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及PET/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螺旋CT征象特点,并探讨PET/CT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补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间经组织细胞学证实的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螺旋CT及7例患者的PET/CT检查征象。结果: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7例,恶性16例。局限性结节样胸膜增厚9例,良性7例,恶性2例;14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应用PET/CT检查的7例患者中,排除手术可行性5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而PET/CT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对恶性病例的分期更准确,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了30例我院经CT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结果 30例病例中CT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转移.3例肋骨转移.4例胸膜钙化.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5):829-830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CT征象,提高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间皮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28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9例,恶性19例。28例病例CT表现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25例合并叶间裂增厚,17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4例胸壁侵犯,1例心包转移,5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钙化。结论 CT在胸膜间皮瘤的定性诊断及确诊病变范围、形态及胸壁和纵隔结构是否受侵犯及侵犯程度上有很大的价值,但本病的最终确诊仍需要病理学的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膜间皮瘤CT影像形成的病理基础以及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CT影像与病理对照的方法 ,对 18例胸膜间皮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胸膜间皮瘤 8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 10例。结果 :发生在右侧胸腔 10例 ,左侧胸腔 8例。 6例胸膜上有明显的孤立性结节 ,为良性胸膜间皮瘤。 3例胸膜上有多发结节并有局限性胸膜增厚 ,其中 1例为恶性 ,2例为良性。 9例胸膜上有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结节 ,均伴有恶性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 ,均为恶性。恶性胸膜间皮瘤较良性胸膜间皮瘤强化明显。结论 :CT在胸膜间皮瘤的定性诊断及确定病变的范围、形态以及胸壁和纵隔结构是否受侵犯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确诊的2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资料。结果 1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位于右侧胸膜,8例病变位于左侧胸膜,2例双侧胸膜发病。14例胸膜呈环绕状增厚(厚度1.4~5 cm);9例患者胸膜增厚呈肿块、多发结节样(厚度0.4~6 cm),2例胸膜单发肿块样增厚(厚度分别为3、4 cm)。14例患侧胸廓体积缩小,13例心包结节样受累,13例叶间胸膜受累,11例纵隔胸膜受累,4例胸膜增厚合并斑点状、条状钙斑,3例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发生胸壁肋骨受侵,1例肺内结节样转移,1例合并肝脏转移,17例有不等量的胸腔积液合并肺组织不张。MS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低密度或者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增厚的胸膜呈轻度-明显强化,较大病变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不强化。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MSCT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对该疾病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1月10年间收治的27例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中有26例的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18例,局限性胸膜增厚8例;肿块状胸膜增厚16例,结节状胸膜增厚6例,环状增厚4例:单侧胸腔积液19例及胸壁侵犯7例;胸膜增厚≥1cm者23例,胸膜增厚〈1cm者3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有特征性,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CT显像在乳腺癌治疗后随访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癌治疗后患者均行PET/CT与CT全身显像,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标准摄取值,SUV)判断PET/CT结果,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的CT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 40例患者中,PET/CT显像结果阴性8例,局部复发3例,4肺转移例,肺炎1例,胸膜及胸壁转移3例,多发骨转移6例,肝脏转移4例,脐周软组织转移1例,双侧腋窝、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窝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3例(共发现40个转移的淋巴结).CT检查结果:阴性13例,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5例,胸膜及胸壁转移2例,多发骨转移3例,肝脏转移2例,双侧腋窝、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窝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3例(共发现28个转移的淋巴结).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治疗后病灶的复发和(或)转移的监测优于CT.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PET/CT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师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评估治疗预后的重要手段。现就PET/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及34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或手术确诊。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与结核性脓胸患者CT表现胸膜增厚类型、胸廓体积缩小情况差异显著(P〈0.05);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肺内、胸壁受累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膜增厚情况、患侧胸廓体积缩小可作为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8F—FDGPET/CT在胸水良恶性判定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07年8月-2009年6月我中心以胸水原因待查且常规胸部CT检查仍不能明确胸水性质,行PET/CT检查的病人共59例,男43例,女16例。恶性胸水经病理学证实,包括组织活检、胸膜活检及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测。PET/CT图像分析分为胸膜有无转移及原发恶性病变和胸膜外远处转移病变两个方面。结果随访5-18个月,恶性胸水23例,良性22例,14例不能判定良恶性。PET/CT判断有无胸膜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1.8%;发现原发病变11例,胸膜外远处转移10例;指导穿刺6例。结论PET/CT引导下活检穿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PET/CT显像对53例肺癌治疗后的患者(28例手术治疗 化疗,11例单纯化疗,4例化疗 放射治疗,10例手术治疗)进行疗效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0.5~10年.所有患者均行PET/CT和CT检查,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的CT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 53例患者中,有15例PET/CT显像结果阴性,CT检查亦阴性.有12例PET/CT提示原发肿瘤病灶区复发,表现为阳性显像,SUVmax 3.5~8.3,CT提示2例.PET/CT提示19例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发现80个转移的淋巴结,CT提示12例,共发现25个转移的淋巴结.PET/CT提示肾上腺转移6例,CT提示2例.PET/CT提示骨转移13例,CT提示5例.PET/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灶未发现.其他:如胸膜、膈肌、腹腔软组织及颅脑转移7例,而CT提示4例.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病灶的复发或转移的监测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本地区石棉肺患者并发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胸部CT主要表现在石棉肺基础上出现胸腔积液、弥漫性胸膜增厚,胸膜结节;确诊依赖于获得病理学依据及免疫组化.结论 胸部CT有助于诊断MPM,但最终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Calretinin,WT-1,CK5/6和D2-40是较为理想的标记物,可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首选抗体.以手术配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8F-FDG(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诊断恶性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行PET/CT显像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随后与其病理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46例中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43例,其中1例右侧颈部及腹膜后多发高代谢结节患者经活检确诊为活动性结核,2例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伴代谢增高患者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3.5%,93.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恶性淋巴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与少数活动性淋巴结核以及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胸膜改变的CT特征,提高胸腔积液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胸膜改变的CT表现.结果:30例胸腔积液中良性10例,恶性20例.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改变的CT特征:(1)壁层胸膜结节样增厚;(2)壁层胸膜不规则增犀(厚度>10mm);(3)环状胸膜增厚;(4)纵隔胸膜增厚.良性胸腔积液大多显示胸膜均匀性增厚,线状粘连与钙化.结论:CT对胸膜增厚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价值,单侧胸膜不规则增厚、环状增厚>1cm,纵隔胸膜受累常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15.
赵丰  丁长青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160-160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合并结节病变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腔积液合并结节的常规CT表现,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CT观察,4例有医源性气胸后行CT检查。结果:40例中,胸膜转移瘤39例,弥漫型胸膜间皮瘤1例。本组恶性的CT特征:壁层胸膜结节样、不规则增厚(厚度〉10mm)、环状胸膜增厚及纵隔胸膜增厚,有明显强化。人工气胸后显示胸膜结节50个(常规CT显示15个)。结论:CT尤其是人工气胸CT对恶性胸腔积液合并胸膜结节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评估及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18F-FDG PET/CT显像且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卵巢肿瘤病例45例,其中治疗前行PET/CT检查者10例,术后35例,临床随访时间至少6月.确诊依据为组织病理、临床随诊资料. 结果(1)PET/CT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6%,特异性为75.0%,诊断准确性为91.1%;(2)10例治疗前的卵巢肿瘤患者PET/CT均发现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2例为假阳性;(3)35例术后患者中2例(2/35)不规范手术后病例PET/CT发现病灶,33例(33/35)规范手术治疗后病例中6例(6/33)复查PET/CT未见病灶,4例(4/33)CA125及临床尚未见复发转移征象患者PET/CT发现复发转移病灶,且结果经术后病理或临床资料已证实.经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23例复发转移且CA125升高患者,PET/CT结果显示 21例有复发转移病灶.结论 18F-FDG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评估,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中有重要作用,且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评估及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8F-FDG PET/CT显像且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卵巢肿瘤病例45例,其中治疗前行PET/CT检查者10例,术后35例,临床随访时间至少6月.确诊依据为组织病理、临床随诊资料.结果(1) PET/CT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6%,特异性为75.0%,诊断准确性为91.1%;(2)10例治疗前的卵巢肿瘤患者PET/CT均发现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2例为假阳性;(3)35例术后患者中2例(2/35)不规范手术后病例PET/CT发现病灶,33例(33/35)规范手术治疗后病例中6例(6/33)复查PET/CT未见病灶,4例(4/33) CA125及临床尚未见复发转移征象患者PET/CT发现复发转移病灶,且结果经术后病理或临床资料已证实.经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23例复发转移且CA125升高患者,PET/CT结果显示21例有复发转移病灶.结论18F-FDG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评估,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中有重要作用,且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评估和在术后早期发现小复发病灶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肝癌患者拟行或已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和^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肝移植术前进行^18FDG PET-CT扫描8例10次,肝移植术后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22次(11例患者)。结果 8例肝移植术前评估的患者中有2例PET显像全身各部位均未发现转移性病灶.均按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有2例PET显示转移灶位于拟手术野区域内,故也按期进行了移植手术(术中对局部的转移灶做了外科清扫);有4例患者因已有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与家属讲明原因后放弃肝移植手术,而改用介入或其他内科治疗。肝移植术后进行扫描者22次(11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术后行PE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1例患者术后发现霉菌性脑脓肿:在其余19次(8例患者)PET检查中发现移植的肝内出现复发病灶者4例.另外还发现肝左右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肺内、多部位多发淋巴结、骨、脾脏内、胸壁胸膜、胸椎椎间孔等处转移征象。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性扫描兼有对肿瘤显示高度敏感性的两个优势,在肝移植术前评估和术后早期发现复发病灶的临床应用中均起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51例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用Kaplan-Meier模型的Log-rank检验分析年龄、性别、侵犯范围、分期和治疗方式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仅1例患者有明确石棉接触史;28例患者曾被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51例均有不规则胸膜增厚.弥漫性增厚者共42例,局限性胸膜增厚有9例,47例可见纵隔胸膜受累.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5个月(范围0.22~91.20个月).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用单因素生存分析,侵犯范围、年龄和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局限型恶性胸膜间皮瘤预后较好.结论 胸膜活检及免疫组化是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方法,侵犯范围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PET/CT诊断的12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5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ET/CT诊断的12例患者,PET阳性12例,CT阳性6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12例全部阳性且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结论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