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告25例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32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伴SPH的PDA患者封堵前后的肺动脉压力,于术后24小时及1、3、6、12、24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32例成功封堵的PDA患者主动脉造影测得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9.2±3.6)mm,肺动脉收缩压由封堵前(98.6±16.4)mmHg降至(54.9±12.7)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82.1±18.6)mmHg降至封堵后(49.6±16.1)mmHg,封堵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封堵后30~60分钟主动脉造影示26例(81.2%)封堵完全;6例(18.8%)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2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未见溶血并发症,无主动脉及左肺动脉狭窄,未见封堵器移位。术后24小时心脏彩超可见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胸片测得心胸比率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全部患者术后心悸、气短等症状均缓解。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报告25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_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创伤大 ,恢复时间长 ,对患者造成长久的肉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介入性心导管术 ,可通过特制的导管和装置从外周血管将封堵器送达缺损部位 ,疗效好、创伤小、操作简单〔1〕。现介绍我院成功地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1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 ,以便该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17岁 ,因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 2~ 3年 ,于 2 0 0 1年 10月 16日入院。查体 :体重 4 0kg ,Bp 16 / 9 3kPa ,发育正常 ,无紫绀 ,颈静脉无怒张 ,HR 70次 ,律齐 ,P2亢进 ,胸骨左缘 2…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误诊原因分析石秀兰1曲政海1崔琳1陈善康1王爱玲2徐宏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15%~20%,如并发肺动脉高压,尤其是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合并其它心内畸形,常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若忽...  相似文献   

6.
无分流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少见,且诊断困难,极易误诊。现报道1例。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已婚,因活动后气促3年,厌食、乏力3个月入院。患者缘于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近1年来症状加重,3个月前出现厌食、乏力,伴双下肢浮肿,当地医院发现血压升高,为进一步诊治于2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PAH)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02年1月至2011年2月行试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SPAH患者共2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19~45(27.7 ± 8.1)岁.依据封堵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决定最终封堵与否.术后采用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3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封堵失败,回收封堵伞.成功封堵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封堵后较封堵前下降[(54.87±19.24)mmHg vs(96.09±23.08)mmHg,P<0.05];平均肺动脉压封堵后较封堵前下降[(39.17±14.81) mmHg vs (72.87±15.77)mmHg,P<0.05].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11.5个月,与术前相比,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肺动脉内径都不同程度缩小;随访过程中23例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1例放弃封堵者,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有所下降,但主动脉压力下降明显,并出现心动过缓,神志不清,回收封堵伞后,主动脉压力上升,心率、神志恢复,再次试封堵仍出现上述症状,遂放弃封堵.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合并可逆性SPAH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近中期疗效好,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
纪勤炯  李华  侯勇 《现代医学》2012,40(6):733-734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4年"于2011年5月6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血压120/60 mmHg,发育较差,口唇无紫绀,两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P2>A2,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隙可闻及双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心脏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右室内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非开胸栓塞术7例体会石秀兰,陈善康,林淑美,范洪亮,吴源清,高守乐(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栓塞,治疗性,心脏导管插入术动脉导管未闭(PDA)非开胸栓塞术在国内许多兄弟医院已广泛开展。自1991年我院已开展此手术7例,男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DA并肺高压患者试封堵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区分肺高压性质,优化手术指标.方法选取100例PDA并肺高压患者,对比试封堵手术前后心脏杂音、心脏彩超、肺动脉压力、肺阻力、BNP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判断肺动脉高压的性质,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00例PDA并肺高压患者试封堵术后,93例属功能性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由(58.07±26.13)mmHg降至(41.31±18.72)mmHg;7例属器质性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由(123±21)mmHg升至(150±13)mmHg.在93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选取52例监测手术前后BNP水平,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封堵手术前区分功能性及器质性肺高压对PDA并肺高压患者尤为重要,有连续性杂音者,检查腔室不大或单纯左室增大,封堵后可见肺动脉压力下降明显.单纯性收缩期杂音及无杂音者,常伴心室扩大,提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者多,是否进行封堵需根据导管测压指标决定.对于器质性肺高压患者,封堵手术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使病情恶化,不宜手术.随肺动脉压力的下降,BNP亦下降,可作为观察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姜鹃  高玲 《北京医学》2000,22(5):311-311
对弹簧圈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改良方法的讨论,提出一个治疗PDA更安全可靠并经济实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经验。方法38例手术前均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主动脉侧直径4.5-18.3mm。左前胸扣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动脉导管。结果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出现2例肺炎,l例中等量心包积液,均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36±15)mmHg]较术前[(55±20)mmHg]显著降低(P〈0.05)。随访3-24个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5.
周碧月 《海南医学》2002,13(12):202-203
我科自 2 0 0 1年 2 0 0 2年 9月共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5例 ,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2—10岁 (平均 7岁 ) ,体重 9~ 2 7kg(平均19.2kg) 5例患者术前均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属漏斗型4例、管型 1例。PDA最窄处直径 2 .5mm~9.5mm(平均 5 .18mm) ,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封堵术 ,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封堵后即刻造影示 :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 ,无分流 3例。2 护理2 .1 术前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及家属不了解该手术治疗的过程、疗效和预后 ,易…  相似文献   

16.
10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1.2~4.4mm,均值为3.06mm。由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或由股动脉途径置入弹簧圈;术后10min行降主动脉左侧位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术后1d、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与再通。结果:10例均一次封堵成功,24h复查心脏彩超提示9例封堵完全,1例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分流消失。认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适用于小儿、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半轨道可控导管装置和塞子压缩装置改良了Porstmann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栓塞术,并用于治疗PDA4例,3例成功,1例失败。术中先建立股动脉→主动脉→PDA→肺动脉→右室轨道,再用可控导管将事先压缩的塞子送至PDA处行栓塞术。本法较Porstmann法适应证广,创伤小,减少了对股动脉的损伤,简化了手术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可用于盲端血管的栓塞。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3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3年,活动后胸闷、气短2个月"于2008年10月6日入院.查体:口唇无发绀,脊柱侧弯畸形,肋间隙增宽,心率90次/min,心律不齐,强弱不等,第二心音亢进,心尖搏动点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以Rashkind闭合器关闭PDA16例,Amplatzer封堵器关闭PDA4例。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3-8mm(平均5.6mm)。Rashkind关闭术16例,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PDA处未见分流4例,微量分流8例,少量分流4例;半年后彩色多普勒示PDA处均无分流。Amplatzer术关闭PDA4例,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PDA处均无分流,彩色多普勒示PDA处无残余分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3-8mm直径的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Amplatzer封堵器闭闭PDA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用半轨道可控导管装置和塞子压缩装置改良了Porstmann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栓塞术,并用于治疗PDA4例,3例成功,1例失败。术中先建立股动脉→主动脉→PDA→肺动脉→右室轨道,再用可控导管将事先压缩的塞子送至PDA处行栓塞术。本法较Porstmann法适应证广,创伤小,减少了对股动脉的损伤,简化了手术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可用于盲端血管的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