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剂量环孢素A(CsA)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中核转录因子(NFAT)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变化,及其对黏膜炎症的影响. 方法: UC患者14例经CsA治疗,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肠黏膜NFAT治疗前后活性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肠黏膜中GM-CSF mRNA的改变,治疗前后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UC患者治疗后肠黏膜NFAT活性下降(0.80±0.31 vs 0.50±0.20, P<0.05), GM-CSF mRNA表达也有降低(1.09±0.07 vs 0.49±0.03, P<0.01), 肠黏膜炎症程度也下降(P<0.05). 结论: 小剂量CsA治疗UC有效,其机制与调控NFAT的转录活性有关,并进一步降低激活因子GM-CS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NFAT)是具有多向调节功能的转录因子,如调节T细胞的活化、分化及自身耐受性等.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NFAT可控制细胞因子和早期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在支气管哮喘、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多种急、慢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和监测具有临床应用前景.文中综述近年来有关NFAT与临床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组织因子mRNA在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的动态表达与排异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组织因子在该反应期的意义。方法 建立豚鼠-大鼠异种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使用CVF抑制超急性排异反应,FK506抑制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分别在移植术后4、8、12、16、24h切取移植心脏,通过病理切片观察排异反应和凝血强度,同时通过RT—PCR方法检测组织因子mRNA表达强度,未移植豚鼠心脏作对照。结果 在移植后,移植心脏的排异反应和凝血逐渐加重,豚鼠组织因子mRNA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大鼠组织因子mRNA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结论 组织因子在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供体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激发有关,受体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NFAT)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DAN结合活性、部分家族成员c-Fos,c-Jun和JunB蛋白的表达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于创伤后6h、12h、1、4、7、10和14天处死动物,分离脾细胞,经ConA刺激细胞后收集培养上清以测定IL-2活性;提取脾细胞RNA以测定IL-2mRNA;提取脾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assay)检测c-Fos,c-Jun和Jun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创伤后IL-2活性、IL-2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受抑的程度在创伤后4天更为明显。创伤后脾细胞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迹逐渐下降,至伤后4天时下降最明显,为正常对照的41%和49%。这与创伤后脾细胞IL-2的活性和IL-2mRNA的降低相一致。C-Fos蛋白水平在伤后1和4天明显降低;c-Jun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JunB蛋白水平仅在伤后1天明显表达。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创伤后脾细胞IL-2表达受抑至少部分上是由于核转录因子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所导致;而NFAT和AP-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可能部分由于创伤影响c-Fos蛋白的生成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对炎症因子高迁移率蛋白1(HMGB1)释放的抑制效应。方法观察脂多糖刺激可
增加HMGB1向胞外释放,在脂多糖刺激的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应用蛋白印迹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及培
养上清中HMGB1蛋白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探讨脂多糖刺激对NFAT2与HMGB1在胞浆中的结合的影响,在脂多糖刺激的
不同时间点收集THP-1细胞,提取蛋白后应用免疫共沉淀观察二者的结合情况;应用小RNA干扰技术抑制NFAT2的表达,检测
对HMGB1 合成释放的影响。结果脂多糖刺激THP-1 细胞时间越长,细胞培养上清的HMGB1 浓度增加,而细胞浆内与
NFAT2 结合的HMGB1 水平下降,细胞核内没有检测到二者的相互作用。NFAT2 的小RNA干扰质粒转染后,THP-1 细胞内
NFAT2浓度下降,同时细胞上清中HMGB1的水平上升。结论NFAT2可抑制HMGB1的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盲肠结扎及穿孔脓毒症小鼠模型,使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8 mg/kg体质量,尾静脉注射)进行干预。检测肝、肺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内毒素(LPS,10 g/ml)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模型,使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10~100 mol/L)进行干预。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氧化产物、NO产物以及多形核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结果:盲肠结扎及穿孔脓毒症小鼠模型使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干预后肝、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CORM-2抑制了LPS刺激导致的NF-κB活性上调。同时,NO产物下降,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抑制,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明显抑制。结论: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通过抑制NF-κB活性,抑制ICAM-1蛋白和NO的表达,抑制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进而有效抑制脓毒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大鼠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SIRS大鼠。实验分三组,即正常对照组、SIRS组和PTX组。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NF—κB活性和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RS组大鼠NF—κB活性和IL-6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SIRS组比较,PTX(组大鼠NF—κB活性和IL-6表达明显降低(P〈0.01)。在SIRS组大鼠中NF—B活性和IL-6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X(可明显抑制SIRS大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NF—κB的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激活T细胞核因子(NFAT5)在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害调节炎症瀑布效应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肾集合管细胞iMCD3,用LPS(10 ng/ml)刺激细胞,同时加入 NFAT5 siRNA,12 h 后,qRT-PCR 和 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和MCP-1的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内NFAT5蛋白表达水平,并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分别检测NFAT5和TNFα及MCP-1启动子片段结合的富集倍数.结果 LPS(10ng/ml)刺激肾集合管细胞导致炎症因子TNFα和MCP-1的转录合成显著升高(P<0.05),利用 siRNA 沉默 NFAT5后,TNFα 和 MCP-1的转录及合成均下降.虽然使用Western blot未能检测到LPS刺激iMCD3其核内NFAT5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但是使用ChIP探测到NFAT5可以分别与TNFα和MCP-1启动子片段结合,开启炎症因子转录及蛋白合成.结论 核转录因子NFAT5参与调节脓毒症并发肾损害的炎症瀑布效应,通过直接结合肾小管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和MCP-1的启动子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机体对感染性(细菌、病毒等)和非感染性(中毒、创伤等)外界刺激因子引发与脏器组织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产生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产生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TNF-α、IL-6等启动因子),导致炎性介质级联反应和凝血级联反应的相互影响,并激发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对抗之。炎症反应应视处理及时与得当否?可经由局部的炎症反应与有限的炎症反应和失控的全身炎性反应(致炎/抗炎因子失衡),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CaN)与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相互作用保守位点衍生的多肽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TAT的融合多肽对CaN-NFAT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根据CaN-NFAT的结合位点经计算机优化后得到PVIGIT,并和TAT融合成新的多肽PepNFAT-TAT,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荧光标记后加至携带CaN催化亚基cDNA的重组质粒pRED-CnA转染过的神经细胞LN-229中,再用离子霉素刺激,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融合多肽的细胞定位,并检测该多肽对CaN酶活性的影响,报告基因pNFAT-luc实验检测其对NTAF激活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对NFAT下游基因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结果:该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报告基因实验显示该多肽能够抑制对NFAT的激活,抑制离子霉素诱导IL-4的表达。结论:融合多肽PepNFAT-TAT能抑制CaN-NFAT信号途径,但对CaN的酶活性没有影响,是潜在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伯氏疟原虫的免疫抑制因子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结果,注射免疫抑制因子小鼠牌细胞中的CD4T细胞阳性百分数明显下降,CD6T细胞则明显升高,CD4/CD8T细胞幽会显著降低;注射因子对小鼠皮肤抗DNCB的DTH反应也明显下降。提示:免疫抑制在子具有诱导、激活CD8T细胞活性的功能,使其数目增多,同时造成CD4T细胞百分数相对下降,通过抑制DTH反应耐影响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炎症反应的关键调控因子,其活性的高低与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紧密相关。NF-κB和炎症反应参与多种急慢性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证据证明NF-κB和炎症反应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过程。该文就核因子-κB及炎症反应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选用Ono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和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体外模型,证实心脏移植后应用人精浆(humanseminalplasma,HSP)免疫抑制因子具有明显的抗排异作用,能够抑制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心肌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与环孢素A(CSA)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解析环孢素A调控滋养细胞侵袭与迁移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检测环孢素A作用于滋养细胞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Transwell分析滋养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细胞内共转染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的转录活性,并观察U0126对环孢素A刺激的滋养细胞体外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滋养细胞经不同浓度(0.0001~1.0 μmol/L)环孢素A作用48 h后,均可促进滋养细胞侵袭能力;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当环孢素A达10μm0l/L时,这种促进作用减弱.环孢素A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诱导滋养细胞MAPK激酶的活化,在1.0μmol/L环孢素A作用30 min达峰值.U0126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环孢素A诱导的滋养细胞侵袭与迁移.环孢素A可抑制钙离子载体(离子霉素)+佛波醇乙酯活化的JAR细胞NFAT转录活性并逆转离子霉素+PMA抑制的滋养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且环孢素A作用强于NFAT抑制剂,两者没有协同效应.环孢素A活化MAPK/ERK1/2信号与抑制Ca2+/钙调节神经磷酸酶/NFAT信号无交互影响.结论 环孢素A通过激活MAPK/ERK1/2及抑制Ca2+/钙调节神经磷酸酶/NFAT信号通路,促进人滋养细胞的体外侵袭与迁移,从而有助于胎盘形成与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人胎盘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的方法。参照Blackburn的方法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高速离心、亲和层析等步骤,从胎盘中提取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并以yeastRNA沉淀法为该抑制因子的活性测定方法,得到了平均比活性约30000U/mg的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人胎盘核糖核酶抑制因子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的方法。参照Blackburn的方法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高速离心、亲和层析等步骤,从胎盘中提取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并以yeast RNA沉淀法为该抑制因子的活性测定方法,得到了平均比活性约3000U/mg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3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肿瘤和切端组织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组织NFAT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切端组织(P<0.01),NFAT mRNA转录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Dukes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NFA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癌切端组织(P<0.01),NFAT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P<0.01)和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5);并且在肿瘤组织中NFA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NFAT在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者肿瘤易于侵袭、转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针对NFAT的干预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自然杀伤细胞抑制因子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圣勇  李新龙 《宁波医学》1997,9(3):110-111
观察了2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对正常人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的影响,发现荷瘤者血清可使正常人NKC活性明显抑制,其抑制率达78.9%,伴转移癌患者血清的抑制率明显高于不伴转移者。同时证实,癌症患者血清NKC抑制因子活性可被消炎痛部分阻断,而一定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则无明显阻断作用,提示癌症患者血清存在的NKC抑制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本质可能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9.
岛状皮瓣游离移植过程中发生的缺血/再灌注(ischmia—reperfusion,I/R)损伤常导致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研究表明,由活化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是皮瓣I/R损伤的重要机制,而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对于许多炎症因子基因具有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已有报道,多种组织/器官在I/R过程中发生NF—κB活化,当抑制NF—κB活性则明显减轻I/R损伤。  相似文献   

20.
(记者胡德荣)中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率顿的研究组,首次在动物体内找到了β抑制因子参与调控免疫反应的证据,发现了抑制“过激”反应反应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