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4年至2007年番禺地区流动人口中围生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发生类型及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在该院分娩的4268例围生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其中围生儿出生缺陷的情况以及该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中的围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268例围生儿中,出现出生缺陷的51例,发生率为1.19%。其中流动人口出生缺陷38例,占同期出生缺陷的74.5%;出生缺陷病死14例,病死率27.5%,为非出生缺陷围产儿病死率的60倍;围生儿出生缺陷涉及18个病种,单发缺陷29例,多发缺陷12例,致死和难治缺陷10例,其中颔面五官缺陷居分类之首;发生出生缺陷的围生儿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与母亲某些因素相关。结论该地区流动人口出生缺陷率高于该地区居民人口出生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内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优生优育知识宣教,规范孕期检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2.
郑州地区围产儿尿道下裂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1996—2004年间郑州市围产儿尿道下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对我市14所监测医院孕满28周至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9年的动态监测。结果在76477例男性围产儿中确诊尿道下裂70例,平均发生率为9.15/10^4,尿道下裂发生率没有长期趋势。结论郑州市围生儿尿道下裂发生率无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围产儿死亡病例中发生出生缺陷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各医院逐季上报的《围产儿数季报表》及汇总至省妇幼保健院的《出生缺陷登记卡》,本研究监测了2004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三季度海珠区各所医院住院分娩孕28-W产后7d的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监测广州市海珠区5年中围产儿48268例,围产儿死亡病例555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1.5‰,同产儿死亡中发生出生缺陷的22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6.64%,其中胎儿水肿综合征、唇腭裂、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和四肢畸形排在死亡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前5位。结论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强婚前生殖健康教育和医学检查,做好婚前保健,优生及孕产期保健,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杜世华 《安徽医药》2014,(12):2324-2326
目的:通过探讨2008-2012年该院围生儿死亡数、病死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89例围生儿死亡资料,了解其特征。结果围生儿病死率7.79‰。本市户籍仅占全部围生儿死亡的7.87%,非本市户籍为92.13%,死胎比例最高,占总死亡数的52.81%,其次分别为新生儿死亡和死产。出生畸形居死亡因素中的首位,其次为脐带原因、早产、新生儿窒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结论提高非本市户口孕妇孕期保健意识,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有助于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08-2011年间河南省围产儿腹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资料收集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以妊娠满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为调查对象,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及7d内死亡。结果840391例围产儿中确诊腹裂168例,平均发生率为2.00/万,呈波动性,无长期趋势;乡村腹裂发生率2.42/万,城镇腹裂发生率1.24/万,乡村高于城市;腹裂围产儿死亡率64.29%。结论我省围产儿腹裂发生率呈波动性,没有上升趋势。乡村围产儿腹裂发生率高于城镇,腹裂围产儿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朱卫仙  吴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93-2994
目的:探讨影响建德市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建德市各医院妇产科的围产儿死亡调查情况表,对不同死亡情况、新生儿死亡原因及不同因素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德市2009-2013年出生围产儿17375例,围产儿死亡132例,占7.60%,其中死胎占70.45%,死产占3.79%,新生儿死亡占25.76%;132例死亡围产儿中,先天畸形43例,占32.58%;早产26例,占19.70%;脐带异样16例,占12.12%;胎盘异常15例,占11.36%,羊水异常7例,占5.30%;患新生儿疾病6例,占4.55%;其他原因19例,占14.39%;出生地点、母亲孕期患病、父母吸烟、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对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漯河市49所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38757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25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6.48‰;出生缺陷前5位是神经管缺陷、总唇裂、先心、脑积水、多指(趾);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母龄〈20岁及母龄〉/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季节和性别无相关性;产前和产后确诊率分别为13.94%和86.06%。结论应采取加强优生知识宣传,规范开展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优生,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制定有效的行政和医疗保健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分析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变化,为上级和有关部门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黄浦区2001年—2003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出生缺陷的诊断以出生后临床诊断与B超为主。结果:监测围产儿13155例,围产儿出生缺陷169例,出生缺陷发生丰12.8%。结论: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产前诊断的技术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丰和出生缺陷发生丰。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国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6月分娩的围生儿6940名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为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6月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出生后7d的围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及出生后7d内死亡者)。1.2方法:由我院接受培训的妇产科专业人员对围生儿性别、孕母年龄、孕母文化程度、出生缺陷诊断情况及围生儿转归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1.3统计学处理:采用字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2.1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出生缺陷儿病死率:围生儿共有6940名,出生缺陷儿为10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6—2010年5年间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婚前、孕前和孕早期保健的遗传优生咨询与指导提供科学依据,为降低国产儿死亡率提出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辖区内各产科医院的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孕妇基本情况。结果5年问共有围产儿出生63596人,死亡围产儿共614例,死亡率为9.7‰;其中,死胎448例(72.96%),早期新生儿死亡129例(21.00%),死产37例(6.00%);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死因是出生缺陷225例(36.6%)、胎盘脐带因素131例(21.3%)、母亲孕期疾病59例(9.7%)。结论围产儿死亡中以死胎为主,而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缺陷。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加强围产保健意识的宣教、扩大保健的覆盖率,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儿科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和B超影像的诊断率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对母体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妊娠糖尿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住院分娩的70例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妊娠糖尿病治疗未取得良好效果的7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妊娠糖尿病治疗与母体、围产儿预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母体、围产儿预后情况普遍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剖宫产、产后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与母体及围生儿的预后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严格监测控制血糖能够降低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母体及围生儿的预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地区围生儿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相关干预措施。方法:以我市6家医院1996—2000年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及产科、小儿科死亡的244例围生儿为统计对象,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家医院5年围生儿,各年度之间围生儿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年度死胎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产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要降低围生儿病死率,防治早产,加强孕期宣教、防治妊娠期各种并发症是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围生儿死亡率能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卫生状况.为了解萧山区围生儿感兴死亡原因与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围生儿残疾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们对萧山区2006年围生儿死亡监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佳  周艳 《贵州医药》1996,20(6):339-341
在我国围产儿的死亡率较高,为17.l%~307%’‘’。研究围产期婴儿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贵医附院及贵阳妇幼保健院1985年2月~1995年12月间365例围产儿尸检材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讨论。1材料与方法围产期且定义以婴儿出生体重达10009(孕满20周)到出生4周为标准。责医附院及贵阳妇幼保健院10年间共出生胎婴儿37,620例,死亡围产儿共847例,死亡率22.5%。;尸检370例,尸检率43.7%,按时间计新生儿死亡290例,死产58例,死胎22例。2结果37O例围产儿的主要死因统计详见表1。从表回可见,围产儿…  相似文献   

15.
自围生医学问世以来,围生儿死亡率已作为衡量一个医院、地区及一个国家医疗卫生及经济文化水平的指标之一。本文对我院12年来死亡的54例围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找出原因,进一步加强围生期保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1资料与方法 对辖区内自1989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出生的围生儿4250名进行回顾性调查,将每一年的围生儿死亡登记薄及死亡者的孕产妇保健册逐一翻阅,并设计表格逐项填写。按WHO规定出生体重≥1000 g(或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天内)为围生儿标准。每一围生儿按一种主要死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围生儿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统计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围生儿死亡病例,对报表分类汇总,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共166例,死亡率为27.08%0,死亡分类中死胎为126例,占75.90%。死亡原因分析中首位为出生缺陷,共69例,占41.57%,其中以胎儿水肿综合征为主;而脐带因素已升至围生儿死亡原因的第2位,共51例,占30.72%。结论提高孕期监护及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诊断和优生咨询,控制围生期出生缺陷的发生,多参数定期母胎监护,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生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健康教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省监测的200例具有出生缺陷的围生儿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这200例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1∶3的原则筛选出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围生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年共监测围生儿148017例,占全省医院分娩围生儿总数的49.6%。2015年医院监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95.8/万,2015年我省主要出生缺陷的前五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并指(趾)、总唇裂、腭裂,构成比分别为28.7%、14.1%、4.4%、4.4%、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吸烟、妊娠期间服用感冒药、胎产次为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婚检、孕检、孕期经常服用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类食物、服用叶酸等为其保护因素。经Logistics回归分析,饮酒、吸烟、妊娠期暴露于X线或化学物质、妊娠合并症为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婚检、孕检为其保护因素。结论饮酒、吸烟、妊娠期暴露于X线或化学物质、妊娠合并症是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婚检、孕检是围生儿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可从加强婚检、孕检,加强出生缺陷的监测,减少围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减少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对出生缺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杨惠萍  陈源珍 《河北医药》1999,21(6):460-461
目的:探讨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统计自1994 ̄1998在我院分娩的围生儿数,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B超及其他检查结果将围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归类。结果:围生儿总数4286例,围生儿死亡89例,围生儿死亡率20.17‰,其中新生儿死亡率9.91‰,围生儿死亡原因依次为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早产脐带因素、畸形、新生儿窒息及其他,结论:围生儿死亡与围生期保健,产程监测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即孕36周后至胎儿出生24小时内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正确的对策和相应的措施,以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以三级保健网为依据,依据本区1999年至2003年各监测点的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及围产儿死亡评审记录,围产儿死亡共526例,其中孕36周后至胎儿出生24小时内围产儿死亡175例,占33.3%,进行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原因排位,前3位分别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出生窒息,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孕妇的保健意识,孕期的监测,其次是区、乡镇级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和管理问题。结论先天畸形是本区围产儿死亡首要原因,因此,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加强保健知识宣教和孕期的监测,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产科2006—2008年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对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6~2008围生儿出生缺陷率26.27%。(244/9289),2006年出生缺陷率为25.96‰,2007年出生缺陷率为24.03‰;2008年出生缺陷率为29.3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出生缺陷的原因分布,前5位依次为水肿综合征占33.20%、先天性心脏病占12.30%、唇裂与腭裂占11.89%、脑积水占6.15%、无脑儿占4.92%,足内翻外翻占4.51%。围生儿出生缺陷的转归,活产占43.85%,治疗性引产占39.75%,死胎占16.39%。结论减少出生缺陷的工作重点在预防,应加强优生知识的宣传,提高产前检查,产前诊断技术,降低有缺陷胎儿的活产率,降低出生缺陷的出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