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Ilizarov技术配合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性骨破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12月对12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骨破坏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清除跖趾关节周围痛风石后,修整已被破坏的跖趾关节骨端,克氏针临时固定第1跖趾关节,安装第1跖骨Ilizarov支架,第一跖骨基底部骨膜下截骨。术后通过外固定器逐渐延长第1跖骨,以纠正短缩,定期复查X线片,待骨延长完成并达至骨性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评估患足跖骨延长、畸形矫正、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48个月,所有病例第一跖骨骨延长和骨矿化均满意,平均延长(11.72±2.60) mm,骨延长指数为25 d/cm,第一跖列骨破坏缺损、短缩得到恢复,关节畸形矫正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45.58±1.61)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3.33±8.71)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5例,良4例,可3例。[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配合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性骨破坏,新生骨生长良好,使破坏并短缩的第一跖列长度得到恢复,可有效地矫正畸形,改善症状,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成林  杨俊忠  张俊  曹华 《中国骨伤》2017,30(8):763-766
目的:探讨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7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42~58岁,平均50岁。术后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评估骨质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伤口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6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42.5±4.6提高至术后的85.0±10.5。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合并第1跖趾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合并第1跖趾关节炎患者26例。手术前后于足负重位X线片上测量足拇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足拇趾疼痛情况,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足拇趾功能。术后随访观察切口和截骨端愈合、足拇趾功能恢复、畸形矫正、并发症发生及足拇外翻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53±2.45)个月(12~18个月)。所有病例中有1足切口乙级愈合,其余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末次随访时截骨端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失效、转移性跖痛及足拇外翻复发。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54.38±5.72)分增高至(82.74±1.68)分,平均HVA、IMA及足拇趾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合并第1跖趾关节炎畸形矫正效果好,可缓解足拇趾疼痛,足拇趾功能恢复良好,且足拇外翻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Weil截骨术常用于治疗第2-5跖趾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引起的跖痛症,但也经常出现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的疗效。方法:2009年至2011年采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32足,行45趾截骨。男10足,女22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跖骨长度,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跽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Weil截骨术后跖趾关节畸形恢复正常关系43例,AOFAS评分术前(48.6±7.5)分,术后(85.9±6.5)分;跖骨截骨后短缩2~7mm,平均4.3mm。2例浮趾畸形,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复位后仍有半脱位。1例可折断钉过长疼痛。结论:改良Weil截骨能有效纠正第2-5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蹿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病变均为第2跖趾关节。X线参照Smillie分期,所有患足均为晚期,其中4期11足,5期7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50.06±9.59)分,术后平均为(77.50±4.99)分,术后与术前AOF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足部疾患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有8例足部疾患的患者接受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间Freiberg病患者5例(5足),合并躅外翻1例;第1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例(2足);第1跖趾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例(1足)。均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随访时间3~25个月,平均13.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通过AOFAS评分评定,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足部疾患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僵硬是第1跖趾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疼痛、背伸活动受限。僵硬的治疗常采用关节唇切除术与趾骨截骨术,但是对于第一跖骨是否存在抬高,跖骨截骨下沉和短缩是否可有效治疗僵硬,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目的:分析僵硬患者是否存在第1跖骨抬高和过长,评价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13例15足。记录术前侧位第1、2跖骨间夹角(IMA)、术后骨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患者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第1跖趾关节间隙、第1跖骨突出度(MPD)。结果:术前X线片示4足存在跖骨抬高(侧位IMA为4.8°~8.7°),8足存在第1跖骨过长(MPD为2.2~6.9 mm)。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平均(16.7±4.7)个月。术后4周均达到骨愈合。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9.7°±10.4°(4°~40°)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57.9°±12.2°(36°~72°)。至末次随访时,AOFAS趾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的第1跖趾关节间隙、MP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间,患者均无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无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僵硬患者存在第1跖骨过长与上抬,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可有效治疗僵硬,明显改善跖趾关节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外侧足趾旋转Weil截骨治疗重度跖内收型拇外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3月至2021年8月接受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旋转Weil截骨治疗的重度跖内收型拇外翻患者37例(69足),男8例(11足),女29例(58足);年龄67~83(70.03±2.87)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双侧3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urgery,AOFAS)前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价。并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的变化情况。结果:37例(69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 (22.8±0.6)个月。术后7~10(8.00±1.21)周第1跖趾关节处达到骨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术前HVA (44.30±2.84)°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女性患者。年龄56~71岁,平均62岁。病程5~30年,平均16年。患者均表现为双足外翻,第2~5趾合并锤状趾或槌状趾畸形,其中5足合并第2跖趾关节半脱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36.9±6.4)分。术前负重位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度(46±5)°,第1、2跖骨间夹角(12±2)°。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4个月X线片复查示第1跖趾关节达骨性融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9年。患者跛行步态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行走时足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度为(17±4)°,第1、2跖骨间夹角为(11±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根据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85.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1,P=0.001)。1例于术后4年前足转移性跖骨痛复发,继续随访中未作特殊处理。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可获得较好外翻矫形,重塑前足负重面,有效缓解行走时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5跖骨远端Weil截骨+滑膜切除治疗中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前足畸形的手术方式并对中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2015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5例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第2~5跖骨远端Weil截骨、跖趾关节滑膜切除对其进行治疗。通过测量■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并采用VAS评分和AOF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65±7.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0±2.0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00±1.00)分(P0.05);术前AOFAS评分(36.10±7.4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71.30±3.90)分(P0.05);HVA由术前(55.17±10.91)°纠正至术后(15.16±2.93)°(P0.05);IMA由术前(15.28±4.22)°纠正至术后(10.10±5.76)°(P0.05),出现并发症3例。[结论]在类风湿足的中、晚期,通过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和2~5跖骨的Weil截骨进行关节保留手术可以作为跖骨头切除的替代手术,是前足重建术的有益补充,结合滑膜切除,能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前足的畸形和症状。  相似文献   

11.
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冰  田竞  刘欣伟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伤》2014,27(10):870-873
目的:探讨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年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副舟骨融合手术治疗35例(38足)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44岁,平均(32.4±7.3)岁;病程3~10个月.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测量影像学数据,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对足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除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53.5±14.7)个月.32例(35足)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术后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3.7±2.3)周.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x2=12.14,P<0.01).手术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9.4±3.5)°vs (8.3±2.7)°,t=0.736,P>0.05],跟骨倾斜角[(17.7±2.2)°vs(18.9±3.4)°,t=0.794,P>0.05],距舟覆盖角[(14.3±3.4)°vs (12.5±4.6)°,t=0.947,P>0.05]及第1跖楔关节高度[(14.8±3.1)mmvs (15.9±2.8) mm,t=0.81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45.6±5.3 vs 82.5±7.4,t=3.214,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当副舟骨骨块较大,不伴有僵硬性扁平足时,副舟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术后患者满意度高,手术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2.
背景:Muller-Weiss病是一种临床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足部疾病。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症状,纠正患足畸形。目的:评估距舟楔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的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采用距舟楔关节融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Muller-Weiss病患者28例,男2例,女26例;年龄44~65岁,平均55.3岁。根据Maceira分期:Ⅲ期8例,Ⅳ期9例,Ⅴ期11例。早期使用空心拉力螺钉加骑缝钉行距舟楔关节融合10例;后期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加“X”形锁定接骨板融合18例。比较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的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OFAS)中足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结果:术后26位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患者症状及行走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足都获得牢固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3.4周。术前AOFAS中足评分为(42.6±13.4)分,末次随访时为(88.0±12.0)分(P<0.05)。术前VAS为(6.2±2.4)分,末次随访时为(0.6±0.4)分(P<0.05)。结论:对于中末期Muller-Weiss病的治疗,距舟楔关节融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 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对邻近关节的影响。
方法 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对应用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治疗距舟关节疼痛的24例资料完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1例;年龄37~72岁,平均45岁;创伤后距舟关节炎15例,风湿性关节炎6例,退变性关节炎3例。应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Graves评分对患足功能、疼痛及对周围关节的影响进行评价。
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20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部刀口皮肤边缘坏死,经换药延迟拆线3周愈合。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5分,术后优良率为87.5%;VAS疼痛评分从术前8.1分下降至术后2.4分。患者主观在疼痛感受、外观变化、行走距离、穿鞋体验方面均有改善。23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仅有1例患者不满意。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23例完全融合(成功率95.8%),1例未融合患者使用大一号环锯经取髂骨骨柱回植融合。Graves评分显示1度改变8例,2度改变1例。
结论 环锯切骨融合距舟关节创伤小、融合效果满意,对治疗单纯性距舟关节疼痛性病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少年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科收治的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8例,右侧7例,年龄14~18岁,平均(15.73±1.0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腓下骨切除、Brostr(o)m...  相似文献   

16.
Purpose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MTPJ1) fusion represents the gold standard treatment for end-stage hallux rigidus (H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RF in promoting union after MTPJ1 arthrodesis. Our hypothesis was that the use of A-PRF may reduce the non-union rate and the time to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R.Methods14 patients that had undergone MTPJ1 arthrodesis with A-PRF adjunction with 21 standard MTPJ1 fus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fusion rate and time to fusion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were assessed at 6, 12 weeks and at the longest follow-up; the clinical status at final follow-up through forefoot AOFAS, EQ5d, SEFAS and VAS-pain scores; the complication rate.ResultsAt 6-weeks, bony union was achieved in 100% of patients in the A-PRF group compared to 70%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22). At final follow-up (41 months), union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92% (one non-union). AOFAS, VAS and EQ-5d score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for the two groups (p = 0.86, p = 0.12 and p = 0.61, respectively); only SEFAS score revealed a difference favoring the A-PRF group (p = 0.04). No revision surgery or complication was recorded in any group.ConclusionsA tendency for increased union rate was mainly found at 6 week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MTPJ1 fusion associated to A-PRF compared to isolated fusion. The use of A-PRF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complication rate at final follow-up.Level of evidenceLevel 3, therapeutic study,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11年9月共18例多节段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2.2岁。12例为L3~5滑脱,6例为L4~S1滑脱。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共完成随访17例,30个节段完全复位。VAS评分由术前(8.0±1.0)分降至末次随访(1.0±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9±2.4)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24.8±2.7)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13例,B级4例。结论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该术式能使滑脱节段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并具有较确切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跟距骨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距骨桥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跟距骨桥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6~70岁,平均53.5岁。先天性骨桥2例,继发性骨桥8例。跟距中间关节面骨桥3例,后关节面骨桥7例。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9.0±0.4)分;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后足评分标准为(42.4±1.4)分。合并距下关节退变2例。8例单纯跟距骨桥患者行骨桥切除并脂肪组织植入,2例合并距下关节退变患者行骨桥切除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0±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5,P=0.000)。AOFAS后足评分为(86.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00)。单纯骨桥切除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无骨桥复发及关节退变发生,关节融合者X线片示达骨性融合。结论跟距骨桥根据不同发生部位和合并症,分别采用单纯骨桥切除或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高能量pilon骨折的治疗仍是创伤领域的一大挑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经典的手术方法,但若不顾及软组织条件过早手术,伤口感染、皮瓣坏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再手术率高。采用分期治疗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率,同时又不影响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目的:评价分期手术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16例高能量pilon骨折,男10例,女6例,年龄28~60岁,平均43.8岁。根据AO-OTA分型,所有病例均为C型,其中C2型9例,C3型7例,合并腓骨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在急诊一期行胫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积极抗感染、消肿治疗,并行CT检查明确关节受累情况。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二期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复查摄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同时以美国骨科足踝外科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模拟直观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踝关节伸屈活动度评估最终治疗效果。结果: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5~14d,平均(8.6±2.4)d。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7d和10d出现皮瓣边缘坏死,1例经伤口换药后愈合,另1例经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后愈合。本组共获13例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示骨折端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周。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71.8±10.6分(45~88分),VAS评分2.4±2.2分(0~8分),平均踝关节伸12.4°±7.0(°0°~25°),屈25.7°±10.5(°5°~45°)。随访期间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12个月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疼痛症状明显,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分期策略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率,是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如此,高能量pilon骨折术后仍有一定的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踝关节融合仍是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金标准。踝关节融合术后不愈合发生率较高。距骨外后侧坏死者往往难以清理。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踝关节创伤后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的30例创伤后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5岁,平均67.3岁。根据Morrey-Wiedeman分期,均为3期关节炎。记录患者术后主观满意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足踝部功能。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0个月。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77.9±6.5)分,与术前(51.2±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距关节均融合,其中1例患者损伤腓肠神经,神经相应支配区出现感觉障碍,经营养神经治疗半年后症状缓解;1例由于早期活动融合处延迟愈合,经石膏固定、口服药物后愈合;1例由于融合时距骨向踝关节前侧稍移位,行走时鞋容易脱落。2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3例一般,满意率为90%。结论: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截骨、胫距关节融合T型接骨板固定治疗创伤后关节炎创伤小,术中获取植骨来源充分,操作方便,伤口风险小,患者术后满意度高,能纠正畸形、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