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为对照,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CHC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PEGIFNα-2b,对照组给予IFNα-2b,均联合利巴韦林口服,疗程48周。观察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久病毒学应答(SVR)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EVR率、ETVR率、SVR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6.27、4.17、4.44,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SVR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玉田县医院及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40例为治疗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的35例为对照组,疗程48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48周时生化、病毒学指标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治疗24、48周时ALT、TBIL值及HCV RNA载量低于对照组,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组治疗48周时冷球蛋白检出率为42.5%(17/40),病毒学应答率(HCV RNA<10~3拷贝/ml)为72.5%(29/40);而对照组两者均无变化。(3)治疗组治疗48周时CLD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48周时腹部症状、全身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24周时乏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腹部症状、全身症状、活动、情感功能、焦虑评分差异不明显(P均>0.05),治疗48周时乏力、全身症状、活动、情感功能、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腹部症状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分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2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Peg IFNα-2α(180μg/周或135μg/周)联合利巴韦林9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不同基因分型病毒性学应答率;比较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病毒学应答率的关系;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256例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166例(64.8%),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243例(94.9%)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218例(85.2%);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57例基因1型(61.3%)与99例非1型(38.7%)感染者中SVR分别为83.4%和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治疗前ALT水平分为高ALT水平组(ALT80 U/L)与低ALT水平组(ALT≤80 U/L),两组之间RVR、EVR及SVR无显著差异(P0.05);按HCV RNA基线水平,高病毒载量组(HCV RNA4×105IU/ml)RVR、ETVR和SVR均较低病毒载量组(HCV RNA≤4×105IU/ml)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按是否获得SVR分为SVR组与非SVR组,非SVR组的年龄及病程明显高于S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 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获得较高的EVR和SVR,年龄、病程及治疗前HCV RNA水平均是影响SV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进展为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30%~5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有证据显示,抗病毒治疗能预防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进展为肝癌。然而,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中仍可能发展为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位点rs12979860多态性对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对224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全程联合抗病毒治疗,基线水平进行了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抗病毒治疗疗程为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有179例患者完成了全部随访。结果 224例患者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以CC型为主占87.1%,CT型占12.9%,未发现TT型,对武汉地区2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以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48周,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91.9%(206例),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77.7%(174例),复发32例,反弹11例,无应答7例。CC型患者的SVR率明显高于CT型患者(81.0%vs.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武汉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以CC型为主,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显著,其SVR率可达87.2%。IL-28B rs12979860位点CC型患者的SVR率明显高于CT型,因此宿主IL-28B位点多态性检测对抗病毒疗效的预测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宿主因素、病毒因素、病毒应答模式以及干扰素(IFNα)种类和用药时间对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寻找预测老年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60例年龄≥60岁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HCV RNA定量及基因型、IFNα种类、病毒应答模式以及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等因素与SVR的关系.结果 SVR组与非SVR组性别、年龄和BMI无统计学差异;SVR组HCV RNA定量显著低于非SVR组(t=4.209,P=0.022),ALT或AST显著高于非SVR组(t=15.724,P=0.006;t=10.549,P=0.003);HCV RNA定量<1×105 IU/ml组SVR率显著高于HCV RNA定量≥1×105 IU/ml(χ2=6.801,P=0.009);基因1b型SVR率为56.8%,低于非1b型(60.9%);PEG IFNα-2a组SVR率为62.5%,普通IFNα-2a组SVR率为53.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9,P=0.484);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患者95%获得S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患者68.4%获得SVR;IFN治疗时间≥72周SVR率82.8%,复发率6.9%;HCV RNA定量阴转后用药≥40周患者复发率3.2%.结论 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低HCV RNA定量、ALT及AST≥2倍正常上限(ULN),HCV RNA非1b型患者可获得较高SVR.RVR比EVR患者SVR率高约30%,延长病毒阴转后用药时间可提高SVR.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慢性丙型肝炎6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氟伐地汀;用药后4、12、24、36、48周及停药后12周、24周复查病毒RNA定量。结果氟伐他汀治疗合并高LDL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vs.46.7%,85.1%vs.63.3%,81.5%vs.53.3%,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利于提高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抗病毒干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发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本院130例HC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HCV抗病毒治疗,记录SVR情况.出院后随访记录HCC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CC,将获得SVR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620-4621
研究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就诊的100例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随机分组方法:编号单双数方法。10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抗病毒组。常规组仅行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抗病毒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拉米夫定治疗。比较(1)病毒学、血清学、生化学应答率;(2)病毒变异率;(3)干预前和48w患者IL-4、IFN-γ、ATL、HBV-DNA的差异。结果(1)抗病毒组对比常规组病毒学应答率更高(P0.05);两组血清学、生化学应答率相似(P0.05);抗病毒组跟常规组病毒变异率相似(P0.05),其中,常规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病毒变异率分别为88%、94%和4%;抗病毒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病毒变异率分别为96%、96%和6%。(2)抗病毒组跟常规组病毒变异率相似(P0.05);(3)干预前两组IL-4、IFN-γ、ATL、HBV-DNA相似(P0.05);48w抗病毒组、常规组IL-4、IFN-γ、ATL、HBV-DNA均明显降低(P0.05);抗病毒组ATL、HBV-DNA降低更显著(P0.05)。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高,在增加拉米夫定治疗后,可有效提高病毒学应答率,抗病毒效果明显提高,病毒载量降低更显著,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并发脂肪肝患者血清网膜素水平及其与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次就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93例CHC患者,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脂肪性肝病(FLD)将患者分为两组:FLD组(45例)和非FLD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HCV基因型、病毒载量等病毒学相关指标;肝脏酶学指标(ALT、AST);血糖[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TG、TC)以及网膜素水平等。结果 FLD组与非FLD组患者的BMI存在统计学差异。FLD组患者的TG水平明显高于非FLD组(P<0.05),而FLD组患者的ALT、AST、FINS、HOMA-IR以及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非FLD组(P<0.05)。两组间病原学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网膜素水平与WHR、BMI、FINS、HOMA-IR、TG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OMA-IR是血清网膜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2=0.889,P<0.01)。结论 CHC患者伴发FLD与血清网膜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而血清网膜素水平与病毒本身无明确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疗效与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组,n=60)和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组,n=65)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并于治疗12个月后检测耐药率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拉米夫定组在治疗6、12个月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P0.05),但生化学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期间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与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拉米夫定组耐药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以rt108M、rt236T为主。结论拉米夫定对B基因型HBV的抑制作用优于C基因型HBV;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肝型炎治疗过程中要重视HBV耐药性发生,加强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方法: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且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14例肝功能代偿的患者。首次病毒血症消失时66.2%患者ALT正常,80%患者的ALT首次正常发生在首次病毒血症消失的前后6个月内。肝硬化、脂肪肝、男性、体质指数高是病毒血症消失时ALT水平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持续病毒学应答阶段ALT持续正常的比例为77.4%,ALT的95%界值为1.35倍正常值上限。未合并肝硬化、无脂肪肝、女性患者是ALT持续正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部分患者ALT未能持续正常;合并肝硬化或脂肪肝者、男性患者较难维持ALT持续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与C区基因序列的准种变化特点,以了解HBV准种与抗病毒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50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鉴定患者体内HBV基因型,选取其中所有B基因型HBV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根据1年后病毒应答情况分为病毒学应答组和应答不佳组,采用熔点曲线技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准种变化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为B型。给予这37例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后,有27例患者出现病毒学应答,10例患者应答不佳。阿德福韦酯治疗前,病毒学应答组患者HBVP区的熔点曲线波峰数(4.59±0.57)少于应答不佳组(5.60±0.97)(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后,病毒学应答组HBVP区的熔点曲线波峰数(4.44±0.64)与应答不佳组(4.70±1.06)无明显差异(P>0.05)。病毒学应答组治疗前后的HBVP区波峰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应答不佳组治疗后的HBVP区波峰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HBVC区波峰数在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两组患者HBVC区波峰数之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HBVP区准种数越多,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疗效越低;(2)阿德福韦酯疗效不佳的患者治疗后HBVP区准种数明显减少,但可出现优势准种,可能与耐药有关;(3)阿德福韦酯对HBVC区准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并脂肪肝(fatty liver,FL)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病毒和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8例初次就诊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CHC,根据是否伴FL分为FL组55例和非FL组63例.检测两组A-FABP水平,并比较其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水平(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相关性.结果 FL组TG较非FL组明显升高,FINS、HOMA-IR及A-FABP血清水平明显低于非FL组(P<0.05).相关性及回归分析表明,A-FABP同BMI、FPG、FINS、HOMA-IR明显呈正相关,并且同TG水平明显负相关,FINS是A-FABP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2=0.830,P<0.01).结论 CHC并发FL与患者血清A-FABP水平下降密切相关,与病毒因素不相关,且FINS是此类患者A-FABP水平变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翻倍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原发无应答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疗效。方法无应答慢性丙肝患者66例,入组后均行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检测;并给予翻倍剂量长效干扰素(360μg/次,1次/周,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5mg/(kg·d),根据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情况决定抗病毒疗程。比较不同HCV基因型、IL-28B基因位点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us response,SVR)率、复发率、无应答率。结果 66例中HCV基因1b型57例,HCV基因2a型9例;IL-28Brs12979860位点是CC型19例,CT型23例,TT型24例;基因1b型患者中实现SVR率为31.6%,无应答率为56.1%,复发率为12.3%,基因2a型患者中实现SVR率为22.2%,无应答率为55.6%,复发率为22.2%,不同基因型患者SVR率、复发率、无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8B rs12979860位点为CC型患者SVR率为63.16%、复发率为15.79%、无应答率为21.05%,IL-28Brs12979860CT型患者SVR为34.78%、复发率为8.70%,无应答率为56.52%,IL-28Brs12979860TT型患者SVR率为0,复发率为14.67%,无应答率为83.33%,IL-28Brs12979860CC组与TT组,IL-28Brs12979860CT组与TT组SVR率、无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多态性可预测翻倍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无应答慢性丙肝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瘦素和血浆脂多糖连接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2a治疗,研究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对比两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病毒学应答效果、血清瘦素和血浆脂多糖连接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以及血清瘦素和血浆脂多糖连接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水平更低(P<0.05);经治疗,研究组的早期应答率、治疗结束时应答率、持续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相比,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更好,抗病毒效果更显著,这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更能有效降低血清瘦素和血浆脂多糖连接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经电镜证实的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脏病理检查等资料,总结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特点并比较原发性与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的异同。结果 35例患者中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23例,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12例。2组患者肾外受累均较少见(0~17.1%),血清冷球蛋白的检测均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48.5%),C3降低较C4降低更为常见。同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相比,继发组以女性居多,补体水平更低、球蛋白更高。肾脏病理上继发组以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而原发组有50%的患者表现为IgA肾病。结论①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常发生于其他系统受累之前,且血清冷球蛋白的检测存在假阴性率,因此如果临床高度怀疑冷球蛋白血症而血清冷球蛋白试验阴性时,肾活检是协助诊断的手段之一。②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C3降低均非常明显,说明冷球蛋白可能不只通过经典途径激活了补体。③对于血清球蛋白显著升高、补体显著降低、肾脏病理显示以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的患者,需警惕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句容市人民医院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并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及应答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分类树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21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完成了治疗周期及随访,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1.2%。SVR组与非SVR组基线病毒载量、白蛋白、血小板计数、甲胎蛋白及血糖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病毒载量高(≥106IU/m L)者或血糖含量较高者更不易获得SVR。血小板计数较高者容易获得SVR(OR=1.02,95%CI=1.00~1.04)。SVR预测模型显示相对基线血小板计数低(140×109/L)者,血小板计数高者获得SVR的可能性增加17.9%。高血小板计数者中,基线HCV RNA低者(106IU/m L)更易获得SVR(79.7%︰57.9%)。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早期感冒样症状(51.9%)、胃肠道反应(14.8%)、血象的改变(58.8%)、血糖升高(18.1%)、精神症状(8.8%)、甲状腺功能亢进(1.4%)、皮疹(14.8%)、脱发(6.5%)。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尚可,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基线病毒载量、血糖及血小板计数可能是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气实脾法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及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在常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实脾法组方的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指标、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医辨证分型变化规律。结果:观察组可提高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改善白细胞下降水平,减轻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选择补气实脾法干扰,可使慢性丙型肝炎出现的症状或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减少/减轻;中医证型并未影响慢性丙肝早期治疗结果,特别是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未受影响。结论:抗HCV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如神疲、乏力、白细胞减少等,可以归纳为中医气虚证;补气实脾法可减少/减轻慢性丙肝抗病毒药治疗不良反应,提高DVR,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肝提供了有益方法;补气实脾法可明显使慢性丙肝其他中医证型症状减少/减轻,向无证可辨型转变,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