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琦  李琨  赫杰  童仕伦  沈世强 《腹部外科》2008,21(4):220-222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营养支持,以期提高对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我科1997年1月-2007年1月间收治的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28例中痊愈25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而死亡3例。治愈病人中采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PN+EN组)16例,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9例。PN+EN组的瘘口愈合时间与TPN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单日营养费用、血清白蛋白、体温异常日数等方面均较TPN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P〈0.01)。结论对于胃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病人,早期应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全身及腹部情况稳定后则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沈晓军 《腹部外科》2000,13(4):237-238
目的 多发性肠外瘘有多个内瘘口 ,瘘量大 ,肠液不易引流 ,常造成严重的感染 ,有较高的死亡率 ,彻底引流腹腔是治疗多发性肠外瘘的关键。方法 针对多发性肠外瘘瘘口多、瘘量大、不易充分引流的特点 ,应选择一种合适的引流方法 ,来使患者渡过肠瘘急性期。结果 本文收集了 3例多发性肠外瘘患者的资料 ,在治疗中均采用腹腔多处置管 ,并持续冲洗引流 ,使肠液不能在腹腔内任何地方残留 ,从而能有效的控制感染 ,促进肠瘘的愈合 ,3例患者均在 3月内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多处置管冲洗引流是一种有效的引流方法 ,能促进瘘口的闭合 ,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外瘘分型的CT表现。方法对754例肠外瘘进行CT检查。参照临床分型.将肠外瘘分为管状瘘和唇状瘘2个类型,分别分析它们的CT征象。结果本组管状瘘518例(68.6%).其CT征象为内、外口之间形成不均匀的管道;唇状瘘236例(31.4%),其CT征象特点是较大的外口呈唇状改变。肠外瘘的肠管和腹腔内改变表现为炎性病灶,其中管状瘘的腹腔和腹膜后脓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唇状瘘(P〈0.01),而唇状瘘的肠壁炎性改变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肠外瘘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有助于显示肠外瘘外科分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4.
�������Ƶ���״����չ����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肠外瘘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治疗方法。在2 0世纪 70年代以前病死率高达 5 0 %~ 6 0 % ,至今仍在15 %~ 2 0 %。我科于 70年代专门设立肠外瘘治疗专业组 ,形成了全国肠外瘘治疗中心。于 197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 116 8例肠外瘘病人 ,治愈率达 93%。1 肠外瘘治疗的现状在 1970年以前 ,肠外瘘发生后的首选治疗是紧急手术修补肠瘘。但由于腹腔内感染严重 ,肠袢组织不健康而愈合不良 ,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 80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与腹腔感染。同时发现肠外瘘瘘口局部有随炎症、感染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再随感染、炎症…  相似文献   

5.
造口袋及无痛保护膜在肠外瘘患者皮肤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造口袋及无痛保护膜在肠外瘘患者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5例肠外瘘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造口袋及无痛保护膜对瘘周皮肤进行护理,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的持续负压吸引和氧化锌实施痿周皮肤护理.结果 观察组瘘口周围皮炎发生率及换药次数显著低于和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造口袋结合无痛保护膜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预防瘘口周围皮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年余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瘘5例,回肠瘘3例,结肠瘘13例,直肠瘘7例。术后4~9d发生肠外瘘22例(78.6%)。结果:肠外瘘的原因:肠管感染性伤口缝合后愈合不良9例,缝合操作不当7例,吻合口血运障碍6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3例,营养不良2例,吻合口远端梗阻1例。 非手术治疗22例(78.6%),21例(95.5% )治愈; 手术治疗6例(21.4%),3例(50%)治愈,其中2例(1例瘘口远端肠梗阻,1例末端回肠瘘口外置)后期(肠瘘3~6个月)行确定性手术。本组共4例(14.3%)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既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既有疾病本身客观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大部分肠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只要正确掌握肠外瘘手术指征和时机,后期确定性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生物补片用于污染或感染状态下腹壁缺损一期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以来17例腹壁缺损手术均因肠外瘘或肠造口、切口感染或同时肠道手术等原因而处于感染或污染状态:切口疝6例,腹股沟嵌顿疝1例,肠外瘘8例、直肠癌柱状切除术2例。腹壁缺损范围在(3 cm ×2 cm)~(6 cm×17 cm),均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长期禁食的肠外瘘患者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及黏液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10例唇状小肠外瘘病例,分别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前和实施第5天及第10天,在肠镜下经小肠外瘘口距瘘口15~20cm以活检钳取检肠黏膜,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iI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CD8阳性淋巴细胞比例和黏蛋白基因2阳性细胞比例,特殊染色阿利新蓝(Alcian Blue,AB)结合法检测黏液层厚度。结果肠内营养实施5d后,各活检标本黏蛋白基因2阳性细胞比例及黏液层厚度较实施前显著增高(P〈0.05);10d后,iIEL及CD8阳性淋巴细胞比例也较肠内营养实施前显著增多(P〈0.05)。结论实施肠内营养对于长期禁食的肠外瘘患者的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并可增强肠黏膜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研究在肠外瘘发生早期,一期切除肠外瘘肠段,并进行肠吻合以消除瘘的手术效果。方法本组患者男18例,平均(31.5±16.5)岁;女8例,平均(38.4±22.4)岁。26例患者中,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2例,腹部创伤并发肠外瘘11例,妇产科手术因术中损伤肠道并发肠外瘘3例,肠道炎性疾病、肠梗阻和肠套叠等小肠良性疾病术后并发肠外瘘10例。2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瘘2个,小肠瘘及小肠吻合口瘘18个,回结肠吻合口瘘5个,结肠瘘4个。本组患者2例合并胆瘘,1例合并胰空肠吻合口瘘,2例为多发瘘。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8例次,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次,回结肠吻合口切除再吻合术5例。在术后72h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结果26例患者无死亡。18例需机械辅助呼吸,平均支持时间(3.0±2.4)d。早期确定性手术距前次致瘘手术或腹膜炎发生平均(8.9±4.6)d,距发现瘘的时间为(4.0±2.6)d。恢复肠内营养的时间为(9.7±3.1)d。完全经口饮食平均为(18.7±8.1)d。术后生长激素平均使用(8.9±2.8)d。结论在肠外瘘早期行确定性手术,并在术后适时加用生长激素可促进吻合口的愈合;进一步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肠瘘是指胃肠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腔外有异常的通道,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的称为肠外瘘。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的并发症,继发于手术后者占81.2%。由于受到肠液的侵蚀,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疼痛或感染,因此瘘口护理是重点和难点之一。2005年至2007年我科收治肠外瘘患者10例,经精心治疗护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6~72岁。手术后并发9例,放射损伤所致l例。管状瘘8例,唇状瘘2例。非手术治疗自愈8例,经手术治疗愈合2例。2瘘口护理瘘口护理包括:充分引流,保护腹壁伤口,促进瘘口愈合,保护瘘口周围皮肤,针对不同的肠外瘘,对本组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法。2.1管状瘘:本组10例肠外瘘中管状瘘8例,占81.8%,其中高流量瘘3例,低流量瘘5例,仅1例多发低流量管状瘘为低位瘘,余7例管状瘘均为高位瘘。2.1.1本组有4例瘘口位于引流口处,其中3例为胆道手术后引起十二指肠瘘,1例为胃癌腹腔转移到肠梗阻,剖腹探查术后并发空肠瘘。漏出的肠液大部分从引流管中流出,在瘘形成早期1~2周内,引流管周围有较多渗漏,刺激皮肤,引起皮肤发红、糜烂、疼痛不适。护理措施:①选择底板柔软的一件或...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4岁。因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发生高位小肠瘘,经引流支持抗感染治疗,瘘口缩至1.8×1.5cm大小,上皮沿瘘口向内生长,经瘘口可见部分肠粘膜外翻,用橡皮片外堵不愈,采用皮瓣技术关闭瘘口后,10天痊愈出院。术后至今已6年,一般状况良好。方法:沿瘘口周缘切开皮肤,并适当游离,使皮肤粘膜瓣成为大致相对的两个唇样皮瓣,其蒂位于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早期应用“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治疗复杂性肠外瘘的临床意义及疗效。方法依据早期“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与全程完全保守措施的不同治疗方法,对24例肠外瘘病例资料分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差别。结果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组瘘口治愈率明显高于完全保守治疗组(87.50%VS37.50%);第4周肝功能损害率、瘘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后者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肺部感染、败血症、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再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肠外瘘早期实施积极的“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治疗是肠外瘘外科治疗观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胃癌切除术后19例吻合El瘘和18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共37例胃肠道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7例均加强了瘘口附近的腹腔引流,采用了持续胃肠减压,先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然后从肠外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32例在肠外营养液中强化了谷氨酰胺,31例使用了生长抑素,13例在吻合口瘘愈合期加用了生长激素.9例瘘口于术后21-30d自愈,24例于30-60d内愈合,2例于60.81 d内愈合.2例死亡,其中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因严重的左侧胸腔、肺部感染及腹腔感染于术后42 d死亡.另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因瘘口周围严重感染和急性腹腔内出血于术后62 d死亡.结论 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持续胃肠减压,特别是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肠外瘘早中期确定性外科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外瘘早中期确定性处理方法。方法对31例肠外瘘病人的治疗经验进行分析。在重视综合措施的前提下,对无法确定可否自愈的28例病人,应经过必要准备后,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并根据术中发现的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另3例瘘口较小者采用非手术症法。结果3例非手术治疗者均自愈。可28例手术治疗者中,治愈26例(936%),死亡2例(645%)。平均住院日期3622d。结论在大多数肠瘘病人,采取早期手术治疗肠外瘘,可取得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潍坊市人民医院(18例)和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3例)收治的21例肠外瘘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阑尾切除术后残端瘘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3例,胰头癌根治术后胆肠吻合口瘘2例,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2例,腹部外伤致肠瘘1例,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4例,空肠挫裂伤术后吻合口瘘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瘘4例。  相似文献   

16.
总结近十年来收治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27例,经治疗后16例瘘口自愈,2例手术术后治愈。全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18.52%。认为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应去除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源。强调早期进行有效的引流,重视对器官功能的监测与维护,对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于瘘口不能自愈,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消化管唇状瘘棉球外堵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01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消化管唇状瘘患者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瘘口持续引流、禁食或部分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处理方法,实验组采用瘘口棉球外堵法处理,控制外溢肠液,恢复正常进食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瘘口大小、流量、体重、白蛋白、确定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等.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瘘口缩小、流量减少、体重白蛋白上升、手术时间提前、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费用减少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消化管唇状瘘棉球外堵法安全有效,可显著缩短患者病程、减少费用及其痛苦、迅速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引流胰液,以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31例手术病人采用Child术式及胆肠吻合口置T型管引流,并用自行设计的新型T型管置胰肠吻合口胰管内引流胰液,术后无胰瘘和胆瘘发生。此新型T型管首次用于胰液引流,具有集胰管内、外引流管于一体,确能起到合理引流胰液以预防胰瘘的作用。该方法实用,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织补片治疗管状肠外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织补片填塞治疗管状肠外瘘病人18例,术前均采用瘘管造影确定瘘管走向,除小肠瘘外其他病人均用术中结肠镜确定内口位置以及辅助确定瘘管走向。术后随访了解瘘口周围组织的色泽、弹性、质地,有无局部红肿、疼痛、溢液、异物感,有无全身反应以及瘘管闭合情况。结果病人术后随访全身状况良好,其中12例首次手术后瘘管闭合,周围组织无红肿、疼痛、溢液,临床治愈,短期随访(1年)无复发。6例术后瘘口局部红肿、溢液,瘘复发,3例再次手术后瘘管闭合,临床治愈,短期随访(1年)无复发,3例未愈,肿瘤复发和肠结核各1例。所有病人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织补片治疗管状肠外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引流胰液,以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31例手术病人采用Child术式及胆肠吻合口置T型管引流,并用自行设计的新型T型管置胰肠吻口胰管内引流胰液,术后无胰瘘和胆瘘发生。此新型T型管首次用于胰液引流。具有集胰管内、外引流管于一体。确能起到合理引流胰液出预防胰瘘的作用。该方法实用,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