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发病0~48h内病死率由360%升至75%。在急性期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准确定位,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搜集我院自2005年3月至12月行急诊螺旋CT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CE SCTA)检查3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探讨3D DCE SCTA对急性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临床上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本文收集了我院主动脉夹层2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CTA检查,并最后经临床证实,旨在提高CT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并迅速蔓延,给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核医学科与普通的影像科室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的诊断和治疗及体外分析3部分,而且工作人员多、场所分散、流程复杂且检查项目繁多。因此,对患者的防护管理更加复杂,在此期间的防护工作不仅包括对核素辐射的防护,还包括对COVID-19疫情的严格防护,即“双重防护”。笔者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COVID-19诊疗方案、防护措施和指南,根据核医学科的工作性质与特点,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COVID-19疫情时期核医学科的特殊工作流程与防护要点。旨在有效防护核素辐射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阻断COVID-19疫情的传播,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概率,保障医疗安全并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121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CTA检查在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残余管腔重塑效果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De BakeyⅠ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B两组,A组(非换瓣组)19例,行"孙氏"手术;B组(换瓣组)11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均行双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CTA检查,测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根部水平主动脉真腔及相应水平腹主动脉直径,比较术前及术后换瓣组与非换瓣组在各水平真腔与腹主动脉的比值有无差异,间接评价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管腔的重塑效果。结果非换瓣组患者年龄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率高于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1、0.023);换瓣组合并马凡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非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换瓣组与换瓣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根部水平真腔与腹主动脉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换瓣组P值分别为0.09、0.122、0.287;换瓣组P值分别为0.608、0.435、0.806)。结论术前是否累及主动脉瓣对主动脉夹层术后以远残余管腔的重塑无明显影响;双源CT主动脉CTA检查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主动脉夹层瓣膜置换术后残余管腔重塑效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CT的诊断价值(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行支架置入术前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支架置入术及CT影像资料,分析术前CT对支架置入术的指导作用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行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可较准确地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内膜裂口、周围脏器血供等情况.根据术前CT诊断信息设计手术,8例手术成功,1例术中发现病情发展而中止手术.结论:CT可较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并为支架置入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检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收集经临床及CT或MRI或超声确诊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将基于CTA图像的人工智能应用于主动脉夹层, 有助于快速辅助诊断、评估疗效和预测术后风险等。影像人工智能最核心的部分是数据的标注, 为了规范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数据的标注, 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及国内心血管影像专家编写了主动脉夹层CTA标注专家共识, 从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型, 标注数据来源和储存要求, 标注平台、工具和方式的选择, 标注人员资质、培训和考核, 标注后数据的质控, 标注方法和内容, 标注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 为建设规范化的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标注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和质量保障, 为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模型的构建、验证、优化及推广等提供研究基础, 从而推动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真正落地临床应用, 最终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摘要】随着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好转,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增加,普通门诊、急诊和住院部开始连续恢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但无症状或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源,CT检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排查,使CT室成为感染防控的重点科室。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标准及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从规范CT检查流程、建立疫情防控小组、环境、人员和流程防控五个方面,提出非新冠肺炎患者CT检查流程及感染防控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表现(附七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AneurysmoftheAorta),又称剥离性血肿。1761年morgagni首次报告,1976牟Axelbaum第一次CT检查主动脉瘤,1979年Sanders等对5名患者用CT增强扫描与主动脉造影对比观察,认为非侵人性CT检查对本病诊断有很强的特异性。我院经CI”检查7例,报告如下,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资料和方法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1~69岁。病史中均有剧烈胸痛或上腹痛,其中5例有高血压病史。CT为西门子DR及ELSCINTCTtwin均行平扫加强化扫描。CT所见1.病变部位;瘤变累及升主动脉、弓部、降主动脉及上段腹主动脉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漏诊及确诊的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2例中1例行3次CT平扫,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2例均为DeBakeyIU型主动脉夹层,1例3次CT平扫示降主动脉管腔进行性增宽,伴双侧胸腔积液;此例因漏诊,患者于2周后死亡。另1例CT平扫示降主动脉增粗,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主要表现为降主动脉扩张,可见真腔、假腔及内膜线;此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胸部外伤患者,CT平扫时应注意观察主动脉的直径,如果降主动脉增粗、尤其是进行性增粗时,应考虑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3年7月间33例主动脉夹层术前超声诊断及术后随诊资料。结果本组33例主动脉夹层术前均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证实急诊床旁超声无误漏诊病例。结论便携式超声在急诊床旁能够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减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夹层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分别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后行血管重建,对比发现。结果: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双腔.行血管重建可更直观地了解病变范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扫描后行多维重建是早期、准确发现夹层动脉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造影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同时均可进行纵隔及肺窗重组,对胸部疾病进行诊断。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4例,主动脉夹层6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右支急性血栓形成);并诊断气胸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4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层螺旋CT1次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及MRI表现,评价CT及MRI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CT及MRI检查,CT检查15例,MRI检查14例。结果本组18例中,I型8例,Ⅲ型10例。主动脉夹层位于主动脉轮廓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显示层状密度瘤体,早期强化和显影,MRI显示主动脉夹层壁厚薄不均和信号不均质,均有破裂口。结论CT及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前COVID-19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该文将COVID-19的CT表现、病理生理学特征、组织解剖学基础及常见需鉴别的疾病和并发症进行总结, 并对CT诊断及鉴别诊断COVID-19的价值进行阐述。熟悉和掌握这些知识, 既有助于在疫情暴发期及时诊断COVID-19并正确分型, 也有利于在低流行期, 对疑似病例做出提示性诊断, 指导患者救治。  相似文献   

18.
贾晨红  赵玫  李晓东 《临床军医杂志》2021,49(5):497-499,50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中升主动脉长度与最大直径预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2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在ATAAD发病2年内已完成CTA检查的患者纳入ATAAD前期组(n=22).将2019年1—12月接受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强化CT扫描在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疑似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强化扫描)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非主动脉夹层者25例,由2名医师在不知道临床信息及强化CT结果的情况下回顾性分析其平扫图像,记录诊断准确性。结果在所测参数中,清晰内膜片对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0%、100%、100%,清晰内膜片+模糊内膜片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提高到80%,更重要的是,如果和其他征象(如钙化内移、高密度血肿等)联合诊断,则非强化CT的诊断敏感性将更高。结论 CT平扫多征象组合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