨牙及其牙槽骨进行三维CT扫描。其影像与常规的X线牙片以及随后因意外而被拔除的该牙离体进行比较。【结果】三维CT扫描影像反映了常规的X线牙片没能显示的该磨牙牙根形态的特异性和牙周病变累及根尖区的情形,而且离体牙显示牙髓呈现部分坏死。【结论】三维CT在诊断磨牙牙根形态的特异性和牙周与牙髓病变的关系方面具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利用生物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成骨是牙种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9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实验侧行胶原膜覆盖颊侧创口,对照侧无胶原膜覆盖。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行大体标本、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周时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牵出力增加,在24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术后12,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的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生物膜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新骨骨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埋藏牙自体再植修复牙体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手术完整取出埋藏牙,快速再植缺牙区,可靠固定4~6周.结果:32颗埋藏牙再植后6个月~1 a复查,移植牙无松动,X线检查根尖及牙周正常,再植效果满意.结论:用青少年埋藏自体牙再植修复牙缺失在临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微型种植体植入过程中植入的位点和方向、微型种植体加载后的移动、牙齿移动后与微型种植体接触等都将导致牙根的损害。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负载不同周期后与其邻近的牙根和牙周组织的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beagle犬2只,在犬上颌第2,3,4前磨牙和下颌第2,3,4前磨牙及第1磨牙的牙根之间的唇侧牙槽间隔邻近牙根处各植入1枚微型种植体。每只犬各植入微型种植体14枚,上颌6枚,下颌8枚,其中上颌有2枚微型种植体设置为对照组不加载,其余均为实验组加载正畸力。微型种植体植入后2周,通过镍钛螺旋拉簧为微型种植体加载150 g的水平力。分别于微型种植体负载4周、8周后处死beagle犬,完整切取牙齿连同牙槽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当微型种植体邻近牙根时,牙根表面牙槽骨出现吸收陷窝;微型种植体负载与牙根相向的水平力后,牙槽骨吸收变的更加活跃。当微型种植体接触牙周膜时,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局部严重吸收甚至达牙本质层。微型种植体接触牙根后负载,大面积的牙骨质全层吸收,牙本质暴露在外并出现吸收。对照组骨保护素出现强阳性表达,8周表达显著;8周实验组的骨保护素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果表明,微型种植体邻近牙根植入后,邻近微型种植体的牙根及牙周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微型种植体负载与牙根相向的水平正畸力,短期内对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影响较小,随着负载周期的延长,压力显著抑制了骨保护素的表达。提示当发现邻近牙根植入后,微型种植体不应再负载与邻近牙根相向的正畸力,而应该及时取出待牙根自行修复,避免对邻近牙根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3.
背景:白细胞介素8作为一种与骨改建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促进牙槽骨的吸收,是骨吸收的标志物之一.目的:观察正畸力对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周龄雄性SD大鼠上颌一侧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装置,并施加0.49 N近中向正畸力,在加力后1,3,5,7,14 d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分析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8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值.结果与结论:正常大鼠牙周组织内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呈弱阳性;随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牙周组织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8表达增强,加力后5 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实验提示正畸力可引起局部牙周组织炎症及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正畸牙移动早期,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可能是牙周组织早期炎症反应和牙槽骨改建的触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白细胞介素8作为一种与骨改建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促进牙槽骨的吸收,是骨吸收的标志物之一。目的:观察正畸力对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周龄雄性SD大鼠上颌一侧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装置,并施加0.49N近中向正畸力,在加力后1,3,5,7,14d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分析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8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值。结果与结论:正常大鼠牙周组织内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呈弱阳性;随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牙周组织牙周膜细胞白细胞介素8表达增强,加力后5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实验提示正畸力可引起局部牙周组织炎症及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正畸牙移动早期,白细胞介素8的释放可能是牙周组织早期炎症反应和牙槽骨改建的触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Activator和FR-Ⅱ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骨型Ⅱ类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功能矫治器,功效显著;而对其引起的牙根吸收等副作用关注甚少。目的:比较两种功能矫治器—Activator和FR-Ⅱ—治疗后发生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以及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对象:选择采用Activator和FR-Ⅱ治疗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错患者各27名(未加用固定矫治的患者编为亚组),及另外未经治疗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错患者27名(对照组)。方法:拍摄治疗前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进行比较。对上下切牙进行牙根吸收等级测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分析检测结果一致性的比较。②各组间性别比例、治疗组间初始年龄和治疗时间及各组间评价年龄的比较。③各组间牙根吸收等级的比较。④各组牙根吸收发生率及各切牙及上下牙弓牙根吸收发生率。结果:K-W检验表明各治疗组及Activator亚组与对照组牙根吸收等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不同,FR-Ⅱ治疗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最高的是上中切牙,接下来依次为上侧切牙,下中切牙和下侧切牙;Activator治疗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最高的是下中切牙,接下来依次为下侧切牙,上中切牙和上侧切牙。结论:使用Activator和FR-Ⅱ两种功能矫治器均能引起轻微的切牙牙根吸收,FR-Ⅱ吸收程度更轻微;如果功能矫治后加用固定矫治则发生明显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三维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辅助种植钉内收后前牙区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35例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种植钉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采用CBCT三维成像观察前牙区牙根长度、骨开窗及骨开裂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上颌尖牙、下颌侧切牙、下颌尖牙唇侧骨开窗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舌侧骨开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前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唇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下颌中切牙外,其余前牙舌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前牙牙根长度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拔牙患者采用辅助种植钉内收前牙的过程中存在牙根吸收及骨缺损风险,因此矫治过程中需注意转矩控制并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7.
仇美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683-4683
目的 研究Vitapex糊剂根尖诱导术对保存年轻恒牙的作用.方法 观察约105颗牙进行根尖诱导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根尖继续发育,管腔缩小;根尖封闭50颗;根管腔无变化,根尖封闭30颗;X线上未见牙根继续发育.但根管内探测有明显阻力,即根端1/3处形成钙化屏障20颗;根内外发生吸收5颗.结论 Vitapex糊剂根尖诱导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单侧和双侧磨牙游离端缺失患者应用精密附着体进行修复设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球状快套式附着体为6例磨牙游离缺失患者制作精密附着体义齿,随访6~12个月,分别从主观感觉、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患者异物感小,咀嚼功能和固位稳定性良好,口腔检查基牙无松动,黏膜无红肿压痛:附着体5例完好无损,1例戴牙后半年附着体窝状对应咬合面断裂。X射线检查基牙根尖区无骨质破坏,牙槽嵴硬骨板无明显吸收。结论 精密附着体修复磨牙游离端缺失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罗荣  陈广盛 《中国临床康复》2014,(29):4712-4716
背景:牙根折裂因发生部位隐蔽,其诊断是临床难点之一。近期有系统回顾研究显示诊断牙根折裂影像方法的临床准确性尚不统一。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传统根尖片与锥形束CT在上颌磨牙早期根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对38例患者40颗临床检查疑为早期根折的上颌磨牙X射线根尖片与锥形束CT的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结果与结论:在40颗可疑早期根折的上颌磨牙中,根尖片能明确诊断的有19颗,且根折部分均为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而锥形束CT检查结果显示30颗患牙根折,其中23颗根折发生在近中颊根,7颗发生在腭根。另外一颗未发现根折影像的患牙,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拔除,证实为腭根折断。结果证实,锥形束CT在诊断上颌磨牙早期根折尤其是腭根的根折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根尖X射线片。  相似文献   

20.
截根术在上颌磨牙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见到上颌磨牙患牙周病后,病损发展并不均衡,往往一个近中颊根或一个远中颊根牙槽骨吸收较多,而其它牙根破坏轻微,这样的病例,常规牙周洁治和刮治并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常引起牙龈瘘管,牙周肿胀疼痛,最终被迫拔出患牙。截根术能去除上颌磨牙病变较重的牙根,保留破坏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