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作为促血管生长因子和内抑素(ENS)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糖尿病肾病(DN)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大鼠为对照,3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糖尿病模型建立2、4、8周观察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表达及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中VEGF和ENS的浓度,根据DN病理学改变确定DN的血管增生严重性,分析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中弥漫或结节病变及肾小球硬化与VEGF和ENS的关系;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肾脏VEGF和ENSmRNA的表达。结果DN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N大鼠血清VEGF和ENS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N大鼠UAER与血浆VEGF和ENS相关(r=0.468,P〈0.01;r=0.395,P〈0.05),DN大鼠无论在血中还是肾组织免疫组化和RT-PCR都有VEGF和ENS的表达,VEGF的表达与DN血管增生程度密切相关(r=0.404~0.476,P〈0.01~0.05),ENS的表达也与D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0.409~0.617,P〈0.05~0.01),血浆VEGF和ENS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484,P〈0.01)。结论VEGF和ENS与DN血管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52只,任意选取其中20只以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糖尿病建模成功的大鼠与16只正常大鼠以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另外16只大鼠只开胸不造模、不给药作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造模术后2周,处死各组动物,取左心室梗死区及相邻区域心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周边区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p-eNOS)]、内皮抑素蛋白的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3组成活大鼠分别为:糖尿病心肌梗死组12只,非糖尿病心肌梗死组(对照组)13只,假手术组14只。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明显减少(19.7±3.8比14.2±3.6,q=2.98,P〈0.05)。糖尿病组、假手术组VEG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89±0.12、0.65±0.23和1.53±0.20,F=6.52,P〈0.01)。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Akt和eNO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2.78,P〉0.05),但糖尿病组p-eNOS蛋白表达显著减少(0.49±0.09比1.16±0.12,t=5.68,P〈0.05)。糖尿病组内皮抑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4.6±0.6比2.3±0.4,t=8.63,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新生血管生成低下,VEGF转导通路在多个水平上参与其中,并与内皮抑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大鼠肾脏髓质水通道蛋白2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检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肾脏髓质集合管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变化。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和糖尿病组(DM组)。在成模12周后,分别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观察。肾脏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杂交和逆转录PCR方法检测DM大鼠肾髓质集合管AQP-2的表达。结果 (1)实验初DM组与Con组之间血糖、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时DM组血糖明显升高(P〈0.01),尿量高于Con组(P〈0.01),体重明显低于Con组(P〈0.01),DM组相对。肾重高于Con组(P〈0.01),二组间血肌酐无明显变化(P〉0.05)。(2)DM组尿渗透压低于Con组(P〈0.05),血渗透压高于Con组(P〈0.05)。(3)DM组大鼠血浆加压素水平比Con组明显升高(P〈0.05)。(4)光镜下。肾脏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电镜下可见。肾脏髓质集合管亮细胞和暗细胞结构改变。(5)DM大鼠肾脏髓质集合管AQP-2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加。结论 DM大鼠肾脏髓质AQP-2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加,并伴有早期。肾脏病理改变。尿AQP-2有望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益肾胶囊对DN的保护机制。方法将体重为200g~250g正常Wistar健康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肾胶囊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用STZ诱导建立DN大鼠模型,成模2d后治疗组每天给予益肾胶囊625m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监测血糖、体重、24h尿蛋白的变化,测定血生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大鼠肾小球VEGF的分布及其强度变化。结果 2周、4周、8周末,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治疗组大鼠的体重高于模型组大鼠,而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的血糖、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均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VEGF主要分布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治疗组大鼠肾皮质VEGF表达比未治疗组明显减弱。结论模型组大鼠肾脏VEGF的表达较正常组大鼠表达明显增强,提示VEGF与DN的发生发展有关。益肾胶囊可抑制DN大鼠肾脏VEGF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肾安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肾脏切除、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成功制作糖尿病肾病(DKD)大鼠模型18只并随机分为糖肾安组和模型组各9只;10只健康大鼠为对照组。连续灌药6周,测定各组肾重、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Ⅳ型胶原蛋白(COLⅣ)水平及肾脏TGF-β1、VEGF 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浆COLⅣ水平及肾脏TGF-β1、VEGF mRNA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且TGF-β1、VEGF mRNA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及血浆COLⅣ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模型组相比,糖肾安组血糖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血浆COLⅣ水平及肾脏TGF-β1、VEGF mRNA水平降低(P均〈0.01)。结论 糖肾安联合糖适平对DKD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GF-β1、VEGF的表达水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Bax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5只SD雄性大鼠,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STZ30mg/kg;2周后血糖升高≥16mmol/L者12只,随机又分为2型糖尿病组(n=6)和2型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简称治疗组,n=6),治疗8周,另选6只健康SD雄性大鼠为空白对照组,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h尿白蛋白的排泄率(Uaer)。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8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部分肾小管轻度萎缩或管腔扩张,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可见脂肪空泡变性,但治疗组较糖尿病组病变减轻。细胞凋亡率糖尿病组较治疗组高(26.54±2.67VS20.05±2.03,P〈0.05);Ccr糖尿病组较治疗组低(O.021±0.001VS0.065±0.004ml/min,P〈0.05),Uaer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O.150±0.004VS0.081±0.001,0.086±0.002mg,P〈0.05)。治疗组和糖尿病组肾小管均较对照组的Bcl-2和Bax阳性表达高(P-40.05),治疗组肾小管Bcl-2较糖尿病组的阳性表达高,而Bax阳性表达低(P〈O.05)。结论:缬沙坦通过增加Bcl-2/Bax在肾小管的比例,使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率减低,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糖尿病组30只。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每2周测量血糖、体重。在病程4周、8周、12周分别从两组大鼠中随机选择6只,称量并计算心体比(H/B)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电镜观察比较12周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光镜观察比较两组冠脉病变。RT~PCR比较不同病程各组大鼠心肌PDGF—B、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Colm)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STZ诱导糖尿病SD大鼠在病程12周糖尿病心肌病已形成。在病程4周、8周、12周,糖尿病组H/B、LVMI逐渐增加,心肌PDGF—B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随着病程延长,呈逐渐增高趋势,与FN、Col Ⅲ表达进行性增高相平行。PDGF—B与FN、Col ⅢmR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766,0.794,均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PDGF—B表达上调与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密切相关,在糖尿病心肌病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栓调节蛋白1(thrombomodulin-1,TM-1)在糖尿病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和模型组,于2、4、8、12、16、20、24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TM-1表达变化以及RT-PCR观察肾脏Ang-1mRNA表达,并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糖尿病组4和8周时肾脏Ang-1mRNA表达显著上调, 24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4~24周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球Ang-1着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峰值在4~8周,12周后逐渐下调;糖尿病组2~20周肾小球TM-1明显增强;Ang-1和TM-1呈正相关. 结论:糖尿病肾脏存在Ang-1和TM-1的异常改变,表现为早中期表达上调,后期表达下调,并且这种改变可能与糖尿病肾脏新生血管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鼠肾小管周围新生血管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脏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用SD大鼠建立链唑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定量分析肾脏VEGF和Ang-2的表达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肾脏VEGF、Ang-2的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肾脏VEGFmRNA表达从2周开始持续上调,16~20周达高峰;免疫组化显示糖尿病组各时点肾小管的VEGF着染均强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仅于16周和20周时探及肾组织Ang-2mRNA表达,12~24周免疫组化显示皮质区管周Ang-2着染管周微血管,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探及Ang-2mRNA和蛋白表达;VEGF与Ang-2的改变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脏中后期皮质区存在Ang-2着染的新生管周微血管,VEGF与Ang-2参与糖尿病肾脏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以正常大鼠为对照,24只建模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第2、4、8周观察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R),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表达及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中VEGF和ENS的浓度,根据DN病理学改变确定血管增生严重性,分析与VEGF和ENS的关系;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肾脏VEGF和ENSmRNA的表达。结果DN大鼠UAR与血浆VEGF和ENS相关(r=0.468P〈0.001,r=0.395P〈O.05),DN大鼠都有VEGF和ENS的表达,VEGF的表达与DN血管增生程度密切相关(r=0.404~0.476,P〈0.01~0.03),ENS的表达也与D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0.409—0.617,P〈0.03~0.001),血浆VEGF和ENS二者具有相关性(r=0.484,P〈0.01)。结论VEGF和ENS的调节机制可能参与DN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II)基因在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性疾病血管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以8周龄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获得16只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大鼠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部分结扎双侧股外动脉制作下肢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进行糖尿病造模,不作其他处理。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2组下肢动脉壁INII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合成针对删门的小干扰RNA(siRNA.INll),并转染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12,对照组分别为无关序列转染及脂质体对照;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RT—PCR、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转染INII—siRNA前后HUVEC.12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进一步检测迁移相关基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紧张素2(Ang-2)的变化情况。以t检验与方差分析做组问数据对比。结果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的动脉壁内删7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为0.83±0.07、0.21±0.03和0.92±0.08、0.31±0.03,t=23.03、20.19,均P〈0.01);转染后与脂质体及无关序列对照组相比,INII-siRNA组HUVEC-12细胞INII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INII mRNA分别为0.26±0.01、0.75±0.08、0.80±0.07,INII 蛋白分别为0.11±0.02、0.79±0.12、0.82±0.14,F=36.49、24.17,均P〈0.01);INII-siRNA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分别为66±5、35±3、37±5,F=19.39,P〈0.01)。与两对照组相比,MJ-siRNA组HUVEC-12中ICAM-1、MMP-2、VEGF、bFGF和Ang-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TIM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F:36.48、237.91,P〈0.05)。结论 INII 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该效应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中ICAM-1、MMP-2、TIMP-1、VEGF、bFGF和Ang-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糖尿病(DM)大鼠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及厄贝沙坦治疗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肾皮质MMP-2、MMP-9表达;并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肾皮质病理改变。结果DM组肾皮质MMP-2、MMP-9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DN)病理改变。治疗组MMP-2、MMP-9表达明显高于DM组(P〈0.01),其DN病理改变好转。结论厄贝沙坦可能通过上调MMP-2、MMP-9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从而对DM大鼠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虎杖免煎冲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结构和RAGE、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大鼠,8只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w后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应分别用虎杖免煎冲剂(1.5g·kg-1·d-1)、氨基胍(100mg·kg-1·d-1)、蒸馏水灌胃。8W后观察各生化指标的变化;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虎杖组的肾重/体重、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量、肾小球平均体积均下降(P〈0.01,P〈0.05),肾脏病变程度轻,肾小球RAGE、VEGF表达下调(P〈0.01)。结论虎杖免煎冲剂对糖尿病大鼠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肾组织中RAGE、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甘氨酸对NASH大鼠肝组织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甘氨酸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和甘氨酸干预组,比较实验第8、12和16周末动物血浆ALT和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实验第12周和16周末,脂肪肝组动物血浆AL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各期脂肪肝组和甘氨酸组动物腹主动脉血内毒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上升,腹主动脉血与相对应的门静脉血内毒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第16周脂肪肝组和甘氨酸组COX-2表达呈阳性,甘氨酸处理组积分光密度值比脂肪肝组明显降低(P〈0.05);在对照组、实验第8周和12周脂肪肝组肝内无COX-2 mRNA表达,但在第16周脂肪肝组动物肝内COX-2的相对表达量为0.67±0.04,甘氨酸组为0.43±0.0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0.58,P〈0.01)。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上调肝组织COX-2表达,后者在NASH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水平,并使NASH大鼠肝内COX-2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心肌病变大鼠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取17只分为正常8周、12周对照组(8周组织,12周组8只)。其余43只SD大鼠禁食12h后,注射链脲佐菌素,72h后测空腹血糖,血糖值〉16.7mmol/L的大鼠40只为糖尿病造模成功者,将其随机分为模型8周、12周组和通心络8周、12周治疗组、每组10只。实验持续12周。实验每4周监测血糖1次,分别于8周、12周后腹腔注射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约10mL左右并分离血清,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醛固酮水平、内皮素(ET—1)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8周时治疗组糖化血清蛋白、ET-1、血清TC、LDL—C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2周后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实验8周、12周时,模型组大鼠心肌胶原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鼠心肌胶原表达分别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通心络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变大鼠心肌胶原沉积,其对心肌病变的治疗机制可能与糖、脂肪、蛋白代谢及减少心肌局部内皮素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的表达,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组(13只,普通饲料连续喂养4周)和糖尿病肾病组(13只,普通饲料连续喂养12周)。选取健康同龄大鼠1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4、12周末检测体质量(BW)、血糖(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UPro/24h)及尿白蛋白定量(UAIb)。处死动物后计算肾重指数(KI);分光光度计测定大鼠肾皮质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FoxO1蛋白、胶原Ⅳ及纤连蛋白水平;RT—PCR检测肾皮质Fox01mRNA水平;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糖尿病肾病组肾皮质MDA蛋白、肾小球胶原Ⅳ和纤连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分别为(3.49±0.31)VS(2.34±0.28)nmol/mgProt,20.1±1.3VS10.1±1.0,10.6±1.3VS6.3±1.0,t值分别为9.290、20.967、9.119,均P〈0.05];糖尿病肾病组肾皮质SOD活性蛋白、Fox01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分别为(23±8)VS(43±6)U/mgProt,0.20±0.06VS0.35±0.05,t值分别为7.069、6.717,均P〈0.05]。FoxO1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问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皮质FoxO1 mRNA表达水平降低,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其抗氧化靶基因使。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从而参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血清TNF-α浓度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23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P组,12例),取20例健康体检者做为对照组,分别运用RT—PCR法、ELISA法测定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血清TNF-α浓度。结果NA组、MA组和CP组TLR4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高,MA组、C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血清TNF-α浓度也逐渐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LR-4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TNF-α水平及UAER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MRNA表达水平上调,血清TNF-α水平也同步升高,TLR4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介导糖尿病肾病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灵芝多糖干预后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组给予不同剂量灵芝多糖(GLP,100、200、400mg/kg)进行治疗性灌胃。8w后,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雄测各组大鼠肾皮质MMP-2、TIMP-2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MMP-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TIMP-2明显升高(P〈0.01);灵芝多糖各组较糖尿病组MMP-2表达升高(P〈0.01),TIMP-2表达减少(P〈0.01)。结论灵芝多糖通过调节MMP-2/TIMP-2的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T2DM大鼠肾脏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2个月后,腹腔注射30mg/kg 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螺内酯治疗(R)组,检测第16周FBG、Cr、24hUAER、肾重/体重(×10^-3);并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检测16周后大鼠肾脏ACE2和ICAM-1表达的改变。结果第16周末DM、R组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C组(P均〈0.01);R组ACE2水平高于DM组(P〈0.01),ICAM-1水平低于DM组(P〈0.05)。结论螺内酯通过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降低ICAM-1的表达而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肾细胞癌组织中内皮抑素、VEGF、MV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细胞癌(RCC)组织中内皮抑素、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0例肾细胞癌(RCC)及30例正常肾组织的内皮抑素、VEGF、CD34。结果内皮抑索和VEGF在癌旁正常肾脏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和20%,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和7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P均〈0.05)。内皮抑素和VEGF表达水平在高分期的病例中呈高表达,与低分期的病例比较,P〈0.05。RCC组织中的MVD均值为(35.62±11.38)条/HP,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的(18.71±9.53)条/HP,P〈0.0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RCC组织MVD为(41.29±10.65)条/HP,显著高于Ⅰ-Ⅱ期的(24.74±7.83)条/HP,P〈0.01。内皮抑素和VEGF与MVD的表达有关(P均〈0.05)。结论RCC组织中内皮抑素、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升高。三者可作为评估RCC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