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乙肝病毒前C区G1896A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乙肝病毒前C区G1896A变异情况,为临床乙肝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北京市海淀医院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496例,其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0例,非活动期HBV感染者196例,取血液及肝组织样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丙氨酸谷丙转移酶(ALT)、HBV DNA定量检测;HBV前C区G1896A变异检测;肝组织学检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血清中均检测到HBV DNA,其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检出率100%(296/296),平均值为4.90±1.49log10拷贝数/毫升,非活动期HBV感染者组检出率42.0%(84/200)平均值为3.22±0.59 log10拷贝数/毫升,两组比较HBV DNA载量差异有显著性;在HBV DNA载量>1000拷贝/ml的病例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的乙肝病毒存在前C区G1896A变异,发生率为83.8%(248/296),非活动期HBV感染组乙肝病毒前C区G1896A也存在变异,发生率为33.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对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62例本院妇产科HBeAg阴性的HBV感染产妇血标本,同时收集这些孕妇产后48 h内初乳.应用PCR固相杂交法检测孕妇血清中HBV DNA前C区1896 G→A突变,荧光定量PeR(FQ-PCR)检测孕妇血清和初乳中HBV DNA含量.分析HBV前c区1896 D→A点突变及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初乳中HBV DNA含量的对应关系.结果 62例孕妇血标本共检测到38例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61.3%);突变组初乳HBV DNA阳性率为28.9%(11/38),未突变组初乳HBVDNA阳性率为29.2%(7/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3,P0.05).孕妇血中HBVDNA高含量组(≥1×105拷贝/ml)初乳HBV DNA阳性率为56.0%(14/25),低含量组(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贵州省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A1896、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 T1762/A1764变异分布。方法收集贵阳、遵义、凯里、都匀4地区不同民族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肝炎(CH)、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482份,用测序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1896、T1762/A1764变异,用S基因PCR-RFLP确定基因型。结果A1896、T1762/A1764变异检出率分别为23.03%和29.67%。汉族感染者A1896、T1762/A1764变异检出率为27.64%和36.04%,高于侗、苗、布依族感染者合并后的7.96%、8.85%(P<0.01)。A1896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分布为20.34%和27.13%(P>0.05),T1762/A1764变异为18.97%和46.28%(P<0.01)。A1896、T1762/A1764变异在HBeAg阴、阳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从ASC到HCC组,A1896、T1762/A1764变异分布逐渐增高,LC、HCC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H和ASC组(P值均<0.01)。A1896、T1762/A1764变异的分布:贵阳(分别为31.79%和41.06%)高于遵义(10.94%和14.06%)、都匀(8.64%和11.1I%)及凯里(2.86%和2.86%),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了HBeAg、HBV基因型及临床类型影响后,在地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1896、T1762/A1764变异在贵州省不同民族间分布有一定差异。C型感染者易发生T1762/A1764变异,两种变异均与疾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年龄组慢性HBV感染者HBeAg定量与HBVDNA载量的关系。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测定1039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eAg定量和HBVDNA载量。按≤20、21~40、41~60、≥61岁分成四个年龄组,对结果进行年龄组间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升高,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HBVDNA阳性率变化不明显。≤20年龄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龄组(P〈0.01),而其他三个年龄组间HBVDNA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HBeAg定量与HBVDNA载量(对数)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由此可见,不同年龄组HBeAg定量与HBVDNA载量(对数)相关性不同,两者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G1896A突变、基本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双突变与基因型、拉米夫定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基因型及逆转录酶区(P区)检测,并对前C区、BCP区的变异与基因型、逆转录酶区的变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送检标本中,68份标本可检出前C区G1896A变异或BCP区A1762T/G1764A变异;单纯G1896A突变31例,单纯A1762T/G1764A突变24例,前C区联合BCP区变异13例;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有45例发生变异,其中180M和204V变异株35例,204I变异株10例;前C区变异在野生型组、变异型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8.9%、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变异在野生型组、变异型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3.3%、5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63例;前C区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2.2%、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6.7%、5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896A突变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A1762T/G1764A双突变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检出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感染者。结论发生G1896A突变和A1762T/G1764A突变的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更易发生逆转录酶区的变异;G1896A突变易出现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A1762T/G1764A突变易出现在C基因型感染者中。  相似文献   

6.
欧阳为相  曹伟  洪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93-299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对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本院妇产科HBeAg阴性/HBV DNA阳性的孕妇血标本,同时收集这些孕妇的60例新生儿脐带血。应用PCR固相杂交法检测孕妇血清中HBV DNA前C区1896 G→A突变,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孕妇血清和新生儿脐带血中HBV DNA载量。分析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及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对母婴垂直传播率的影响。结果:60例孕妇血标本共检测到38例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63.3%);突变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44.7%(17/38),未突变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40.9%(9/22),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831,P>0.05)。孕妇血中HBV DNA高载量组(≥1×105 copies/ml)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72.0%(18/25),低载量组(<1×105 copies/ml)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22.9%(8/35),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4.3426,P<0.01)。结论:HBV前C区1896 G→A点突变未对母婴HBV垂直传播率造成影响,孕妇血清中HBV DNA载量升高增加了母婴HB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突变特异PCR检测HBV前C区nt1896位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检则HBV前C区突变的突变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CR)方法,探讨前C区突变与肝病临床分型、e系统状态及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根据HBV前C区nt1896G→A突变设计并合成引物,建立msPCR检测方法,通过测序和扩增产物电泳证实msPCR的特异性。结果229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nt1896突变株感染率分别为25.0%、5.3%、5.2%、27.8%和20.0%;野生株和突变株混合感染率分别是62.5%、32.9%、50.6%、38.9%和38.0%。22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野生株、突变株和混合感染者血清HBeAg阳性率分别为71.3%、34.8%和51.1%;HBVDNA含量分别为7.1×108±3.3×106、7.2×107±1.3×106和2.1×109±2.4×106copies/ml;ALT异常率分别为46.3%、73.9%和54.4%,突变组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干扰素治疗后,混合感染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显著高于野生株(P<0.05)。结论msPCR检测nt1896突变灵敏特异,nt1896突变与肝病严重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血清型和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前C区基因序列,了解其特点及差异。方法在12条不同血清型和30条不同基因型的HBV全序列中,比较e抗原前C区编码基因。同时用Blast程序查找并分析与e抗原前C区变异基因相似的核苷酸序列,试图比较不同序列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关系。结果e抗原前C区编码基因相对保守,仅在Adw血清型出现1个6核苷酸的插入突变,在B基因型出现1个核苷酸的突变;核苷酸Nt1896位变异(T-A)可出现在血清型Adr和Adw型,和A、B、C、D、G基因型;而Nt1858位(T-C)变异见于Adw血清型,和A、F、H基因型。结论前-C区基因变异主要有插入突变和点突变两种类型,两者在不同血清型和基因型的HBV基因组中有出现频率不同,而不同变异的临床意义可能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HBV感染者病理与前C区突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无症状HBV感染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发生情况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苏木精依红(HE)及网状纤维(Gorden-Sweet法)和胶原纤维(GV)法染色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分级,采用PCR-RFLP法HV前C区1896位G-A突变。结果 25例慢性无症状HBV感染中除3例(12%)无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外,其余病例均有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其中3例已出现明显的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与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进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发现,慢性无症状HBV感染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级均低于慢性肝炎病人,且随着病人临床表现的加重,病人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级也增加。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在慢性无症状HB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患中均存在。25例慢性无症状HBV感染有2例为HBV前C区突变株感染,突变发生率为8%。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有4例为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株感染,突变发生率为16.7%。两无显性差异。结论 慢性无症状HBV感染中多数病人肝组织存在慢性肝炎的病理损害,为慢性肝炎病人。其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级均低于慢性肝炎病人;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与肝炎病情轻重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CR微流芯片技术检测HB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以及沈阳地区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的分布.方法应用PCR微流芯片技术对55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进行HBV基因分型,HBVDNA定量检测采用FQ-PCR方法.结果55例慢性HBV感染者中,C型38例(69.0%),B型14例(25.5%),3例(5.5%)未检出基因型.B型患者HBV病毒载量为8.43±2.95、C型患者HBV病毒载量为9.14 4±3.48,二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B、C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无差异(P>0.05).结论沈阳地区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B型和C型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病毒复制水平无差异.PCR微流芯片技术灵敏、特异,结果客观,简便易行,可用于临床分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控制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 131例乙肝检测阳性孕妇分为 4组 ,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每个病例均作孕妇体内HBsAg、HBV DNA定量检测及新生儿出生即刻的股静脉血中HBV系列检测 ,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全程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都为 3%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单用乙肝疫苗组为 10 .7% ,对照组为 17.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既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HBeAg(+)孕妇的宫内感染 ,又可节约阻断成本。  相似文献   

12.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向波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886-1887
目的探讨标本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25例血清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及放射免疫法定量检测血清HBVM。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检测124例HB-sAg、HBeAg、HBcAb为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阳性,106例HBsAg、HBe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58%),69例HBsAg、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44例阳性(阳性率63%),17例HB-s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1例阳性(阳性率5.8%),9例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2例阳性(阳性率22%),100例HBVM全部阴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阴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BVM与血清HBV-DNA,可反映乙肝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乙肝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前S2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 S2)与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检测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2抗原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26例HBsAg阳性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 S2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226例HBsAg阳性标本中,Pre S2与HBeAg、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62.8%和74.3%,与HBeAg、HBV DNA之间均关联显著;Pre S2与HBeA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BV DN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 S2的检出率高于HBeAg。结论:Pre S2的检测可以较好的反映HBV存在和复制情况,Pre S2作为辅助或补充指标联合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同步动态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复制状况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HBV DNA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简称HBV-M)模式测定,探讨LHBs与HBV 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LHBs反应HBV复制情况的可靠性,揭示HBeAg阴性乙肝患者检测LHBs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534份乙肝患者HBV DNA、LHBs、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的检测结果显示:LHBs阳性与HBeAg阴性间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10.847),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LHBs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37.8761)。结论:LHBs是从蛋白水平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血清中的LHBs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HBeAg阴性患者LHBs检测可作为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乙肝疫苗接种对成人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肝病毒标志物(A=HBsAg,B=HBsAb,C=HBeAg,D=HBeAb,E=HBcAb)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2820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组1344人,未接种乙肝疫苗组1476人)的早晨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查,然后对两组人群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共有22种,其中,接种乙肝疫苗组有19种模式,主要的感染模式以B( )为主(占55.73%),其次为ABCDE(-)、BDE( )和BE( )三种,分别占14.36%、8.26%和7.96%,此四种模式共占86.31%。未接种组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模式有22种,主要的模式以ABCDE(-)为主,占44.11%,其次有B( )、ADE( )和BDE( ),分别占14.09%、8.88%和6.71%,此四种模式共占73.7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未感染率、大小三阳阳性率、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仍然可以大大地改变人群的乙肝免疫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性健康查体中HBsAg携带者HBV传染性检测的最佳指标.[方法]对2007年1~12月到山东省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体的全体人员采用RPHA检测HBsAg,对HBsAg滴度≥1:8阳性者随机抽取156例取静脉血分2份,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用FQ-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1000拷贝/ml为阳性.[结果]共检测17 693人,HBsAg阳性的294例.阳性率为1.66%.HBV-DNA阳性率71.79%.HBeAg阳性模式的HBsAg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94.74%,HBeAg阴性模式的HBsAg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50%;HBsAg滴度≥1:128阳性的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78.79%,HBsAg滴度≤1:64阳性的携带者HBV-DNA阳性率为33.33%.[结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传染性无明确的关系,FQ-PCR检测HBV-DNA是最为灵敏.可确定HBsAg携带者有无传染性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HBsAg阳性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深圳地区304例常见血清学模式与136例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常见与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C型和混合型B+C,以B型和C型为主。常见血清学模式之间和少见血清学模式之间基因型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圳地区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其次为混合型B+C。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2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PreS1检测与分析。结果PreS1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组中检出率为84.21%,高于其在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32.98%(P〈0.01);HBV DNA阳性组中PreS1阳性率为92.45%,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17.72%(P〈0.01)。HBeAg与HBV DNA均阳性模式的PreS1阳性率在乙型肝炎所有血清标志模式中最高,达90.63%。结论HBV PreS1与具有病毒复制活动性意义的指标(HBeAg和HBV DNA)有良好的相关性,HBV PreS1的检测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其DNA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2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PreS<,1>检测与分析.结果 PrS1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组中检出率为84.21%,高于其在HBeAg阴性组中的检出率32.98%(P<0.01);HBV DNA阳性组中PreS1阳性率为92.45%,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17.72%(P<0.01).HBeAg与HBV DNA均阳性模式的PreS1阳性率在乙型肝炎所有血清标志模式中最高,达90.63%.结论 HBV PreS1与具有病毒复制活动性意义的指标(HBeAg和HBV DNA)有良好的相关性,HBV PreS1的检测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血清体外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方法。方法低温同步化处理HepG-2细胞后用高浓度HBV阳性血清与含有4%聚乙二醇的无血清伊格尔极限必需培养基(MEM)共孵育HepG-2细胞,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8 h后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MEM继续培养6 d,每隔24 h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 HBV阳性血清感染组HepG-2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在感染后第1 d可检测到HBV DNA,分别为(16.04±7.99)×103、(8.84±3.97)×103 copies/mL,细胞内DNA含量在第2 d达到(3.51±1.86)×105 copies/mL,然后逐渐下降,在第4 d降到检测下限以下,而培养上清中病毒DNA在检测的时间内逐渐升高,在第6天达到(8.41±5.34)×105 cop-ies/mL;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感染组细胞膜和胞浆中均有HBsAg表达;传代培养感染细胞后,在第1代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内均可检测到HBV DNA(3.58×105、7.34×105 copies/mL),第2代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少量HBV DNA(2.89×103 copies/mL),但细胞内检测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896 copies/mL),第3代细胞的上清和细胞内均未检测到HBV DNA。结论 HBV阳性血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HepG-2细胞,病毒能在细胞内进行短期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