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年龄组间的差异。方法 41例健康志愿者被分成青年组(15例)、中年组(16例)、高年组(10例)。选用TOF-MRA垂直基底动脉中段行(phase-cantrast magnetic resonatnce imaging)PC-MRI扫描,在PCA/M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取ΔV、MV、MF及收缩期流速达峰时间比(peak systolic velocity ratio,PSVR)、舒张期最低流速达峰时间比(end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EDVR)进行参数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青、中、高年龄组平均ΔV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7.54,P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t=1.74,P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t青vs老=8.9,t青vs老=7.4;P值均0.01)。三组MV、MF均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EDVR及PSVR三者均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t EDTR=1.21,t PSVR=1.03;P值均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EDVR:t青vs老=10.2,t青vs老=7.3;PSVR:t青vs老=6.7,t青vs老=5.4,P值均0.01)。结论各年龄组间基底动脉MV、MF无差异,ΔV、EDVR、PSVR高年组高于青、中年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18FDG PET/CT对肝脏单发病灶的诊断中,希望通过患者的年龄分层寻找各年龄层次患者的最佳诊断标准,进而比较年龄分层前后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包含272例无肿瘤病史的肝脏单发病灶患者.患者被分为青年组(≤49岁)、中年组(50~69岁)、老年组(≥70岁).首先,通过ROC曲线分析和AUC的计算,确定总体组及每个年龄组LNR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最佳诊断界值和诊断价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后分别比较总体患者组和三个年龄组之间18F-FDG PET/CT对肝脏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t检验分析,良恶性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t=10.23,P≤0.0001).利用ROC曲线分析、X2检验及相关分析得出,各年龄组的LNR最佳诊断值分别为:总体组(>1.25),青年组(>1.17),中年组(>1.45),老年组(>1.25).LNR的AUC分别为:总体组(0.856),青年组(0.962),中年组(0.650),老年组(0.973).总体组和三个年龄组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的比较分别为青年组优于总体组(X2=13.352,P=0.0003),老年组优于总体组(X2=8.494,P=0.0036),总体组优于中年组(X2=9.057,P =0.0026).结论:不同的年龄组中存在不同的LNR最佳诊断值,年龄分层后,青年组和老年组鉴别肝脏单发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总体组,总体组明显优于中年组.年龄分层对18FDG PET/CT诊断肝脏单发病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血脂水平与发病年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4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水平及其伴随疾病与发病年龄的关系。对418例AMI为分为4个年龄组,青年组(31-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79岁)和高龄老年组(80-91岁),分析对比各年龄组血脂水平、伴随疾病的差异性,4种血脂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青年组TG水平和TG增高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中年组;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TG和TC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BOLD)和T2-mapping成像技术评价盘源性腰痛大鼠椎旁肌功能改变的潜在价值。方法:在X线透视引导下使用26G针头经左侧后入路穿刺大鼠L4-5和L5-6椎间盘,向髓核内注射PBS溶液2.5μL,构建SD大鼠盘源性腰痛模型(1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18只)不做特殊处理。于造模后1天、1周、2周、1个月分别对36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步态分析、热板实验、丙酮实验和悬尾实验。造模后1个月对36只大鼠进行3.0T MRI扫描,包括T2-mapping和BOLD序列,测量L4-5和L5-6层面双侧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T2和R2*值,取12个ROI的平均值。在造模后1个月的MRI扫描后随机处死腰痛组和正常组各6只大鼠,解剖获取实验鼠L4~L6水平双侧椎旁肌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实验,分别评价椎旁肌肌球蛋白重链和TNF-α的表达情况。剩余实验鼠在造模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重复以上实验。结果:行为学评估结果显示,造模后6个月时腰痛组的步态评分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在造模后3和6个月时腰痛组的冷热刺激缩爪时间阈值显著降低、弯腰时间显著增加,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mapping和BOLD 成像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腰痛组造模后3和6个月时椎旁肌的T2值显著减小,造模后6个月时R2*值显著增大,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腰痛组于造模后6个月时椎旁肌肌球重链蛋白1(MYH1)的表达水平增高(Z=-2.882,P=0.004),肌球重链蛋白7(MYH7)的表达水平减低(Z=-2.882,P=0.004)。ELISA实验结果显示,腰痛组椎旁肌的TNF-α表达水平于造模后1个月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79,P<0.001)。结论:BOLD成像及T2-mapping成像技术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估盘源性腰痛大鼠椎旁肌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常成人前列腺的体线圈3T多体素1H-M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仅用体线圈在3T场强下对前列腺进行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人前列腺分区代谢特点。材料和方法:正常成年男性29例,其中青年组11例(≤40岁)、中年组9例(41-60岁)、老年组9例(〉60岁)。仅采用体线圈在3T场强下行前列腺MRI及^1H-MRS,计算每个体素(Cho+Cr)/Cit,统计分析基底部、中部、尖部内腺及外周带1HMRS特点。结果:所有志愿者完成扫描,图像质量佳,信噪比高。青年组不同部位内腺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组不同部位内腺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中年组内腺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不同部位外周带比值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尖部外周带比值大于基底部和中部(P〈0.05);中年组、老年组不同部位外周带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外周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中年组内腺比值高于外周带(P〈0.05)。结论:3T场强下采用体线圈行前列腺1HMRS检查切实可行。前列腺内腺(Cho+Cr)/Cit比值高于外周带;各区外周带(Cho+Cr)/Cit比值随年龄增长从不均匀趋于均匀,而外周带总体(Cho+Cr)/Cit比值则不随年龄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3. 0T MR IDEAL-IQ序列测量不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的脊旁肌肌肉脂肪含量,并探讨其与年龄相关性,进而间接反映腰椎退行性变程度。方法 对60例成年女性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测量脊旁肌脂肪分数,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脊旁肌肌肉脂肪分数与年龄具有相关性(r=0. 72、0. 74、0. 7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腰椎脊旁肌脂肪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绝经前后脊旁肌脂肪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一年龄段各肌肉脂肪分数具有差异性。结论 3. 0T MR IDEAL-IQ序列为腰椎脊旁肌脂肪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年龄与脊旁肌脂肪含量相关性,从而反映腰椎退行性变与脊旁肌脂肪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诊断肌营养不良(MDs)与糖原累积病(GSDs)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9例肌病患者,包括7例GSDs(GSDs组)和12例MDs(MDs组),同时搜集1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30例参与者的双侧大腿行MRI常规序列和双指数DWI检查,b值为0~1200s/mm2。三组间进行双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standard、ADCfast和ADCslow值)的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中,7块肌肉的平均ADCstandard 、 ADCfast和ADCslow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GSDs组与MDs组的ADCstandard 值(P=0.000)、ADCslow值(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f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GSDs组的ADCstandard 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和MDs组(P=0.034);GSDs组的ADCslow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和MDs组(P=0.003)。结论:双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能有效鉴别肌营养不良和糖原累积病。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年龄、性别对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各节段心肌T2*值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人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并分为青年组(≤44岁,n=10),中年组(45~59岁,n=15)和老年组(≥60岁,n=10),采用3.0T MR仪进行扫描,采用8回波T2*WI成像序列进行心脏扫描,随后将扫描序列导入到后处理软件中分别测量其左心室16节段的T2*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男女以及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男性左心室基底前间壁段(2段)及左心室基底下间壁段(3段)T2*值低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41,P=0.000;Z=-3.137,P=0.002);左心室前壁(1段)、左心室中间下间隔段(9段)、及左心室心尖外侧段(16段)T2*值中,健康中年人>健康老年人>健康青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7,P=0.04;χ2=6.842,P=0.033;χ2=13.274,P=0.001);左心室心尖下段(15段)T2*值中,健康老年人>健康中年人>健康青年人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8,P=0.001);其余节段心肌在不同性别以及各年龄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基底前间壁段(2段)及下间段(3段)T2*值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成年人左心室前壁(1段)、左心室中间下间隔段(9段)、左心室心尖下段(15段)及左心室心尖外侧段(16段)T2*值存在差异;其余各心肌节段T2*值在不同性别以及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动态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POP的中老年女性患者41例,对照组为年龄和产次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静态MRI评估肛提肌形态的改变,动态MRI评估肛提肌功能的异常并记录代表支撑功能5个测量值的变化,DTI评估肛提肌各向异性分数值的变化.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进行两组间各测量指标的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12例(29.3%)和最大用力时41例(100%) POP患者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呈“O”型,静息状态下29例(70.7%)髂尾肌呈“漏斗”状,最大用力时34例(82.9%)髂尾肌呈“盆”状,22例(53.7%)出现肛提肌萎缩或断裂.POP患者静息时的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均明显增大(H线:t=-7.897,P=0.000;M线:t=-12.305,P=0.000;盆隔裂孔宽度:t-5.320,P=0.000),最大用力时提肌板角(LPA)、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及最大用力与静息时各指标差值均明显增大(最大用力时LPA:t=-3.837,P=0.000;H线:t=-10.485,P=0.000;M线:t=-11.521,P=0.000;盆隔裂孔宽度:t=-9.618,P=0.000;LPA差值:t=-4.880,P=0.000;H线差值:t=-2.494,P=0.015;M线差值:t=-4.111,P=0.000;盆隔裂孔宽度差值:t=-5.151,P=0.000),各向异性分数值明显减小(左:t=-4.853,P=0.012;右:t=-6.297,P=0.000).结论 POP患者存在肛提肌缺陷、支撑能力下降和盆底松弛,静动态MRI及DTI能够客观地评估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裂肌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椎旁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组),男、女各30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无腰椎间盘突出的6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相匹配。应用MRS分析,Image J软件测量2组MRI T2WI上L4~5椎间隙神经根出口水平两侧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和MRS脂肪峰波峰下面积,并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L4~5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肌肉波谱脂肪峰波峰下面积,男性患者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竖脊肌及腰大肌横截面积,男性患者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多裂肌有不同程度退变,且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相关性,MRI在腰椎椎旁肌形态与功能定量分析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组急诊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 ,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 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6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 12 80例 ,分为儿童组 (<13岁 ) 70例 ,青年组 (13~ 45岁 ) 970例 ,中年组 (45~ 65岁 ) 146例 ,老年组 (≥ 65岁 ) 94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标准进行评估 ,所有患者ISS≥ 16。 结果 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 ,青年组和中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老年组 (P <0 .0 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 ,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和青年组、锐器伤在青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显著增高 (P <0 .0 1)。儿童组和老年组颅脑损伤、儿童组和青年组腹部损伤、青年组四肢和 (或 )脊柱损伤显著增高 (P =0 .0 0 0 0 )。创伤的发生率儿童组在秋季、青年组在夏季、老年组在冬季增高 ,儿童组在冬季则显著降低 (P <0 .0 1)。总病死率为 17.1% (2 19 12 80 ) ,老年组创伤 <2 4h病死率 (3 6.2 % ,3 4 94)较≥ 2 4h病死率 (8.5 % ,8 94)显著增高 (P =0 .0 0 0 )。多发伤生存患者的ISS值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老年组死亡患者ISS值与其他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  相似文献   

13.
耐多药结核病例不同年龄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耐多药结核(Multidrug resistance-TB,MDR-TB)病例不同年龄组的耐药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匡氏琼脂培养基法进行结核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筛选出107例耐多药性肺结核病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分析其耐药种类及耐药形成原因.结果 原发性耐多药病例中,老年组比例最高(50.0%),其次为青年组(33.3%),中年组最低(16.7%);获得性耐多药病例中以青年组所占比例最大( 67.4%),中年组次之(24.2%),老年组占8.4%,青年组和中年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不同年龄组耐多药种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个年龄组均以耐HRS和HRSE为主.耐药形成原因中,初治期间不规则用药和不满规定疗程自行停药共占72.6%,是MDR产生的主要原因.经统计学处理各个年龄组化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原发和获得性耐多药情况有所不同,建议重视不同年龄组的耐多药率的检测,合理化疗和贯彻全程督导治疗原则对于减少耐多药现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分析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歼击机飞行员与对照组歼击机飞行员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为歼击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客观诊断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芬兰ME6000-T8表面肌电仪测量39名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歼击机飞行员(病例组)与12名无症状歼击机飞行员(对照组)腰部竖脊肌俯卧位等长收缩、站立位屈伸运动时的表面肌电。MEGAWIN700046,2.4版软件处理等长收缩时疲劳性肌电信号,获取中位频率下降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mean power frequency slope,MPFs)、过零率下降频率(zero crossing rate slope,ZCRs)、平均电压下降率(average electromyography slope,AEMGs),分析屈伸动作时的肌电信号,得出屈曲伸直动作时的平均肌电电压(averageelectromyography,AEMG),并由此计算屈曲伸直比(flexion extension ratio,FER)。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别。结果竖脊肌等长收缩时病例组与对照组疲劳性肌电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屈伸运动时病例组与对照组AEMG及FER指标有统计学差异(t=1.979~5.387,P%0.05或P%0.01)。结论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歼击机飞行员与无症状歼击机飞行员之间的表面肌电指标FER差异显著,屈曲时竖脊肌AEMG增高,伸直时竖脊肌AEMG降低,FER可以作为歼击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客观量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在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怀疑冠状动脉和/或头颈动脉疾病的连续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低剂量组(A组)30例和常规剂量组(B组)30例。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大螺距模式行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A检查,A组采用70kV管电压、30mL对比剂的低剂量模式,B组采用100kV管电压、40mL对比剂的常规剂量模式。将A、B两组图像采用MPR、CPR、MIP和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的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节段为单位测量冠状动脉、头颈动脉的CT值、图像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中辐射剂量指标值(CTDIvol、DLP、ED)的差异。结果:A、B两组之间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的主观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Z=-0.257,P=0.797;头颈动脉:Z=-0.961,P=0.337);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升主动脉SNR:t=-1.203,P=0.234;升主动脉CNR:t=-1.845,P=0.070;左冠状动脉主干SNR:t=-0.132,P=0.895;左冠状动脉主干CNR:t=-0.324,P=0.747;右冠状动脉SNR:t=-1.058,P=0.294;右冠状动脉CNR:t=-1.251,P=0.216;颈总动脉SNR:t=-0.796,P=0.429;颈总动脉CNR:t=-0.561,P=0.577;椎动脉V1段SNR:t=0.407,P=0.685;椎动脉V1段CNR:t=0.521,P=0.604;颈内动脉SNR:t=-0.616,P=0.540;颈内动脉CNR:t=-0.516,P=0.608;基底动脉SNR:t=-0.442,P=0.660;基底动脉CNR:t=-0.325,P=0.746;大脑中动脉M1段SNR:t=0.790,P=0.443;大脑中动脉M1段CNR:t=-0.938,P=0.325);A组辐射剂量低于B组(CTDIvol:t=-20.40,P=0.000;DLP:t=-20.19,P=0.000;ED:t=-19.49,P=0.000)。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在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质量,并能大幅减小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预脉冲DWI技术(FLAIR- DWI)测定不同年龄段脑灰质ADC值来探讨脑老化变化规律.方法:120名来自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及以上),均采用3.0T MRI仪完成FLAIR - DWI扫描,采用感兴趣区法分别测定两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和丘脑的平均ADC值,并分别比较三个年龄组间不同灰质区的ADC值差异及其与年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额叶皮层的平均ADC值高于丘脑和扣带回(P<0.001);老年组的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的ADC值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右侧额叶皮层和扣带回ADC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丘脑(左、右两侧的相关系数分别0.577、0.508,P<0.01)和左侧额叶皮层(r=0.307,P<0.01)ADC值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而右侧额叶(r =0.150,P=0.102)和扣带回(r=0.011、0.024,P>0.05)ADC值与年龄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丘脑和左侧额叶皮层ADC值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年龄相关的ADC值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分析不同年龄、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女性300例,年龄25~85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n=82)、中年组(n=132)、老年组(n=86),根据不同生理时期分为3组:绝经前组(n=169)、围绝经期组(n=33)、绝经后组(n=98);测量其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体重指数(BMI)。数据上传至Midways pro 6.1QCT分析系统,测量L1~L2椎体BMD、脐水平腹部脂肪面积(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腰椎平均骨密度(vBMD)及腹壁脂肪面积(SFA)。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体重、臀围、腰围、腰臀比及BM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前后女性体重、腰围及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中年组,不同年龄组的vBMD、FA、VFA比较...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在每例受试者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根据Child-Pugh评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三组。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为SMA-L3/身高2。根据男性患者SMI-L3<50cm2/m2,女性患者SMI-L3<39cm2/m2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结果:肝硬化组SMI-L3及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Fat%-QCT高于对照组(P<0.001)。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C级患者的Fat%-QCT高于A级和B级(P<0.001)。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组的年龄高于非肌少症组,腰椎BMD低于非肌少症组(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及合并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和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高;肝硬化伴肌少症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齐燕  欧陕兴  钱民  彭光明  刘波  刘玉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95-1099
目的:探讨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204例患者分为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方案,B组采用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70±0.72)分、(4.70±0.71)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318)。A、B两组图像左、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分别为A组20.0±3.4和19.0±3.0、B组20.1±3.2和19.9±3.2,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51;t=-0.233,P=0.816)。A、B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48.27±8.70)mGy、(54.10±8.77)mGy;(565.63±115.48)mGy.cm、(702.75±144.04)mGy.cm;(9.62±1.96)mSv、(11.95±2.45)mSv,A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64,P=0.000;t=-7.501,P=0.000;t=-7.501,P=0.000)。结论: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剂对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测定(IDEAL-IQ)肝脏脂肪和铁定量的影响。方法:22例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A组)和33例注射钆塞酸二纳(Gd-EOB-DTPA,B组)患者于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注射后5min、10min、15min、20min)行IDEAL-IQ扫描,在FatFrac图和R2*图分别测定质子脂肪含量(PDFF)及R2*值,并行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A1-A2配对分析,PDFF(t=0.996,P=0.330)及R2*(t=0.656,P=0.51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1-B2、B1-B5配对分析,PDFF(t=-3.159、-2.459,P=0.003、0.024)及R2*(t=-3.619、-3.191,P=0.001、0.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B3配对分析,PD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9,P=0.181),而R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4,P=0.024)。结论:注射Gd-DTPA后5min行IDEAL-IQ扫描,对肝脏脂肪及铁定量无显著影响;而注射Gd-EOB-DTPA后5min及20min行IDEAL-IQ扫描,对肝脏脂肪及铁定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