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质量监控系统,构建科室的安全文化,实施安全目标管理及小组目标管理、高危管理等管理屏障。结果:护理人员临床研究思路拓宽,护理工作流程改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不安全风险达到预控。结论:建立护理管理屏障可有效提高患者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2.
冯莉 《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33-535
目的 观察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2年在急诊抢救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急诊抢救室急救物品和药品的管理,加强高危环节的管理。将2012年1~12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的9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1年1~12月常规管理收治的6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率均好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实施风险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实施与效果。方法比较实施优质护理项目前(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和实施优质护理项目后(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急诊科相关科室(抢救室、临时观察室、补液室)就诊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成绩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数量。结果与优质护理实施前相比,优质护理实施后急诊抢救室和急诊临时观察室就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优质护理实施前,急诊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总数为5例,其中2例患者在急诊临时观察室发生跌倒,3例患者发生一般差错(急诊抢救室1例、急诊补液室2例);而优质护理实施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总数降低至2例,分别是发生在急诊抢救室的导管滑脱和一般差错。结论优质护理项目在急诊科的应用(尤其是急诊抢救室、急诊临时观察室)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值得其他医院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屏障及实体防护屏障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屏障及实体防护屏障,保障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不必要伤害.方法 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护理作业流程、安全质量监控系统等管理屏障;设计高危药物障碍、三原色警示标识、预警报警系统等实体防护屏障.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的纠错能力增强,患者不安全风险达到预控.结论 建立多重屏障可提高患者安全系数,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护理安全屏障的缺如及失效,并有效地加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规避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降低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建立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应用科学的风险筛选工具,包括护理风险评估单、六西格玛失效模式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筛选高危风险因子,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高危风险人群;应用视化管理理论结合信息化警示工具屏蔽高危药物风险,实现实时输液进程监控;通过建立风险预控组织网络和高危风险监控系统实施高危风险的全面监控,护理安全路径和应急处理流程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实施风险预控。结果应用3年来,压疮护理达标率由91.5%提高到98.4%,导管护理达标率由91.5%提高到97.9%,静脉置管感染率由原来的8.4%降至2.9%;护士护理评估单记录时间减少,因高危药物给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从平均18起/年下降至3起/年。结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的构建提高了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对护理风险进行检测、识别、诊断、评价、预警和控制,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构化沟通模式在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理人员交接班质量,减少沟通不良导致的护理隐患,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成立专案培训小组,对抢救室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工作坊实战演练、多形式临床推广等培训方式,规范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流程。[结果]运用结构化沟通模式后,护理人员交班质量的评分值由(7.25±0.93)分提升至(8.07±0.62)分,接班质量的评分值由(7.23±0.91)分提升至(8.05±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构化沟通模式实施后显著提高了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对于病人各项信息交接的完整率,总完整率由方案实施前的57.97%上升至实施后的9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构化沟通模式规范了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规避住院病人导管安全护理风险,降低导管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住院病人安全。[方法]基于前瞻性护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现代护理质量管理工具,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住院病人导管安全护理风险预测预警预控体系,即研制住院病人导管滑脱风险筛查表和导管感染风险筛查表,筛选高危风险因子,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高危风险人群;研发住院病人导管安全护理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导管安全的三原色警示系统及创新化预警工具;形成导管安全预控体系,即通过建立住院病人导管风险预控组织网络,形成了住院病人导管安全高危风险预控流程,制定了系列住院病人高危风险护理安全路径与应急处理流程,开发导管安全报告平台。[结果]应用3年来,导管护理达标率由91.5%提高到97.9%,导管相关感染率由原来的8.4%降至2.9%。[结论]保障住院病人导管安全的预测预警预控体系的构建,提高了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对住院病人导管安全护理风险进行监测、识别、诊断、评价、预警和控制,能够降低住院病人导管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住院病人住院期间的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规范儿科急诊护士的急救护理行为,提高抢救质量,保障患儿安全。方法 :将2016年7-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实施急救的患儿402例设为对照组,2017年1-6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实施急救的患儿396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制定并应用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流程,并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患儿的抢救室滞留率、护士的抢救医嘱延迟执行率、护士的急救处置行为正确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的抢救室滞留率、抢救医嘱延迟执行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士急救处置行为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能有效规范护士的急救护理行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与护理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并实施护理不良事件非惩罚管理体系与护理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教育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上报制度、规范上报程序、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等,逐步建立不良事件非惩罚管理体系。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得到提高。结论:通过建立并实施非惩罚不良事件管理体系,使全院信息共享,促进了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营造了和谐安全的护理文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建立护理安全屏障并应用于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情况的差异。结果实施护理管理安全屏障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建立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屏障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患者参与护理安全管理在护理安全中的效果.方法 对患者教育培训,邀请患者参与安全目标的落实;搭建三级信息交流平台,交流管理经验,创新安全管理,预警护理事件发生;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体系,追踪、评价安全管理效果.抽查158名护理人员进行患者参与安全管理作用认同度调查,并比较实施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和对护理工作改进方法.结果 实施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明显下降,158名患者对安全管理12条目认同率高达87.98%~99.37%,护理工作方法更加规范.结论 患者参与安全管理有助于营造护理安全文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屏障在儿童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月至12月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监控网络,建立安全防范系统,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质量,同时通过提倡安全为先原则,强化安全技能培养等措施,构筑组织屏障、制度屏障、预警屏障、文化屏障、人员屏障护理安全屏障,对不良事件进行预防和监控追踪,并与2012年1月至12月实施前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构筑护理安全屏障后改进流程19项,修订相关护理制度28项;新增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24项及重点部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8项,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0.30%下降到0.10%,压疮预报率提升,压疮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实施前比较(P0.05),患儿不安全风险达到预控目标。结论构筑护理安全屏障,建立多重屏障,可提高患儿安全系数,能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儿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监控传报系统,对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预警、监控及干预,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利用医院计算机网络对新入院患者及住院期间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录入,系统进行自动筛选并对达到或超过阈值的高风险人群进行预警提示,护理单元根据风险类别实施干预措施并进行风险监控传报,实行院-科-护理单元三级实时跟踪监控,对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前瞻管理。结果 :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监控传报系统实施1年来,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监控上报阳性情况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监控传报系统提高了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及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效率,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者初始护理评估表》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住本院急诊抢救室的患者,比较实施初始护理评估表前后,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疮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和患者对本院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急诊患者初始护理评估表后,患者发生压疮/坠床的例数显著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0.5%,上升至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初始护理评估单的应用,使护士能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及时筛查出存在的高危因素,提供预防性、保护性、针对性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压疮、跌倒/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建立由医院安全领导小组和临床护理安全小组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重点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手术室安全核查、危急值管理、用药安全、护理技术操作安全、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及安全隐患等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控制等.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使护理安全管理规范化,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0月为本院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实施前;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为本院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实施后,首先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规范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每月定期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集中进行讨论,从人、机、料、法、环方面分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四类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实施后,四类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实施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陈云素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072-1073
目的 探讨城镇医院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 在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全程标识管理、细节管理、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等,评估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护理流程的规范率及其法律安全认知度的差异.结果 风险管理运用于普外科,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差错率较实施前降低38.5%,护理流程规范率提高21.3%,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大幅度的提高.结论 运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采血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方式在急诊患者安全采血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8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前组(n=438),2022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后组(n=436),实施前组采用常规采血流程管理,实施后组采用全流程采血信息化管理,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标本延时送检率、标本送检时效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后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组,患者入抢救室时间至标本采集送出时间短于实施前组,标本延时送检率低于实施前组,标本签收至检验科出具报告时间短于实施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通过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检验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在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56例CCU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将2018年12月1日~2019年5月31日收治的56例CCU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入住CCU及住院时间并评价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CCU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P0.01);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感染管理、急救管理、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及病区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模式应用于CCU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者入住CCU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制对预防重症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ICU患者120例(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ICU患者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VAP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及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预警制度能有效提高ICU患者护理质量,预防VAP发生,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