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厌食是指小儿见食不香、食欲不振或胃纳不佳,甚则拒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其中“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喜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此相同。小儿厌食多与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运失健。文章认为小儿厌食发病的重点虽然在脾胃,但同时还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故推拿治疗时应从肝、脾、肾三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常以脾胃同病而称呼其名,但因脾、胃生理功能有别,其职不同,脾胃病在临床表现和病机特点上亦有差异。脾胃病表现为脾胃病以脾虚为主和脾胃病以胃涸为主的两个方面。其病机可概括为气虚病偏于脾,损滞交夹与阴虚病偏于胃,胃络涸滞。其治疗有补脾慎守通补,补虚与通滞相兼与养胃当守润补,润络当兼和降之不同。并附验案两则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临床中尤以"脾常不足"最突出,其消化能力薄弱,运化不健全;生长发育迅速,脾胃功能常显不足;饮食不知自节等均可致小儿脾胃疾病,因此小儿脾胃疾病尤为多见。王俊宏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小儿脾胃疾病,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对治疗小儿如呕吐、积滞、厌食、腹痛等脾胃病有其独到的经验。文章从小儿脾胃病调护、辛开苦降法治疗呕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小儿厌食尤重运脾四方面介绍王俊宏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呕吐属于中医脾胃系病症,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呕吐是儿科常见病症。呕吐病位主要在胃,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性有寒有热。临床上由于小儿特殊生理特点,用药局限,而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谨守病机,和胃降逆,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胃主通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人体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常,是大部分脾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肝与心在脾胃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肝与心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的密切联系。肝与心在调节情志活动上的作用紧密相关。在临床上,甘教授主张在治疗脾胃病健脾和胃的同时重视肝心同治。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是不容忽视的治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厌食症治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纳呆食少,食欲低下,甚者拒食的一种病症。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认为,造成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病理机制也各有不同,因此对厌食的小儿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全面分析其产生的病因病机,因人而异,辩证施治,故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补中益气,健脾养同法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不和则纳谷不香,脾虚失运则饮食不化。患儿素体虚弱,脾胃气虚,或因病久伤胃气,均可出现不思饮食。此类病因病机为体质虚弱,脾胃气虚,采用补益脾胃,加强脾胃功能之法进行…  相似文献   

8.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钱乙总结小儿脾病病机为"脾主困",他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辨证的应用,例如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时,通过培土生金、调治脾胃而获效。钱乙重视小儿病因,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小儿药证直诀》上篇所述小儿脾胃病诸多病证,均体现出脾主困的病机;中篇所载医案23则,近半数与调补脾胃相关;下篇所载方剂中调补脾胃的有48首,补益方剂如益黄散、异功散、白术散等,攻邪方剂如泻黄散、白饼子等。在攻邪方剂中,又有峻下、缓下、微下等区分,攻邪常以蜂蜜、米面糊丸,并用米饮等调服以顾护胃气。在小儿斑疹类疾病中,钱乙更提出饮食慎口等调护原则。  相似文献   

9.
小儿抽动症病因复杂病机多样,单从一脏论治虽能较快缓解主要症状,但往往极易复发疗效欠佳。立足脾胃调理,可兼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更符合小儿抽动症的病因病机,同时立足脾胃的特性用药轻灵不伤脏腑,也更符合抽动症患儿久病身体机能弱化及小儿稚阴稚阳素体娇嫩的特征,在小儿抽动症的临床治疗中可取得更好的效果。此法既符合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也尤其适合小儿的身体特点。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中医常见的脾胃病之一。本病病位在胃,病机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上以脾胃虚寒和肝胃不和两型最为多见,分别用赵健雄教授多年的经验方健脾温胃汤和疏肝和胃汤进行辨证论治,取  相似文献   

11.
脾胃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紧密配合,并在体内其他脏器相互协同、制约的情况下,完成对水谷消化吸收与水湿输布排泄。胃气的受纳降化,脾气的升发输布,是其他脏腑行使其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因此,有“五脏穴腑皆禀气于胃”之说。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以膜相连。在病理状态下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如李东垣氏云:“胃既病刚脾无所禀受……故亦从病焉”;“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后而脾病。”又云:“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不仅脾胃本身为病可相互累及,而且对全身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李东垣说:“内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肝气易犯胃克脾,脾胃可互相累及。临床上肝多实,脾多虚,胃多气滞血瘀。处方用药时要根据肝、脾、胃之病机特点灵活施治。做到疏肝不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相似文献   

13.
探讨小儿厌食的辨证论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湿食内滞、肝胃不和五型,体会到在辨证论治时还应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并可选择应用针灸、推拿和捏脊疗法。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脾胃薄弱,抵抗力不强,不仅容易受寒受热,而且更易伤乳、伤食。所以小儿呕吐的原因,大都是由乳食不节、胃纳受损,脾运不及,积滞中脘,通降失司而致。又有受寒或过食瓜果生冷之物,则中阳不振,影响脾胃运化,不能升降而上逆。胃有容热,肝火犯胃,也  相似文献   

15.
史方奇认为,小儿脏腑娇弱,形体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抗邪力差,易受六淫之侵;其脾常不足,食饮不节,易伤积滞之苦.故常因外感、积滞伤脾损胃,致纳化紊乱,升降失调,腹泻即作.初泻多实,解表祛邪,消滞和中则病易解.若治不得法,或复感外邪,或又伤积滞,脾胃更受克伐.小儿脾虚久泻即由此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脾薄而弱,如爱惜过当,喂养失宜,容易伤脾伐胃;即使不伤于乳食但感受六淫,亦损脾胃生生之气。因此,临床所见儿科急症,多伴胃肠和滞,进而升降失司。积滞不除,秽浊不洁,邪有所附,变证蜂起,或冲逆犯脑、或热势缠绵、或肠澼下血。在这些复杂的证候面前,时时注意通腑化浊,清洁中焦,调其升降,可以收到逆转病势的显著效果。现结合实际病例谈谈体会,以就教于诸位同道。  相似文献   

17.
李杲脾胃观重视脾胃元气在人身的主导地位;强调阳气当升,阴火糟粕当降;病因病机重视元气虚损为病;症以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及阴火上冲诸症为主;治疗要点在于益气升阳,重视脾胃阳气的上升,脾胃多同治。叶桂脾胃观在李杲的基础上,重点阐发了脾宜升而胃宜降,脾以气为主而胃以阴为要;病因病机着重阐发了脾胃阴阳病证之异同;明确胃阴不足之典型表现为饥而不欲食;治疗要点在于甘凉濡润以养胃阴、降胃气,力主脾胃分治。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从湿热疫毒论治,解毒祛湿应是根本大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他山之石可用来攻玉;肝病早中晚期用药应该各有侧重,驱邪扶正兼顾宜择时宜;脾胃中州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顾护脾胃是个永恒主题;花叶轻轻之品气味芳香祛湿而不伤正,血肉有情之品更能体用阴阳。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中脾胃学说内容丰富,很具特点,为之研究,于杂病辨证论治颇有指导意义。 一、脾胃气以决吉凶 内伤杂病以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为主要病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故脾胃之气盛衰,在内伤杂病中至关重要。《金匮要略》非常注重察脾胃之气以决疾病之吉凶。鼻头属脾,色青主腹中疼痛,若痛而苦冷,为肝邪剩脾,脾阳衰微之征,予后多凶。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土之象,主病水气。纵四脏有病,只要脾胃气旺,脉现从容缓和,为脾旺不  相似文献   

20.
<正>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