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热是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许多病因均可引起,大多数可根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个别病例虽然经过详细检查,但仍不能查出发热的原因,容易造成误诊。根据病因,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是导致发热的最常见原因,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发热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根据病因可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二大类。~般以感染性发热居多,而以发热为主诉的胃肠道疾病却相当少见,不但诊断困难,而且常常误诊。笔者就收集以发热待查人院的病人作一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病因和诊断的方法。JJ$床资料30例病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为58~76岁,平均62岁。发热天数均超过2周,最长天数62天,热型无特殊规律,热度均在38C左右。发热期间不伴有寒战,亦无典型的消化道伴随症状。病人在人院前均在外院经过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不佳而转入我院。患者住院后,即停用一切治疗…  相似文献   

3.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感染性发热3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庆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13-1213
目的评价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感染性发热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39例予大柴胡汤加减,均以7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3d、5d内体温恢复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大柴胡汤治疗急性感染性发热疗效可靠,且疗程短,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关正骨协定处方治疗老年骨科术后非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对应服用西关正骨协定处方;对照组40例仅冰敷头部或酒精拭浴处理。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发热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第1、2天治疗组体温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使用西关正骨协定处方辨证治疗老年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可降低术后发热程度,减少发热天数,有利于病人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超对于乳腺导管内癌的成像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彩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乳腺导管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乳腺导管内癌在高频彩超下的超声特点并进行相关总结与分析,将彩超检测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8例乳腺导管疾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19例,其中乳腺导管内癌6例,误诊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8例,误诊2例;乳腺导管扩张14例,误诊5例。结论: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以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其在诊断鉴别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还应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诊疗需要规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共识介绍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中医分期辨证方法、实验室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西医的治疗方案,首次提出了中医治疗思路及中医分期辨证论治方案。  相似文献   

7.
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发热是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情况下,其变化幅度在0.5~1.0℃范围内,超过1℃,就应加以重视,并注意寻找原因.不少骨科医生把无菌手术后出现的体温升高简单归为"吸收热",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解释的发热病例,其实正确诊断和处理术后发热并不简单.作者对本院2001~2003年327例骨科无菌手术后发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分类,并按发生率多少为序,对其诊断特点和相应处理做简要探讨,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法治疗术后非感染性发热9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后发热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发热西医多针对病因,采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发热认为是术后自身所产生的一系列应激性反应,轻者无需处理,重者多采用物理疗法对症处理,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采用补中益气法为主治疗该症,效果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感退热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儿感退热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318制有效率87.11%,青霉素对照组124例,有效率64.5l%;同时用儿惑退热灵与青霉素或三氯哇核苷联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30制有效率为96.66%,青霉素或三氯唑核苷对照组24例治疗组(Ⅰ)有效率为62.5%。两治疗组和两对照组间疗效均有非常显的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0.
发热刍议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许多疾病,通过不同的机制,均可引起发热。而发热可作为许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其所反映的疾病信息量很大。祖国医学早在《内经》里就有专篇讨论发热性疾病的成因、诊断和治疗。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发热的认识更全面。那么,中西医学对发热的认识有那些异同呢 1.概念的认识“发热者,热之发现于肌表也”(《杂病广要》)。中西医均认识到,发热是患者自觉体温升高引起机体的不适感,即发热是自觉症状。诊断时都要从体表肌肤测知。西医对发热症状有定量指标,体表温度在摄氏37℃以上为发热。而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联合刮痧疗法对外感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60例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并给予刮痧外治法。[结果]刮痧结束后30min体温降至正常范围者29例,较治疗前降低>1℃,但仍高于正常者27例,无明显变化者4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外感发热患者经正确的辨证施护,并实施刮痧疗法,有利于改善机体功能,能有效降温,并促进发热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门诊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发热病人多在门诊进行药物静点后回家自行休养,但在家庭护理中常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因此,护理人员在对门诊发热病人进行宣教时注意以下事宜。发热病人的环境要求1.应保持空气的流通。一些病人家属认为发热时应紧闭门窗,保持一个暖和的环境,其实这一作法是错误的,正确的作法为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min,并注意患者的保暖。应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湿度在50%~70%。2.保持皮肤干爽。高热病人在退热时,往往大量出汗,病员家属常会用被盖紧,不让透气。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净…  相似文献   

13.
发热的食疗     
发热是临床常见病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其食疗可参照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热合剂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合并痰热内蕴发热病人(排除其他证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辨证分型中西药治疗的同时结合清热合剂保留灌肠,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后4h降温情况。结果:4h后降温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清热合刺保留灌肠促进中风合并发热病人体温下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发热治验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把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类型。外感发热又分风寒、风热、风湿,内伤发热又有肝郁、瘀血、气虚、血虚、阴虚之分。笔者临床治愈难治性发热3例,特录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经行发热案     
一少女月经来潮发热,初诊认为与外感有关,用清热凉血祛风解表法治之,未见效。后改为补益气血、甘温除热,以补中益气汤治之,仍无改善。再次辨证后认为是冲任不调、阴虚内热所致,以养阴清热、调经祛风治之,终得痊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郭子光教授验方治疗外感发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郭子光教授经验方煎剂口服,观察两组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郭子光教授验方治疗外感发热症能缩短疗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何宇林(1936—1997),原江苏省金坛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常州市名老中医。何老行医近40年,临床经验颇丰,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发热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的手术及外伤者,其特点是:①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周围血象正常;②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但无寒战;③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④皮肤干燥无汗;⑤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现将我们对100例开颅术后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治疗1例症属气虚后外感暑湿,久治不愈之患,为内伤发热。采用清热凉血,养阴通络为主要治则,先后用8剂而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