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儿童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横纹肌肉瘤中,膀胱横纹肌肉瘤10例;阴道横纹肌肉瘤1例,伴腹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前列腺横纹肌肉瘤2例;盆腔横纹肌肉瘤10例,其中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本组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超声多表现为肿瘤边缘清楚,无包膜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形,内部为较均质的低回声,部分肿瘤内部可见液化坏死.结论 超声检查可了解横纹肌肉瘤来源、部位,测量肿块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有无腹盆腔内淋巴结转移等,便于随访,可作为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起源于横纹肌组织或原始间叶细胞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包括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本病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发病部位以头颈部、躯干、四肢及泌尿生殖道为主。本院收治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腋下的横纹肌肉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横纹肌肉瘤为原发于横纹肌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与病死率均较高.本文报告2例发生在甲状腺的横纹肌肉瘤.  相似文献   

4.
横纹肌肉瘤是软组织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包括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腺泡型横纹肌肉瘤、葡萄状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4种类型。其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常见于小儿,恶性程度比多形性横纹肌肉瘤高,预后极差,极易复发。它多生长在头颈部的眼眶周围,外耳道、鼻腔、齿龈、舌和上颌窦等处。儿童也可见于泌尿生殖器官如阴道、膀胱、前列腺以及精囊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NA和P53在横纹肌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LSAB)免疫组化法,以PCNA和P53单克隆抗体对31例横纹肌肉瘤,10例正常横纹肌石蜡标本进行PCNA和P53检测。结果:①正常横纹肌组织的PCNA和P53均呈阴性表达。而横纹肌肉瘤PCNA和P53均呈高表达。②正常横纹肌组织和横纹肌肉瘤的PCNA和P53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PCNA的表达与横纹肌肉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④P53的表达与横纹肌肉瘤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⑤PCNA和P53的表达与横纹肌肉瘤的预后有关。结论:PCNA和P53在横纹肌肉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与横纹肌肉瘤的预后有关,可以作为肿瘤项后显著相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姚娟 《临床医学》2013,(12):97-97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是一种在形态学上和生物学上再现胚胎性横纹肌特点的原始间叶性肉瘤…,由原始小圆形细胞和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在女性生殖道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最常累及婴幼儿的阴道,发生于子宫颈者极其少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宫颈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并查阅文献、相关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给予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横纹肌溶解症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横纹肌溶解症的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对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了35例经临床确诊的横纹肌溶解症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横纹肌溶解症声像图及血流图特征躯体病变区域横纹肌整体连续性好,肌纹理模糊不清,回声增强,呈云雾状或毛玻璃样,于肌间或肌肉与骨表面间出现液性暗区,呈类梭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区无血流信号。结论横纹肌溶解症的声像图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可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伴横纹肌溶解国外早有报道[1], 在我国相关报道较少.横纹肌溶解症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常伴有威胁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横纹肌肉瘤与胚胎横纹肌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镜及免疫组化Vim、Des、HHF-35、Mb染色观察横纹肌肉瘤11例和4~12周的人胚胎横纹肌10例,发现从形态特征的分化上和抗原水平的表达上,两者存在着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横纹肌肉瘤是从形态和抗原水平重复胚胎横纹肌发育的过程。讨论了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相结合是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横纹肌肉瘤的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为横纹肌溶解组(n=33)和非横纹肌溶解组(n=38),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 (1)横纹肌溶解组年龄、住院时间大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两组性别、食用后就诊时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几乎所有的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随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3)横纹肌溶解组入院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于非横纹肌溶解组,淋巴细胞计数(LYM)低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4)发生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中肝、心肌、肾及循环系统受累最常见。(5)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死亡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病死率为27.27%。结论 亚稀褶红菇是横纹肌溶解型毒...  相似文献   

11.
正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一组病因不清,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肌、咽部肌肉无力,肌肉压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横纹肌的弥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1])。横纹肌溶解症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多发性肌炎合并横纹肌溶解症发病较少,国内罕见,容易延误诊治。2017年9月,  相似文献   

12.
横纹肌肉瘤(RMS)是一种高度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偶见于成人。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RMS分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MS)、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1]。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RMS)是自2000年来新描述的形态亚型,目前为止国内外报道约50例[2]。近3年来,我们诊断眼眶SRMS 1例,ERMS 3例,现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横纹肌肉瘤是好发于青少年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可发生于机体各个部位,最常见发生于头颈部,其次发生于生殖道。而发生于女性生殖道的横纹肌肉瘤则以发生于阴道部病变为多,原发于宫颈的横纹肌肉瘤占横纹  相似文献   

14.
正WHO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将横纹肌肉瘤(RMS)分为胚胎型、腺泡型、多形型及梭形细胞型,其中胚胎型约占60%,腺泡型占不到20%~([1,2])。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前列腺横纹肌肉瘤的报道较少,绝大多数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而前列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尚未见报道。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我院诊治的前列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伴骨髓多发转移1例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其磁共振表现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横纹肌肉瘤(RMS)是一种在儿童软组织肿瘤中最为常见恶性肿瘤,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占比约 3%[1].在镜下病理组织学分型中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性、梭形细胞/硬化性、腺泡状和多形性.临床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比较罕见,现报告 1 例我们发现并治疗的附睾来源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盆腔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横纹肌肉瘤的起源、形态、大小和组织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不均匀。结论:盆腔横纹肌肉瘤好发于膀胱、前列腺和阴道,肿块无包膜,边界清楚,肿瘤的内部常发生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7.
恶性横纹肌样瘤是好发于婴幼儿的少见类型肿瘤,依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肾横纹肌样瘤(MRTK)、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EERT)3类.染色体22q上的抑癌基因SMARCB1缺失或突变被认为是该肿瘤发生机制的重要环节.该病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横纹肌样细胞,细胞质内含嗜酸性包涵体,再结合特征性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横纹肌样瘤是一类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预后较差,目前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下,仍不能获得满意存活率.本文就3种类型恶性横纹肌样瘤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传统及新型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横纹肌样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类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特点的高度侵袭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核大、偏位,染色质空泡状,可见明显核仁,胞质丰富,嗜伊红色,呈横纹肌样~[1-13]。横纹肌样胶质母细胞瘤是最近认识并报道的,至今只有27例报道~[1-13],尚未列入WHO(2016)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成年男性的横纹肌样胶质母细胞瘤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  相似文献   

19.
郝洁  康艳 《天津护理》2010,18(5):285-285
横纹肌溶解综合症(rhabdomyolysis,RM)是指横纹肌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坏死溶解释放大量肌红蛋白和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入外周血的一组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肌肉严重受创之后,如过度运动、地震、挤压伤等。挤压引起横纹肌溶解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较罕见。2009年3月我科收治1例挤压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广泛横纹肌细胞坏死,该病的直接后果是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并发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1]。近年来,研究表明挤压伤、过度运动、大量饮酒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等均可引起横纹肌溶解,而冰毒导致的横纹肌溶解国内尚未见报道。201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