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行单纯抗凝、经颈动脉溶栓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18个月。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3例行以抗凝治疗及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注射,4例行动脉内溶栓,8例在动脉内溶栓同时行静脉窦内超选插管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接触性溶栓的合理给药方案、安全性、疗效。方法对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股静脉插管至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小剂量、持续给药2~3d,平均每天60万U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全身抗凝治疗2~3w。结果经治疗,静脉窦血栓均在2~3d内完全溶解,静脉窦恢复通畅,所有患者神志转清晰,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无颅内出血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出院时未留下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3个月,未出现新症状及血栓再形成。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行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可快速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畅通,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5例)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位数为6分(3~11分)。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出血伴脑疝征象, 且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5例患者同时行血肿清除术。以术后1周GCS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GCS为3~15分。2例于术后1 d死亡, 1例于术后31 d死亡。4例生存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12个月。3~6个月复查头颅CT静脉血管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未见颅内新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出血。至末次随访, 预后较好(mRS 1~2分)2例, 预后较差(mRS 3分)2例。结论对于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患者, 开颅减压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插管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5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微导丝导引下行静脉内插管溶栓和机械性碎栓,术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分析疗效,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1年,复查MRI、MRV显示静脉窦通畅,通畅率达100%,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脑静脉窦血栓13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股静脉插管,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局部溶栓。术后抗凝治疗。3~62个月,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5例行MRI随访。结果 12例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死亡。1例复发再次局部溶栓治疗,其余病例疗效满意。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ND PURPOSE: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s a rare entity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manage. Intrasinus thrombolysis is an increasingly applied intervention, but this modality carries an increased risk of hemorrhage. We describe for the first time an option with a potentially lower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bleed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ngioJet rheolytic thrombectomy catheter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2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dural sinus thromboses, preexisting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severe progressi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despite heparin therapy. METHODS: Four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2 patients with thromboses in the superior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sinuses (right in 1 patient and bilateral in 1 patient) and cortical veins. Rheolytic thrombectomy was performed in the sigmoid, transverse, straight, and superior sagittal sinuses; this technique involves the use of the Bernoulli effect to create a vacuum that fragments and aspirates thrombus. For associated persistent cortical vein thromboses, low-dose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was used. RESULTS: Both patients had excellent angiographic results with sinus reopening after rheolytic thrombectomy and cortical vein reopening af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llow-up CT showed no change in 1 patient and increased preexisting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he other. One patient had a negative hypercoagulable workup, and the other patient had probable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t 6 months, both patients had excellent clinical outcome with no neurological deficits except mild short-term memory loss in 1 patient. 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rheolytic thrombectomy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s a treatment modality that allows accelerated recanalization of occluded dural sinuses and cerebral veins with lower doses of thrombolytic agents.  相似文献   

13.
多途径介入治疗进展性颅内静窦血栓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 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 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 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 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 (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 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 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3例脑静脉血栓单独或联合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静脉窦成形(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除1例ICP降至350mmH2O者失明,1例行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形者(拒绝接受静脉窦支架置入)由术前760mmH2O降至450mmH2O外.其余病人ICP基本稳定在200-260mmH2O。颅内出血严重致脑疝死亡2例。溶栓后发生脑出血3例.均经手术治愈。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血栓部位不同者治疗方案应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机械性碎栓治疗9例重症CVST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出院前8例患者脑脊液(CSF)压力正常,DSA检查显示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1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部分代偿.术中和术后未发生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8例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7例,遗留轻度头痛1例.1例死亡. 结论 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51岁,因表皮样囊肿破裂后出现头痛症状就医,入院后病情进展迅猛,考虑并发静脉窦血栓.急诊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术中于中线钻孔并切开上矢状...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结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 MRI与MRV资料。磁共振均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以及液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并全部行二维时间飞跃法静脉成像(2d-TOF MRV)检查。结果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累及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为不同信号的血栓所阻断。MRV则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的狭窄、中断以及属支的迂曲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能无创性的同时显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脑挫裂伤,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12例儿童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儿均表现出颅高压症状。鼻窦炎(7例,58.3%)可能为儿童CVST主要发病病因。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最常见的受累静脉窦为乙状窦和横窦(各11例,占97.1%)。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8例痊愈,4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CVST患儿常以颅高压症状就诊,感染为儿童CVST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感染性脑糠脉窦血栓(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10例由感染所致的CVST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4例继发于乳突感染,2例继发于头面部疖肿感染,3例继发于中耳炎,1例由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导致。患者最初主要为头痛、发热等局部感染表现,进而出现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头部CT、MRI、DSA等检查显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10例患者均行抗感染治疗,其中6例给予抗凝治疗,4例给予局部溶栓治疗。治疗后患者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 头面部感染及全身性菌血症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CVST。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可能危险因素、临床、神经影像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住院的27例DAVF患者,收集患者的起病方式、危险因素、首发症状、神经影像特点及治疗方式等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 27例DAVF患者中急性起病13例(48.1%),其中合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例(3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各3例(11.1%),首发症状为头痛者11例(40.7%);亚急性起病3例(11.1%),其中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者1例(3.7%),首发症状为肢体瘫痪/失语者各1例(3.7%);慢性病程11例(40.7%),其中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各5例(18.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3例(11.1%),首发症状为头痛或眼部症状者各5例(18.5%)。其中19例患者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3例提示DAVF可能;18例患者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7例提示DAVF可能;26例患者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均被确诊为DAVF。本组患者中动静脉瘘口位置以横窦、乙状窦及海绵窦区最为多见。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51.9%),建议观察或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25.9%),外科手术治疗2例(7.4%),放弃治疗4例(14.8%)。 结论 不同起病形式的DAVF伴随疾病不同,临床表现多样;DSA具有诊断优势;血管内栓塞可以作为DAVF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