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机械性压迫可导致下腰痛 ,但仍有很多下腰痛的患者病因不明。实验证明 ,髓核组织可在无压迫情况下诱发神经根传导功能下降 ,导致非机械性神经根损伤[1] 。在这种损伤机制中 ,神经根功能改变明显 ,而结构改变轻微[2 ] 。为此 ,笔者制作非机械性神经根损伤模型 ,以酶电镜技术对相应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内乙酰胆碱脂酶(AchE)、酸性磷酸酶 (ACP)进行观察 ,以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差异。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的制备 :家兔 30只 ,体重 2 .0~ 2 .5kg ,雌雄不限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术后 1,3,7d组 ,各 5只。以氯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 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 3cm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 (来源于新西兰兔 )修复异体神经缺损 ,术后每日注射bFGF到移植体周围 ,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 2 0周进行形态和功能学检测。 结果 实验组白兔诱发电位幅值及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 (6 7.5 9± 2 9.6 3) %和 (5 9.79± 2 1.11)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 9.0 7± 15 .74 ) %和 (36 .85± 18.6 9) % (P <0 .0 5 )。实验组移植体中央再生有髓纤维数为 (87.2 6± 2 0 .18)根 / 10 4μm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 8.79± 17.92 )根 / 10 4μm2 (P <0 .0 5 )。 结论 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结合bFGF能较满意地修复一定长度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用头颅半约束非撞击性旋转暴力致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动物模型.方法根据球面铰链原理,研制出猫头颅半约束非撞击性旋转暴力DAI致伤装置,用加速传感器测量质量为3 kg重锤自2,3 m两个高度下滑撞击产生的角加速度致伤参数,并观察30只猫损伤后神经生理功能反应及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2 m撞击角加速度2.50×105rad/s2,加速时间(5.30±0.58)ms,角减速度7.90×104rad/s2,减速时间(4.15±0.47)ms;3 m撞击角加速度1.37× 106rad/s2,加速时间(3.91±0.69)ms,角减速度1.45×105rad/s2,减速时间(3.67±1.10)ms.两组猫均有类似DAI的临床表现,大体观察见邻近小脑幕裂孔区的脑实质点状出血,嗜银染色可见脑干纵束纤维轴索球形成.结论头颅半约束非撞击致伤装置可致猫DAI,可模拟三维旋转暴力,兼有头颅全约束和非约束DAI动物模型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DWI探讨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的正常值,并分析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随年龄及解剖位置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行腰椎间盘髓核MRI检查的成人健康志愿者53例。测量并记录志愿者的各椎间盘髓核ADC值。结果:53例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为(1.73±0.24)×10-3 mm2/s,不同解剖层面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0岁组、31~45岁组、46~60岁组的腰椎间盘髓核ADC值分别为(1.88±0.15)×10-3 mm2/s、(1.75±0.11)×10-3 mm2/s、(1.55±0.19)×10-3 mm2/s,3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的解剖位置对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影响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ADC值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爆震后豚鼠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损伤情况。方法 复制强脉冲噪声致聋豚鼠模型 ,暴露后 3,2 1 d进行耳蜗乙酰胆碱脂酶染色、铺片 ,计算机辅助定量研究穿越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结果 暴露后穿越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损伤主要发生在耳蜗第一回和第二回 ,暴露后各组耳蜗第一回、第二回每 0 .2 4mm穿越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数分别为 :暴露后 3d组 (9.6± 4.2 )、(8.8± 3.4)根 ;暴露后 2 1 d组 (1 1 .4± 3.2 )、(1 0 .6± 2 .5 )根 ;而正常对照组(2 3.2± 3.2 )、(2 0 .7± 2 .9)根 ;两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影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是髓核经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常伴有髓核和纤维环的变性.大多为慢性损伤所致,以重体力劳动者和职业运动员发病率为高,急性外伤可以使症状出现或加重.若纤维环破裂,髓核可向前、后或两侧方突出.由于椎间盘纤维环前厚后薄,后侧中央又有后纵韧带加强,因此发生破裂突出时,破口常在后纵韧带的两旁(侧后方),即神经根进入椎间孔的部位,从而产生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Gaskiff[1]综合国际上各方面报道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有约60%~80%成年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期发生过腰腿痛,复发率占80%~8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动态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在1.5TGE Signa Twin speed MR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25例肝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内各进行1次DWI,对每次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出每例肝癌每个时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各个时点的ADC值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肿瘤的血管造影染色及碘油沉积的改变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分别为(1.376±0.012)×10-3mm2/s、(1.598±0.012)×10-3mm2/s、(1.723±0.012)×10-3mm2/s、(1.684±0.012)×10-3mm2/s。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较术后36~48h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0~38d的ADC值较术后7~10d组明显降低(P<0.05)。将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的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对比见术后30~38d ADC值下降的肝癌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利用MR DWI技术对肝癌组织的ADC值进行动态观察,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癌组织的坏死、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8.
模拟腰部斜扳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研究斜扳手法时腰椎内部的力学变化。方法 :标本固定于生物材料实验机 ,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 ,模拟斜扳手法治疗时的状态。结果 :髓核内压力升高 ,L3 - 4为1 0 85± 1 10 7kPa ,L4 - 5椎间盘为 0 5 91± 0 335kPa ,L5-S1椎间盘为 0 895± 1 0 2 5kPa。神经根与椎间盘的位移距离L4 神经根为 1 0 36± 0 76 9mm ,L5神经根为 1 4 6 7± 0 4 6 4mm。腰椎小关节内应力低于关节内骨折的限度。结论 :斜扳手法作用使椎间盘与相邻神经根之间有一相对的位移 ,这可能是其治疗的机制 ;斜扳手法时髓核内压升高 ,应注意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髓核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其与弧弦距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11至2019-07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住院患者34例,测量其弧弦距数值,采用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减压术治疗,评定治疗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方法量化,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由患者填写自身情况。结果 (1)在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21±0.687)分、(3.12±1.225)分、(1.94±1.278)分。NDI评分分别为(15.79±2.185)分、(7.85±2.476)分、(6.12±3.003)分,术后1周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VAS评分、NDI评分较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弧弦距数值与术前1 d VAS评分及NDI评分均没有明确的相关性(r=0.238;r=0.250),弧弦距数值与术后1个月和术前1 d VA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5,P<0.05),弧弦距数值与术后1个月和术前1 d NDI评分差值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84,P<0.05)。结论 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从疼痛及日常生活功能方面进行观察近期效果良好,疗效较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介入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撞击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颌面部撞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损伤特点以及生物力学参数与损伤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水平气动式撞击机分别以(4.8±0.5)m/s(A组)、(9.2±0.7)m/s(B组)和(14.0±0.7)m/s(C组)的不同速度对兔左侧面中部进行撞击,每组兔数为6只。观察致伤后兔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颌面部软组织、眼、脑等邻近组织进行损伤的大体和光、电镜观察,测定伤后6h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同时记录致伤瞬间脑内压力和头颅冲击加速度。 结果 C组的加速度、颅内压峰值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形态学改变A组为单纯局部损伤,B组为较严重的多发性骨折,C组为局部粉碎性骨折、骨缺损合并眼和脑组织损伤。兔伤后6h血清中LPO和SOD值C组均显著高于A、B组(P<0.05),而NO值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 结论 撞击速度、头颅冲击加速度响应以及脑内压响应是衡量颌面损伤以及合并邻近器官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治疗新生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60只6日龄SD大鼠被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 NS组)、空白对照组( BC组)和干细胞移植组( MSC组),每组20只,制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BM-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经枕大池移植到MSC组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中,NS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BM-MSCs,BC组于模型建立后不进行任何移植。经上述处理后3、7、14、21 d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同时收集大鼠脑脊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神经营养素-3( neurotrophin-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营养因子( 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 MSC组及NS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14和21天,其mNSS评分与移植前和移植后第3天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C组、NS组及BC组移植后21 d mNSS评分分别为7.0±2.8、10.0±3.7和11.0±1.6。与第3天比较, BC组仅在移植后21 d出现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 d和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检测发现MSC组神经营养因子NGF、NT-3、BDNF及GDNF的表达较移植前有显著增加(P<0.05),而NS组和BC组表达反而减少(P<0.05)。结论经枕大池移植BM-MSCs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推断NGF、NT-3、BDNF、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沙美特罗组(n=18)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400m历时5天进入5200m,从进入海拔5200m当天开始,沙美特罗组每天早晚各1次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1个剂量(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连续5天;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吸入少量生理盐水。于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第5天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FEV1、FEV1%、MMEF、PEF和MW。结果:沙美特罗组较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中,FVC[(3.84±0.66)Lvs(3.32±0.54)L],FEV1[(3.78±0.62)Lvs(3.25±0.58)L],MMEF[(6.36±1.80)L/s vs(5.11±1.23)L/s],PEF[(8.99±2.04)L/sVS(7.54±1.88)L/s],MVV[(142.30±17.73)Lvs(124.34±21.34)L]显著增高(P〈0.05);FEV1%[(97.86±6.06)Lvs(95.82±7.53)L]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高原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能提高移居者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新的修复方法,了解携带含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重组质粒的缝合线对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 使用prolene线浸泡于0.1%的左旋多聚赖氨酸和质粒等体积液并冻干,反复3次后使缝线黏附上质粒DNA.50只雌性Wistar大鼠制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只.实验组使用黏附pcDNA3-GDNF-GFP的缝线,对照组使用黏附pcDNA3的缝线进行坐骨神经的缝合修复.术后1 w、8 w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DNF在神经修复处的表达,于坐骨神经吻合处取材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后12 w行右侧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携带pcDNA3-GDNF-GFP重组质粒的缝线修复周围神经时,该质粒可以转染周围神经并得到表达.实验组神经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潜伏期分别是(19.82±1.90)m/s、(3.47±0.32)mV、(0.36±0.03)ms,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携pcDNA3-GDNF-GFP重组质粒的缝线修复损伤的周围神经,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许旺细胞对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促进作用. 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10只),制成而神经缺损12 mm模型,分别以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许旺细胞、去细胞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5个月分别行神经电生理、再生神经形态及数量等检测. 结果 A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恢复率(术侧/健侧)为(35.8±2.5)%,潜伏期恢复率(健侧/术侧)为(65.8±2.9)%;神经移植段再生轴突数为(1 570±188)个,髓鞘厚度为(0.383±0.031)μm.A组的各项指标优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许旺细胞植入去细胞异体神经可促进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输注含游离血红蛋白(FHb)血液后对中度失血大鼠重要脏器的损伤和功能的影响,为科学制定战时输血质量标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SD大鼠建立中度失血模型,输入含不同剂量FHb的血液。根据每千克体重输注FHb的量将实验分为7组(组1~组7 FHb的输注量分别为100,80,60,40,20,10,0mg/kg);检测实验大鼠心、肝和肾功能的生化指标;测定血、尿标本FHb含量;对实验后48 h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肺脏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组1实验大鼠于输血后8~12 h死亡,其他剂量组大鼠实验后48 h内均无死亡。心肌酶(GOT,U/L)检测结果,组2至组7分别为:322.1±7.39,119.8±2.19,104.6±10.06,73.9±5.46和64.4±10.24,63.3±6.82(对照组);肝功能(GPT,U/L)检测结果,组2至组7分别为:86.5±6.04,70.8±8.22,43.8±5.08,38.9±4.89,30.6±3.04,36.2±3.37(对照组);肾功能(BUN和Cr)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波动。病理结果:组2、组3和组4心脏和肝脏均出现病理改变,组5、组6和组7未见病理变化;组2、组3、组4和组5肾脏均出现病理改变,组6和组7未见病理变化;脾脏与肺脏各组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中度失血大鼠输入含10 mg/kg FHb的血液为输血安全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机械瓣对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本院行二尖瓣置换术96例,分为双叶瓣及倾斜碟瓣两组,比较手术前后及手术1年后两组间血流动力学的超声参数.结果 两组术前二维超声参数:各房室内径及主、肺动脉内径、二尖瓣口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E峰、A峰、平均跨瓣压差(mean pressure gradient,MPG)、肺动脉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0 d内的二维超声参数比较:双叶瓣及倾斜碟瓣两组的E峰速分别为(1.43±0.70)m/s和(1.86±0.65)m/s (P<0.05),有效瓣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EOA)分别为(2.61±0.61)cm2、(2.31±0.63)cm2(P<0.05);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分别为(33.9±14.2)mmHg 和(32.8±9.4)mmHg(1 mmHg=0.133 kPa,P>0.05);MPG分别为(4.76±2.8)mmHg和(5.2±3.7)mmHg(P>0.05).手术1年后复查,双叶瓣及倾斜碟瓣两组的E峰速分别为(1.48±0.9)m/s和(1.92±0.4)m/s(P<0.05),EOA为(2.52±0.32)cm2和(2.01±0.2)cm2 (P<0.05),PASP为(33.4±22.5)mmHg 和(36.4±24.7)mmHg(P>0.05).结论 双叶机械瓣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强于倾斜碟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性缺氧大鼠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4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2组:①低氧组(n=7):低氧模型是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400m低压氧舱内3d;②富氧水组(n=7):置于模拟海拔5400m低压氧舱内,每天早晚各灌服富氧水一次,每次5mL,连续3d。第4d上午在模拟海拔5400m的低压氧舱内,低氧组和富氧水组动物用10%氨基甲酸乙酯腹腔麻醉,分别经右颈外静脉插入心导管至右心室、肺动脉,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连续描记5min肺动脉压力曲线,测定心率(HR)、肺动脉压力(PAP)、右室收缩压(RVSP)和舒张压(RV-EDP)、右室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右室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富氧水组较低氧组HR、RVSP、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降低,±dp/dtmax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RV-EDP和肺动脉舒张压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富氧水具有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传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负载供体源性CTLA4Ig的胰岛细胞通过阻断直接识别途径,诱导异种胰岛细胞抑制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使用本实验小组前期构建的携带供体源性(猪)CTLA4-Ig的腺病毒载体(Adv-pCT-LA4-Ig)转染猪胰岛细胞,植入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建立猪-大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监测移植术后大鼠血糖变化及IL-4、γ-IFN的水平变化,检测移植物中pCTLA4-Ig、猪源性胰岛素(p-Insulin)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血糖在移植术后即开始明显下降,于第3 d左右降至正常,三组大鼠血糖分别在移植术后6、7、35 d左右开始升高;2.三组大鼠术后胰岛平均存活时间为7.43±1.72 d、7.22±1.72 d、34.50±4.14 d,实验组胰岛细胞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3.细胞因子变化:(1)γ-IFN:对照组在移植术后第1 d开始轻度升高,于第3 d后开始明显升高,第7 d达到高峰,此后缓慢升高;实验组在移植术后第1~28 d波动较小,同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在移植后第28 d开始上升,第35 d开始急剧上升;(2)IL-4:实验组在移植术后第1 d开始下降,第7 d达到谷值;对照组在移植术后第3~5 d轻微上升,在移植后第28 d开始下降至移植术前水平,第35 d开始急剧下降;4.病理学检查:实验组移植物无明显破坏,炎细胞浸润不明显;免疫组化可见大量pCTLA4-Ig、p-Insulin表达。结论:转染供体源性CTLA4-Ig的胰岛细胞通过阻断直接识别途径,可诱导异种胰岛细胞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在陈旧性肛裂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将80例陈旧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MEBO纱条组(治疗组)和凡士林纱条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每日予以MEBO纱条换药,对照组每日予以凡士林纱条换药,观察术后创口疼痛(VAS法)、水肿、出血、痊愈时间、愈合率等指标.结果:MEBO治疗组VAS疼痛指数第4天为3.64±0.51,第7天为1.42±0.24;创口水肿指数为0.42±0.10;创口出血指数为8.34±1.40;创口痊愈时间为15.20±2.00及术后第9天、14天愈合率为48.11±9.04、88.40±5.88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湿润烧伤膏(MEBO)对减轻陈旧性肛裂术后疼痛、创口水肿、出血及促进术后创口愈合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