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一种治疗局部疾疾的热疗技术。初步临床结果表明,TTT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血管瘤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covascularization,CNV)等疾病,具有效率高而组织损伤小的优点。但目前临床判断TTT治疗的激光终反应均以视网膜的颜色改变为依据,有时为获得合  相似文献   

2.
经瞳孔温热疗法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是采用810 nm波长二极管激光通过散大的瞳孔对眼底病灶进行加热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不过才几年时间,却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具有非侵入性和较少并发症的优点,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并验证和发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47-249)  相似文献   

3.
吴秋菊  陈松  林锦镛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2):184-186,i002
目的 探讨影响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8只、青紫兰兔12只分为3组,麻醉、散瞳并安放全视网膜镜,行TTT。结果 光斑直径为1.2mm,暴露时间为1分钟时,正常白兔进行阈值TTT所需的激光功率为1200mW,正常灰兔进行阈值TTT所需的激光功率为110mW;随激光功率的增加视网膜出现颜色改变的同时,光镜下亦出现相应的改变;照射时给眼球一定的压力,使脉络膜循环发生障碍,会加重激光对视网膜的损坏。结论 TTT是一种阈值治疗,阈值上治疗可引起兔眼视网膜组织的不可逆损伤。眼底色素含量与脉络膜循环状态是影响阈值功率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时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方法 27只大鼠左、右眼分别被分为实验对照组和NGF组。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动模型后,取右眼在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μl NGF,共5μl,作为NGF组;左眼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5μl,作为实验对照组。注射方法为每4天注射1次,直至观察期结束。两组在建立模型后1.5、3、6、12h、1 、2、4、8、16、32d分别取眼球。另设立正常对照组2只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在实验观察结束时取眼球。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细胞计数和统计学检验。 结果 RD早期就有细胞凋亡的发生。视网膜各层细胞均可见凋亡细胞,内、外核层分布最多。凋亡细胞数随脱离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NGF组的凋亡细胞数比实验对照组少(P<0.01)。 结论 实验性RD中,玻璃体腔内给予外源性NGF能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33-335)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眼视网膜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阈值能量照射后组织病理反应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健康青紫兰兔20只,采用阈值能量对实验眼采用1.2mm光斑的810nm激光照射60s.采用眼底镜和眼底照相对光斑进行形态学研究,采用光镜和电镜的方法研究光斑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TUNEL法、荧光素标记Annexin Ⅴ-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测定法观察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结果:TTT后1d可见视网膜轻度灰白色水肿,后视网膜逐渐出现色素沉着.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神经节细胞无显著性破坏.TUNEL染色可见视网膜全层均有细胞凋亡的发生,以内颗粒层为主,流式细胞双染测定显示以凋亡为主.结论:阈能级TTT照射未引起神经节细胞严重损伤,较安全,其作用机制以细胞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6.
姜蕾  谢伯林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23-1225
经瞳孔温热疗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眼科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就其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并发症以及主要适应证和面临的问题做一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7.
兔视网膜脉络膜经瞳孔温热疗法生物学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对灰兔视网膜脉络膜的生物学效应,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半导体激光器对8只灰兔视网膜进行照射,光斑直径1.2mm,曝光时间1min,激光功率分别为150,200,250,300mW,分别于激光后1h及1mo行光、电镜观察.结果:150mW激光照射时,仅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轻度变化;200mW时除RPE变化外,脉络膜细胞变性,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淤滞、变形;随能量加大(250mW),RPE受损加重,外层视网膜也同时受累,晚期视细胞层及外颗粒层消失;当激光能量达到300mW时,全层视网膜均受到损伤,并可引起脉络膜出血,甚至出现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结论:TTT对正常灰兔视网膜脉络膜的效应与激光能量成正比,RPE及邻近脉络膜是TTT的主要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视网膜所引起的即刻组织学反应,同时检测视网膜光斑处细胞凋亡现象。方法 取健康灰色家兔10只,随机将每只兔的左右两眼分为对照眼和实验眼。用波长810nm的激光光凝兔眼视网膜,形成Ⅰ、Ⅱ、Ⅲ级光斑,即刻摘除眼球。取光凝视网膜用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Ⅰ级光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感光细胞和外核层细胞水肿破坏,细胞结构混乱;Ⅱ级光斑上述细胞溶解破坏;Ⅲ级光斑视网膜全层破坏严重。细胞凋亡检测见各级光斑区域光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 不同光斑区的激光引起的视网膜破坏程度及侧重部位不同,而这种破坏表现为细胞凋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对视网膜大动脉瘤24例(24只眼)进行治疗。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的瘤体大小及荧光渗漏情况,采用810 nm激光照射,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为500~1000 mW、800~1200μm和60 s。结果经1年随访,视力增进2行以上者9只眼。视力提高1行者8例,视力不变者5例,视力下降1~2行者2例。3个月后FFA显示:24例瘤体完全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结论 TTT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对视网膜、脉络膜层细胞凋亡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恒河猴做动物模型,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摘除双眼。应用组织学及TUNNEL检测技术,研究TTT治疗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对视网膜、脉络膜的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正常猴眼视网膜及脉络膜均未见细胞凋亡发生。TTT治疗后,可见光斑中央细胞坏死、周边细胞凋亡发生。1h至4周,均可见凋亡阳性细胞,4个月时,仍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存在。同时,TTT治疗可引起视网膜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学损害。结论TTT可引起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害。局部温度的升高会诱导视网膜脉络膜细胞凋亡的产生,减少坏死和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损伤及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 采用升高大鼠眼压到109.725 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1 h的方法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常规眼球切片观察不同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视网膜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视网膜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UTP nick end labelling, TUNEL)法定位凋亡的视网膜细胞。 结果 缺血30 min 再灌注24、48 h的大鼠视网膜无明显的病理改变;缺血60 min再灌注24、48 h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细胞明显变薄;缺血60 min再灌注12、24 h的大鼠视网膜有梯状条带。而正常对照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48 h组及缺血60 min再灌注48 h组大鼠视网膜均无类似表现。TUNEL法显示视网膜内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节细胞和内核层光感受细胞。 结论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主要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细胞损伤,细胞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96-29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RPE内过度表达HGF导致视网膜脱离(RD)的病理机制。 方法 编码HGF(AdCMV.HGF)、绿色荧光蛋白(Ad CMV.GFP)的E1/E3缺失的腺病毒载体,以5×104 噬斑形成单位(pfu)/眼注射到成年有色兔的视网膜下。检查注射后3、7、14、28 d时的眼底及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GF在视网膜和玻璃体的表达水平。 结果 对照组注射Ad CMV.GFP眼显示GFP几乎仅表达于PRE单核细胞层,AdCMV.HGF注射眼在注射点处的PRE细胞出现强的HGF免疫阳性反应。玻璃体内HGF的表达水平在注射7 d后达到最高峰、28 d后降低到基础水平。在HGF的表达期内AdCMV.HGF注射眼出现慢性RD和脉络膜慢性炎症。在RD区域,视网膜下的空间内可见增生性的RPE细胞,部分实验兔眼还产生多层的细胞膜结构。 结论 RPE内过度表达的HGF能引发慢性浆液性RD,同时伴有视网膜下RPE增生。提示HGF可能作为治疗RD的作用靶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93-19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激光能量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laser induced chorioretinal venous anastomosis)治疗实验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 vein occlusion,BRVO)的成功率和组织学损伤情况,以确定最佳的激光治疗能量。
方法
40只有色家兔的80只眼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20只眼,采用光动力方法建立BRVO模型,24 h后以50 μm光斑、0.1 s的红色氪离子激光的不同能量(A组400 mW、B组600 mW、C组800 mW和D组1 000 mW)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间的吻合,在实验后第1、2、4、6、8周时进行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在实验结束时(施行静脉吻合术后第8周末)摘除眼球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
80只兔眼均成功建立了BRVO模型。A组无一例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成功,激光对周围视网膜、脉络膜的损伤最轻,Bruch膜基本完整;B、C组诱导成功率分别为15%和55%,激光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中等;D组诱导成功率为80%,激光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最重。4组之间比较,诱导成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C组诱导静脉吻合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BC=0.008);A组和B组、C组和D组之间比较,成功率的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AB=0.072、PCD=0.091)。
结论
红色氪离子激光诱导实验性BRVO兔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的最佳激光能量设置为:能量800 mW,光斑直径为50 μm,时间0.1 s。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13-16)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在兔眼建立出血性视网膜脱离(hemorrhagic retinal detachment,HRD)模型的方法,为HRD损害及其救治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4只健康青紫蓝兔 28只眼,随机分为HR D组(12只眼)和对照组(16只眼)。HRD组兔眼用特制的玻璃微管直视下经玻璃体腔在视网膜下注入自体抗凝血0.2 ml,造成HRD。对照组兔眼用同样方法在视网膜下注入0.2 ml 含肝素钠(2.5 U/ml)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对照组,6只眼)或生理盐水(盐水对照组,3只眼),形成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并建立假注射对照(单纯视网膜穿刺而不注射,3只眼)和正常对照(2只家兔的4只正常眼)。手术后1 h~28 d行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和(或)B型超声检查以观察和分析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表现。结果手术后HRD组兔眼均发生HRD,视网膜明显隆起,范围为10~12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 DD),持续约14 d,28 d 时仍可见视网膜下部分血液残留。肝素盐水及盐水对照组兔眼均发生RD,该RD仅在手术后12 h内明显。假注射对照组兔眼视网膜穿刺孔多在手术后2 d内消失,正常对照组兔眼视网膜无变化。结论经玻璃体腔在兔眼视网膜下注入自体抗凝血建立HRD动物模型的方法简便、实用、有效。(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75-17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节细胞(RGC)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状态下的反应,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在RGC丢失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73只SD大鼠用1%荧光金(FG)经上丘、外侧膝状体逆行标记,healon GV(1.4%透明质酸钠)鼻侧视网膜下注射。10 ng IL-1Ra和500 ngIL-1β抗体随healon GV一同注入视网膜下。对逆行标记后10 d,视网膜脱离后2h、1 、3、5、 7、10、20、50、90 d,视网膜脱离10 d复位30 d,视网膜脱离90 d复位20 d,IL-1Ra 和IL-1β抗体视网膜下注入后1 d和10 d取材的视网膜进行铺片,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片,进行RGC计数。对照组则在球内注入相应计量healon GV。 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2h开始有RGC的丢失,1 d时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未脱离区,亦有RGC的丢失。视网膜脱离10 d后复位(早期复位)可停止RGC的丢失,视网膜脱离90 d后复位(晚期复位)可使RGC进一步丢失,最后停留在某一水平。IL-1β抗体、IL-1Ra可以减少这种丢失。 结论 视网膜脱离状态下,脱离区与未脱离区都有RGC的丢失。早期复位可使RGC的丢失停止,晚期复位可进一步损伤RGC。拮抗IL-1β能减少RGC的丢失,IL-1Ra对RGC有保护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33-23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体外光动力疗法(PDT)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人RPE细胞与血药浓度(1.0 μg/ml)相当的光敏剂verteporfin共同孵育,根据孵育时间的不同,每种细胞分成6组:0、5、15、30、60、120 min组。孵育至上述时间后,分别用光敏剂最大吸收波长光照(689 nm、功率密度为600 mW/cm2的二极管激光),能量密度为2.4 J/cm2,光照时间为83 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 h后各组细胞凋亡比例,实验重复进行3次。 结果 PDT后3 h,血管内皮细胞在6组的凋亡比例分别为:0.01±0.01、0.25±0.02、0.32±0.02、0.41±0.04、0.49±0.03和0.61±0.02;RPE细胞各组的凋亡比例分别为:0.02±0.01、0.22±0.01、0.31±0.02、0.38±0.03、0.47±0.05和0.58±0.03;两种细胞的凋亡比例均随细胞与光敏剂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种细胞在相同时间组的凋亡比例经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T可致RPE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快速凋亡,在相同的体外环境下,PDT对两种细胞所诱导的凋亡反应无明显选择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53-25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噪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型超声检查确诊为CCH的患者32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指数/眼前~0.2,瘤体大小2~10个视盘直径(DD),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其中21例22只眼CCH位于除乳斑柬及黄斑拱环内区域外的后极部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使用Iris 810 nm半导体红外激光,能量700~1200 mw,时间60 S,光斑1~3个不等;11例11只眼CCH位于乳斑束及黄斑拱环以内区域的PDT治疗.经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 min后采用689 nm波长半导体激光对病灶进行照射83~123 s.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5.6个月.治疗后复查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像、FFA、ICGA、OCT和B型超声波检查,观察其疗效.结果 TTT治疗22只眼中,15只眼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平复,瘤体呈灰白色机化瘢痕,造影显示病灶无荧光渗漏,晚期机化瘢痕处呈荧光染色.OCT检查显示2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消失,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其瘤体部脉络膜光带反射增强,瘢痕形成;B型超声检查显示22只眼无视网膜脱离,瘤体萎缩.PDT治疗11只跟中9只眼视力提高,2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瘤体萎缩,色素沉着,造影显示荧光渗漏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B型超声检查11只眼瘤体萎缩.结论 TTT与PDT治疗CCH有效但适用部位有所不同.两种方法均可使瘤体萎缩,稳定或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