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36例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手术组(15例)、准根治性手术组(17例)及姑息性手术组(4例),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根治性手术组与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40、P=0.221、P=0.602)。根治性手术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1例出现肝门部残余病灶增大,其余患者肝内、肝外病灶稳定。姑息性手术组患者2例出现后腹膜病灶增大,1例出现穿刺引流脓肿周围病灶增大。结论针对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可以使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最大化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63例行根治性切除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手术平均时间(3.1±1.2)h,术中出血量(763±498)m L。术后携带腹腔引流管中位时间6 d,11例携带T管,术后1个月拔除。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1±0.8)d、经口进食时间(2.7±1.1)d、住院时间(7.9±3.4)d。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胆瘘,1例术区感染,2例术后腹水。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6个月无死亡及包虫复发情况。结论:根治性切除是当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手术可行性,术中充分掌握肝脏血流控制、肝脏外科解剖、门静脉重建、胆管重建等技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04例肝泡型包虫病人的临床资料,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A级组(73例)和B级组(31例)两组;按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将上述病例分为根治性手术组(52例),准根治性手术组(52例)两组。分别观察以上各组间病人术后并发症及临床客观指标。结果入院时,B级组病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难治性腹水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A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病人术后难治性腹水率、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黄疸、腹腔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准根治性手术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包虫病病人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行准根治性肝切除术低,Child-Pugh分级B级病人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Child-Pugh分级A级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和比较经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脏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1月收住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脏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41例行经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腹腔镜组5例患者行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率为12.2%(5/41).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P>0.05).腹腔镜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8 d,而开腹组为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16.0%(1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结论 腹腔镜肝包虫根治性手术治疗较传统开腹肝脏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76例胃底贲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全胃切除81例(LATG组),开腹全胃切除95例(O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LATG组和OTG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84)ml和(339±245)ml,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3例和19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9±1.1)d和(5.0±1.6)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5)d和(15±5)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x2=6.82,t=4.57,2.83,P<0.05).LATG组和OTG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8±12)枚和(29±11)枚,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P>0.05);按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分层分析,LATG组和OTG组患者T1、T2、T3期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8)、(25±7)、(29±11)枚和(29±12)、(31±9)、(28±11)枚,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1.90,0.65,P>0.05).LATG组和OTG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9/81)、0和19%(18/95)、1%(1/9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1.18,P>0.05).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且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0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传统组(传统内囊摘除,67例)和改良组(改良内囊摘除,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胸腔积液、包虫原位复发、腹腔播散种植、死亡等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超声、CT、MRI检查确诊率分别为93%(101/109)、99%(70/71)、7/7;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为100%(61/61).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中,1例因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生存.传统组和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0.3)h、(104.0±11.5)ml和(3.3±0.4)h、(110.0±23.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4,-L 758,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分别为(15.3±4.3)d、(28.0 ±4.6)d和(9.3±1.2)d、(7.6±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8,28.088,P<0.05).传统组患者术后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汁漏、包虫原位复发、腹腔播散种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改良组(x2=4.335,3.888,5.691,4.581,10.153,P<0.05).确诊包虫原位复发或严重并发症再次手术患者21例.结论 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对于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改良内囊摘除术+高渗盐水反复冲洗腹腔+术后正规服用抗包虫药物是目前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根治性切除33例(44.6%),其中26例联合部分肝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行姑息性切除19例(25.7%);行内引流或外引流术22例(29.7%).结果 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的根治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姑息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引流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根治性切除术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49%;姑息性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19%;引流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3%、15%、0.结论 根治性切除组的生存率较姑息性手术及引流手术组明显提高,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根治率和生存率;联合肝叶切除有利于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射频凝血器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射频止血肝切除组(41例)和常规钳夹肝切除组(4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射频凝血器的应用价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射频止血肝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77±28) min,比常规钳夹肝切除组的(129±34) min明显缩短(t=7.432,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肝门阻断4例,较常规钳夹肝切除组的23例明显减少(x2=19.934,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和常规钳夹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1±214) ml和(751 ±421) ml,术中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15% (6/41)和49%(20/4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20,x2=11.038,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和常规钳夹肝切除组在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3,1.822,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4)d,比常规钳夹组的(12±7)d明显减少(t=2.368,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新型手术辅助器械射频凝血器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在临床上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体会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近6年来开展的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临床资料86例,并与随机抽样的90例传统内囊摘除手术病例加以比较,观察其术后住院天数、腹腔引流天数、残腔置管天数、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汁漏,原位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其手术彻底、安全,平均住院天数及腹腔引流天数明显少于传统内囊摘除术组(分别t=7.9915,59.86,均P<0.001),且术后无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原位复发率等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结论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其术后无残腔并发症、原位复发率发生,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是目前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新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犯血管的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术同时联合肝叶及入肝血管切除和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同时侵犯肝门部肝动脉和门静脉的HCCA患者,根据对患者手术创伤耐受程度的评估、营养状况及家属的意愿,其中33例行HCCA根治术+肝叶切除+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切除重建术即R0切除(简称联合切除组),29例仅行姑息性胆管肿瘤切除和(或)内引流减黄手术即R1~2切除(简称姑息手术组)。结果联合切除组和姑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3个月和9.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85%比26.32%、66.67%比15.79%和42.42%比0,联合切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2、3年生存率长于或高于姑息手术组(t=4.470、P=0.000。χ2值分别为28.338、20.348和15.891,均P=0.000)。联合切除组3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27.27%),姑息手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7.24%),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346)。联合切除组术后第12天有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03%,姑息手术组围手术期无死亡者,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3,P=0.345)。结论联合肝叶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可明显提高HCCA根治性(R0)切除率,并能提高HCCA患者的1、2、3年生存率。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和联合肝叶切除的并发症是可控的,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剩余肝体积(RLV)不足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泡型包虫(HAE)常侵及肝内外重要血管,致使功能肝段的保留极为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尽管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ERAT)极大拓宽了晚期HAE手术指征,但RLV不足仍是限制HAE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包括分期肝切除、肝静脉支架置入序贯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肾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57例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其手术后是否应用特利加压素,将其分为试验组(A组)27例和对照组(B组)30例,试验组术后当天开始应用特利加压素,对照组术后不使用特利加压素,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腹腔引流液、尿量及肾功能指标(Cr、BUN)的变化.结果 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5、7天血ALT、AST及腹腔引流液均有显著降低(P<0.05),尿量均有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7天肌酐均显著降低(P<0.05),但对照组上述观察指标改善不如试验组明显.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的血ALT于术后第5天、第7大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4.9±76.3)U/L、(100.5±61.5) U/L和(267.2 ±91.2) U/L、(199.3 ±70.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5、7天AST(211.1 ±99.8) U/L、(80.4±54.6) U/L、(50.6±46.5) U/L、尿素氮(6.6±1.9) mmol/L、(6.5±1.7) mmol/L、(6.3 ±2.1)mmol/L、肌酐(74.3±10.9) μmol/L、(71.5±8.9)μmol/L、(58.7±4.1) μmol/L、腹腔引流液(247.6±60.3) ml、(58.8±54.3) ml、(40.2±31.8) ml低于对照组AST(298.7±131.2) U/L、(201.1 ±93.4) U/L、(114.7±70.3) U/L、尿素氮(7.3±1.9) mmol/L、(7.2±1.8) mmol/L、(7.1±1.7) mmol/L、肌酐(79.5 ±15.1)μmol/L、(76.9±16.2) μmol/L、(69.4 ±11.4) μmol/L、腹腔引流液(275.2±88.1) ml、(191.7±71.6) ml、(93.2±50.2) ml,尿量(2232.3±409.8) ml、(2270.5±395.8)ml、(2179.0 ±301.4)ml多于对照组尿量(1921 ±510.4) ml、(2019.1±411.2) ml、(1978.7±323.7) ml,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2例(7.4%)患者并发肝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对照组有11例(36.7%).结论 应用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减少术后腹腔积液及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0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不同肝切除方式分为精准组(54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常规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35±608)ml和(929±104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2,P>0.05);术中输血量分别为(222±381)ml和(542±785)ml,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0,P<0.05);术后AST分别为(158±121)U/L和(292±34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8,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1/54)和18%(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54)和24%(12/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4%(8/33)和42%(20/48);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5%(28/33)和77%(37/48),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打击较小,术后恢复更快,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原因并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6月各类右肝切除手术5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3例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术后出现胸腔积液20例,发生率为3.8%;同期行右肝切除的467例患者,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游离肝脏且肝切除后常规对拢缝扎膈肌创面,术后出现胸腔积液49例,发生率10.5%,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膈下积液、术后肝功能不全伴中等量以上腹水、肝门阻断时间长、肝硬化等是肝癌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且不常规对拢缝扎膈下创面能较好地预防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伴有临床症状的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行I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2岁。57例患者中,36例术中采用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观察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术中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肝段切除数(<3段、≥3段)分别为(218±53)min,(266±24)mL,(21±9)min,5、31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7±45)min,(270±23)mL,(19±8)min,2、1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0,0.774,0.590,χ2=0.004,P>0.05)。(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阳性淋巴结百分比分别为(11±3)枚、16.58%(66/398),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枚、6.80%(7/103),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4,2.148,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Ⅴ级并发症,胆汁漏,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胃瘫分别为35、1例,6例,1例,8例,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例,3例,1例,1例,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胆汁漏,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6,0.000,1.870,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胃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6个月(8~42个月)、66.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个月(5~39个月)、38.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53,χ2=5.317,P<0.05)。结论ICC根治术采取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有利于增加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手术系统对182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肝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机器人组(80例)行半肝切除9例,肝叶切除25例,肝段和局部切除46例,其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26±5)min,失血量为(128±15)ml,10例术中进行输血;术后无腹腔内出血并发症,2例出现胆汁漏,1例出现肝周积液,5例出现腹水,2例出现肺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d.腹腔镜组(102例)行半肝切除25例,肝叶切除23例,肝段和局部切除54例,其中3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33±5)min,平均失血量为(149±10)ml,15例术中进行输血;术后2例出现腹腔内出血,3例出现胆汁漏,2例出现肝周积液,9例出现腹水,6例出现肺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d.两组术中和术后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过程中,处理肝断面肝静脉破口或门静脉破口用Prolene线进行缝合修补时,机器人组比腹腔镜组所需时间明显缩短[(1.2±0.04)min Vs(3.2±0.03)min,P<0.0001;(1.8±0.03)min Vs(3.6±0.05)min,P<0.0001)].同样,在处理肝静脉断端或胆管残端进行缝合时,机器人组比腹腔镜组所需时间亦明显缩短[(1.5±0.03)min Vs(3.0±0.03)min,P<0.0001;(2.2±0.03)min Vs(3.6±0.02)min,P<0.0001)].在解剖游离左/右肝蒂等第一肝门结构时,机器人组比腹腔镜组所需时间更短[(4.1±0.08)min Vs(4.3±0.05)min,P=0.02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在肝切除手术方面与腹腔镜肝切除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百特5%及25%人血白蛋白在肝脏/胰腺围手术期合理分配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上海瑞金医院移植科2007年1至10月收治的40例胰腺及60例肝脏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人血白蛋白使用情况分为白蛋白组(A组),即从手术之日起每日予5%500 ml或25%100 m1人血白蛋白一支,连续使用9 d;生理盐水组(B组),即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蛋白组又分为5%白蛋白使用组(A1组),即连续9 d使用5%白蛋白,和5%、25%合并用药组(A2组),即术后1~5 d使用5%白蛋白,术后6~9 d使用25%白蛋白.其余治疗各组皆相同.比较各组病人术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以及胆瘘、胰漏、胸腹水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白蛋白组术后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肝脏切除术后(术前Child-Pugh A级及B级)白蛋白组PT、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胰腺术后胆瘘、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术后胸腹水的产生,白蛋白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而5%、25%合并用药组与5%白蛋白使用组相比则显著降低.术后白蛋白组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在肝脏/胰腺手术术后使用白蛋白能显著改善病人的肝肾、凝血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前期使用等渗性白蛋白溶液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术后后期使用高渗性白蛋白,在纠正低白蛋白血症的同时能显著减少水肿及胸腹水的发生.提示在肝脏/胰腺手术围手术期合理分配等渗性和高渗性白蛋白在纠正低蛋白血症的同时能更有效地改善体液分布,使之平衡,达到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三维数字成像手术计划系统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三维手术计划系统(Myrian)用于临床精准肝切除.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95例肝癌患者,其中传统手术组67例采用传统肝切除,手术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都是基于传统的二维图像.3D组28例均采用三维数字成像手术计划系统指导下的精准肝切除.比较两组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技术辅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失访者10例,根据复位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双反牵引复位组与牵引床复位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7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87.5%,平均随访14个月。男性3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3.8±0.5)岁。双反牵引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76±11)min,(80±90)ml,(12±3)min,(20±2)次]少于牵引床组[(85±13)min,(100±104)ml,(25±3)min,(25±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43;t=-1.773,P=0.037;t=1.362, P=0.041;t=-2.757,P=0.035),双反牵引复位组术后1、3个月患侧髋、膝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牵引床复位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髋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反牵引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复位质量高,对周围组织血运保护好、时间短、康复快,近期疗效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