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间质瘤 (GIS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1].通过对我院2000年4月~2004年9月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童 《吉林医学》2012,(1):190-192
<正>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或幼稚的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起源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胃肠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重新评估了胃肠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提出了GIST的概念[1]。但直到1998年,HI-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刚  彭贵勇 《重庆医学》2005,34(11):1732-173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的肿瘤,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可向平滑肌或神经分化。Mazur等[1]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间质瘤的概念。胃肠间质瘤以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个梭形或上皮样肿物家族,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4.
谢小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53-95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从潜在恶性到恶性过程,复发和转移十分常见。GIST转移途径与肉瘤相似,主要为血行转移;GIST肝转移机制现在还不明确,可能为其富含血管,易侵入门静脉系统致肝内转移日。GIST远处转移的器官依次为肝、肺、淋巴结和骨,肝转移可占70%。GIST肝转移发生率为15.9%。肝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须与肝脏原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鉴别,光镜下向平滑肌分化的胃肠道间质瘤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较为困难,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诊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肿瘤。以前人们常将其认作胃肠道平滑肌源性肿瘤,又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随着分子病理学、免疫组化和超微技术  相似文献   

6.
涂少龙 《中外医疗》2009,28(24):172-17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是一种发病率相对低的疾病,其年发病率为14.5/1,000,000,但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胃肠间质瘤来源于胃肠起搏细胞——Cajal细胞,其发生部位主要是胃约占70%,其次是小肠,约占10%~20%。GIST没有绝对良恶性之分。根据肿瘤的大小、细胞的核分裂数可把GIST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等类型。本文首先对外科手术后切缘阳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7.
申强  时克伟  王皆欢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54-1155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血旺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GIST的病例,探讨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月确诊的21例GIST患者,对其CT和MRI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的15例GIST中单发14例,发生在结肠2例,占13.33%,发生于小肠7例,占46.67%,发生于胃6例,占40.00%。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MRI检查的6例GIST行MRI检查发现肿块发生于结肠2例,占33.33%,发生于小肠2例,占33.33%,发生于胃2例,占33.33%。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肿块。结论:CT和MRI诊断胃肠间质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宝新 《中外医疗》2007,26(20):4-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20例GIST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GIST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类似于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类似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CD117、CD34阳性表达.结论 GIST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诊断依据: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检测,预后治疗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关荣 《医学文选》2006,25(2):322-323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这一概念。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c-kit蛋白发生变异而引起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0%。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对其深入研究。已证实GIST为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h和Clark运用电镜和免疫组化重新评估胃间质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从而提出GIST的概念,作为这类肿瘤分化方向的临时替代名称。近年来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最近文献报道发生于胃肠道外GIST表型相同,  相似文献   

12.
1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 胃间质瘤和肠道间质瘤虽然发生部位不同,但是其病理基础是相同的,文献上也往往将两个部位的间质瘤统称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GIST过去多归为平滑肌类肿瘤。1983年,Mazur等发现,部分光镜下诊断为平滑肌类肿瘤的胃壁肿瘤表达S100蛋白,这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细胞的标志,而电镜观察发现,该类肿瘤中除少部分肿瘤具有平滑肌细胞或许旺氏细胞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明确诊断为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DOG1的表达,探讨D()G1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GIST外科术后病理标本112份,同时收集胃肠平滑肌瘤34例及正常胃粘膜30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IST标本中DOGl的表达,同时检测CD117、CD43的表达情况,并与胃肠平滑肌瘤、正常胃粘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DOGl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6.4%,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8.4%。②在GIST标本中,不同性别、年龄、部位、危险度及细胞学分类之间DOGl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DOGl和CD117共同表达阳性者98例,阳性率为83.1%。DOG1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CD117,其间差并无显著性(P>0.05);DOG1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CD3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DOG1在(jIsT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细胞举分娄无美.②DOG1在GIST的诊断上优干CD34.③DOGl不能作为GIST危险度分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最突出的特征在病理学改变。目前对于GIST的诊断仍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测做出,但GIST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对其病理诊断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GIST的病理诊断进展综述如下。1 GIST的病理特征1.1发生部位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一个部位。多数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问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它包括了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忆GIST仅占胃肠肿瘤的1.2%,大部分为良性,体积较小(直径≤2cm)的间质瘤常无症状,通常是在体检、内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发现。随着瘤体增大,常可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包块、柏油样便和贫血。  相似文献   

16.
于兵  杨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13-1415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7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大部病例起源于胃,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消化道肿瘤,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分子靶向治疗延长了晚期GIST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7.
李绵利  董艳 《西部医学》2005,17(4):398-39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征。方法对51例胃肠道间质瘤作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对CD117、CD34、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等抗体的表达。结果CD117、CD34、Vimentin、MSA、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96.1%(49/51)、84.3%(43/51)、49.0%(25/51)、33.3%(17/51)、19.6%(10/51)。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的最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并综合病理形态学可确诊GIST。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30例CT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军  郭兆立 《新疆医学》2011,41(9):51-5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以往多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的发展与应用,证实胃肠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充质细胞的缺乏分化或非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质肿瘤.因其组织学形态多变,过去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来源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对这类肿瘤细胞的检测,发现这些肿瘤细胞并不一定具有平滑肌或神经的免疫表型特点,我院对15例GIST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研究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GIST.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症状,探讨有腹腔镜外科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过的胃肠间质瘤患者45例,抽取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腹腔镜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2.22%。采用超声内镜进行诊断,诊断率达68.87%。术后,免疫组化学标记CD34、CD117检查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率达10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 d。结论对于GIST的免疫学以及临床影像学的诊断,CD34、CD117标记,以及超声内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采用腹腔镜手术将GIST进行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