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BCG和牡牛分支杆菌的悬液来吸收血清从而改进了FLA—ABS试验。细菌阳性病人的试验结果几乎100%是阳性,结核样病人约80%是阳性;而18例肺结核病人、50例健康非接触者和138例普通医院非麻风病人中的136例全都是阴性。后者的2例阳性血清与耻垢分支杆菌出现交叉反应,但耻垢分支杆菌不能吸收麻风菌的特异阳性反应。因此证明,用FLA—ABS试验检查麻风菌的临床下感染,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是令人满意的。 62名麻风病人家属接触者中,有57人是阳性(91.9%),其中婴幼儿、病人子女和孙子以及瘤型病人接触者的平均抗体滴度都比较高。家属接触者中有39人作了麻风菌素试验,7人的光田氏反应为可疑,但FLA—ABS试验是阳性,他们显然感染了麻风菌但还未形成细胞免疫能力,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看其是否有发展成为麻风病者。麻风流行区的15000名学校儿童中,有耳大神经粗大或可疑皮疹者共173人作了FLA—ABS试验,阳性有109人(63%)。农村的阳性百分率稍高于城市地区,与过去农村发病率较高的情况相符。FLA—ABS试验的结果与这些儿童的结核菌素试验、BCG接种史无关。他们的血清同时进行了BCG间接免疫荧光检查(BCG—FA)和风疹病毒血凝抑制试验(R—HI),这些试验的结果与FLA—ABS试验结果无相关的关系。FLA—ABS试验与BCG—FA试验都是阳性的58例血清中,57例的血清除了与麻风菌发生反应外,不与另外六种分支杆菌发生反应,有一例同时与另外的分支杆菌发生反应,这个学生后来被发现是麻风病。根据上述的观察推测,该地学校儿童至少是0.7%的临床下感染率,这几乎是当地麻风发病率的200倍。  相似文献   

2.
麻风用化疗数年后仍可有持久菌存在。是一种适应,即在逆境下某些细胞的代谢需要减到最低限制,处于休眠状态,不受药物作用的影响。持久菌的存在是麻风治疗失败原因之一。在治疗结核时,以吡嗪酰胺联用其它抗结核药能有效地杀灭持久菌,明显地缩短疗程。据报吡嗪酰胺能直接并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结核菌,可在巨噬细胞内的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麻风与结核均有持久菌。有人曾将吡嗪酰胺用于鼠足垫模型,无抑制麻风菌增殖的作用,但不能肯定其对人体内的麻风菌亦无作用,就象B663对于鼠及人的麻风菌作用不同一样。作者治疗了114例未治疗的BL和LL,按就诊次序分8个组。头二个月全  相似文献   

3.
在麻风防治工作中,流行学研究相当重要,而流行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是缺少有关亚临床感染(下称亚感)的可靠信息。有证据表明,麻风象结核一样,亚临床感染者的数目远远超过发病者的数目通过麻风亚感的信息可确定麻风感染的范围、分布,了解疾病的过程和进行适当的化学或免疫预防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现根据部分文献,作一扼要复习,供同道参考。一、亚感的证据接触麻风病人的健康者是否有亚感的  相似文献   

4.
在麻风防治工作中,麻风流行学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领域,而在麻风流行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缺少麻风亚临床感染(下称麻风亚感)引起发病的可靠信息。现有证据表明,麻风病象结核病一样,在任何地区亚临床感染者的数目远远超过发病者的数目。所以检测麻风亚感是十分头等重要的。通过麻风亚感的信息可确定麻风感染的范围、分布、疾病的过程和进行适当化疗或/和免疫预防研究。鉴于检测麻风亚感的重要性和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有很大的进展,现据国内外有关文献,作一扼要复习,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应用小川辰次培养基的鼠麻风菌体外培养的方法和结果。成功地获得了初代分离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夏威夷鼠麻风菌株。初代分离率为25.6%,传代培养20代以前的阳性率为80.2%,20代以后的阳性率为58.8%。X~2 0.05<3.841,P<0.05。用传代培养生长茂盛的菌落进行动物还原接种和再培养,能使小白鼠产生同样病变和获得典型的菌落生长。本方法可以作为麻风药物的初筛工具。具有操作简便、耗资小、实验周期较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资料贺某某,男,出生于1971年7月12日,傣族,农民,已婚,文盲,耿马孟定镇人,2009年7月9日诊断为麻风病,同时皮防科医生怀疑他有艾滋病。建议他到医院抽血做HIV化验(因2001年以前的皮防科医生兼搞性病和艾滋病),经化验后确诊为HIV阳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联合化疗的推广应用,及时有效地控制多菌型麻风患者,有力地促进了麻风的防治。为进一步了解目前麻风流行区的感染态势,我们于1988和1990年分别于塔里木盆地南沿的麻风流行区,包括叶城、皮山、且末三县9个乡,对麻风家庭内接触者和周围的健康人进行了麻风亚临床感染的调查。同时以非麻风流行区(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在印度南方的二个村庄进行,是麻风病和结核病高流行区。麻风流行率48.58‰,患病率7.56‰,麻风接触者患病率12.56‰。研究包括来自上述二个村庄的麻风病人,总计345例,瘤型44例,非瘤型301例。麻风家庭接触者870名,其中瘤型接触者120名,非瘤型接触者750名。从每个接触者右耳垂和鼻粘膜组织液涂片并泸纸采血,同时进行光田氏麻风菌素试验。如果4周后丘疹≥5mm为晚期反应阳性。涂片做抗酸查菌。做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A-ABS)用以检查抗麻风菌抗体。抗原在1:40或更高稀释度,血清显示2~+或以上者是为阳性。870名接触者中,发现皮肤、粘膜涂片检菌、FLA-ABS和麻风菌素反应阳性的,分别是5名(0.6%)、29名(3.3%)、125名(14.4%)和622名(71.5%)。麻  相似文献   

10.
以PGI—ELISA定量检测452对麻风患者的家内接触者(HC)和其住宅周围的随机人群(RP)中的亚临床感染、并对结果进行了配对分析。结果表明“①HC中的阳性率(26.11%)高于RP的(20.7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与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机率;②HC(男22.10%、女28.78%)和RP(男16.57%,女23.62%)均显示其阳性率女高于男(P<0.05),值得进一初探讨③阳性年龄专率显示15~25岁的HC与RP均高(27.13%与27.56%),HC中6~14岁HC的,(24.47%)高率RP者(17.35%),P<0.05故应注意在青少年接触者中均以接触病人;④MB的HC(LL34.84%、BL28.40%)阳性率高于PB的,P<0.01、而在RP则无此现象;⑤在HC与RP中均以接触治愈的人中,其阳性率以HC(24.44%)高于RP(17.7%),P>0.01。这提示带菌量与细菌活力,接触的频率及密切程度都可能是形成“亚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用NT-O-BSA-ELLSA方法结合麻风菌素试验对贵州12个县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麻风病人的1715例接触者进行了亚临床感染检测和临床观察研究。检出抗体阳性者306例,其中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的高危者61例;经5-89年的临床观察,高危才发病14例,另有一例抗体阴性者发病。9年观察组中高危者的发病率是观察5年者的2倍;家庭内外、治疗前后、不同性别和亲缘关系的接触者中亚感与发病的比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用NT-O-BSA-ELLSA方法结合麻风菌素试验对贵州12个县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麻风病人的1715例接触者进行了亚临床感染检测和临床观察研究。检出抗体阳性者306例,其中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的高危者61例;经5~9年的临床观察,高危者发病14例,另有一例抗体阴性者发病。9年的观察组中高危者的发病率是观察5年者的2倍(P<0.05);家庭内外、治疗前后、不同性别和亲缘关系的接触者中亚感与发病的比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唾液酸(Sialic acid SA),又称N-乙酣神经氨酸,多存在于结缔组织、细胞和体液中,也是血型物质的基本成份.因此有重要生理意义①②⑧.  相似文献   

15.
过去认为传染麻风需长期与有传染性的病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免疫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亚临床感染是在成年后与患者有短期接触而形成的。麻风菌在体外可存活数天,特别是在潮湿的污物中。虽然很多接触过麻风的人对麻风菌敏感,但只有极少的人才可能发病。目前认为麻风菌侵入人体的两个普通途径是皮肤和上呼吸道粘膜,经胃肠道或蚊子叮咬而侵入机体的可能性不  相似文献   

16.
用氨苯砜100mg/日和利福平600mg/每月连续二天,再加丙硫异烟胺300mg/日,治疗多菌型病人26例(其中LL14例、BL10例、BB2例),观察半年。结果:服药10天后皮损颜色逐步变浅(61%),3个月后皮疹多变平、消退(53%),6个月后吸收消失者占19%。服药3个月细菌指数下降30.5%,6个月后下降55.7%。服药半年后切片中泡沫细胞减少、浸润面积缩小或吸收者达95%,抗酸染色阳性下  相似文献   

17.
近来从免疫学观点对麻风的亚临床感染进行了讨论.麻风菌素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以及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用来做为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力的指标,但这些试验与其它分枝杆菌有交叉反应,所以在麻风与结核均为流行的地区很难评价.作者的麻风荧光抗体吸收试验用吸收血清中交叉反应抗体的方法克服了与其他分枝杆菌有交叉反应的缺点.具体方法是:一、试验前的准备:①配制麻风杆菌悬液.1克麻风瘤加生理盐水10毫升在冰浴条件下制  相似文献   

18.
用SP_2/O骨髓瘤细胞与MLSS做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后获得3株抗MISS蛋白的McAb,其代表株ⅡE_(10)H_8E_7经59次传代证明仍能稳定地分泌McAb。在McAb亚类检测中发现,上清中除含有抗MLSS蛋白的McAb外,尚含有抗ML整菌及ND—O—BSA的McAb。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克隆化方案和诱生腹水的诸多因素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9.
1983年5月18—20日于日本东京,在笹川基金会资助下,举行了麻风亚临床感染血清试验讨论会,并出版了会议录。自本世纪初发现了补体结合试验法,并用以诊断梅毒和麻风以来,血清试验一直是麻风诊断工作中的一大问题。虽有许多研究者曾试验过麻风的血清诊断,但没有人能成功地提出一种适用的血清试验法,但最近由于使用了诸如放射免疫试验、免疫荧光和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建始县的麻风流行情况,对麻风亚临床感染进行了探讨,作者对麻风病人29例,病人家属43例,高危人群104例,用ND-O-BSA-ELISA试验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病人阳性率62%,家属56%,高危人群39%。提示麻风有流行的潜在危险;同时对接触者,性别,年龄,家庭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