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高龄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性诊断治疗。但这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青年患者不同,因而采用介入治疗也具有特殊性。我院自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0月对2 9例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现将情况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0月我院心内科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共有2 9例进行介入治疗,包括男性2 1例,女性8例,年龄在70~79岁之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0例,糖尿病者4例,高脂血症者8例,有长期烟酒史6例;急性心肌梗死者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1996年5月~2004年2月完成的462例冠脉介入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14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3例,稳定性心绞痛258例。结果 手术总成功率为93.5%(432/462例),A型病变成功率98.6%(290/294例);B型病变成功率为91.5%(97/106例);C型病变成功率为72.5%(45/62例),共置人558个支架。单纯PTCA 68例,失败30例,其中6例死亡。结论 冠心病介人治疗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尤其是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为代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正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的再灌注或血运重建治疗.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2002年3月随访的122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病灶特征、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 方法2002年1月~2003年6月作者共完成PCI 66例,男性56例,女性10例,年龄:36~77(58.4±10.1)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稳定性心绞痛9例.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2 4 9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 3~ 7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次要终点 )。结果  16 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2 4 9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在平均 (11 0± 5 7)个月的随访中 ,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 2 %比 9 2 % ,P =0 0 1) ;心绞痛复发率(2 0 %比 5 3% ,P =0 0 0 1)、再入院率 (16 %比 4 7% ,P =0 0 0 1)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15 %比 4 2 % ,P =0 0 0 1)也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 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 48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入院后 (5 .2± 3.4)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血栓治疗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48例患者中 ,有 46例 (95 .8% )植入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 95 .8% (4 6 48)和93.8% (75 80 )。无 1例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6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 ,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诊 2~ 2 4(12 .5± 8.0 )个月 ,8例 (17.4% )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 2例 (4 .3% )发生心肌梗死 ,6例(13.0 % )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 (介入治疗 5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结论 在使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血栓疗法和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明显 ,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预后相关性,为后续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行介入治疗AMI患者共832例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TRI预测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最佳cut-off值;...  相似文献   

8.
单支开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支开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即刻效果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9月至2001年5月43例未能做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即刻效果,以及随访一年以上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结果 43例患者中40例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近期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期间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猝死,均为血管急性闭塞所致.34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其中长期症状缓解24例,再发心绞痛8例,心肌梗死1例,心功能恶化1例(PTCA未成功者);冠脉造影证实再狭窄8例,新病变1例,2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重复PTCA,1例行激光心肌打孔术.结论对于不能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单支冠脉开放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保护心脏功能.但并发症和远期再狭窄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入选73例急性心肌梗死(46例择期和27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21例非冠心病患者,均经造影证实。于入院即刻2、4 h和48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硫代巴比妥酸光度法测定丙二醛浓度。结果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各时间点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高(P<0.01);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370(入院即刻)、r=0.422(入院24 h)、r=0.559(入院48 h)]。与非冠心病组对应各时间点丙二醛浓度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升高(P<0.05),而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浓度显著升高。氧化应激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常规药物治疗后,心绞痛仍频发的2例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预后.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未再发作,分别随访半年及一年半,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结论 对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扩冠、解痉、抗凝、防栓、调脂治疗外,积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望达到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猝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成为治疗这一顽症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我院从 1999年 5月~2 0 0 1年 5月住院的 31例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UAP患者施行PCI的结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31例UAP患者除外AMI,男 2 3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8.6± 9.7)岁。其中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11例 ,恶化劳累型心绞痛 16例 ,劳累加静息型心绞痛 4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心绞痛分型标准。入院后经药物治疗 1周以上 ,使病…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 ,年龄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也是影响冠脉介入治疗以后近期与远期结果的独立预测因子〔1~ 3〕。本文对老年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 (ICSI)进行定量造影分析 (QCA) ,探讨 ICSI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即时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3月 5 4例冠心病患者 6 0处病变植入支架 6 0个 ,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6 0~ 80岁 (6 7.72±4.75岁 )。急性心肌梗死 19例 (Q波型 17例 ,非 Q波型 2例 ) ;陈旧性心肌梗死 2例 ,稳定性心绞痛 1例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4例 ,劳力恶化型心绞痛 6例。1.2   血管造影采用 Siem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1例来诊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诊介入治疗组);53例来诊时已超出急诊介入治疗时间窗,常规保守治疗7~10天后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以期探寻一种合理、有效的急诊处理方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常规药物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急诊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均随访6个月,观察随访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急诊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肌再次缺血、梗死发生率和6个月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随访3个月及6个月时,观察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室舒张末容积均低于对照组,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且可行,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入治疗目前常用的基本技术,一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二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简称CS),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一种较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它能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使与梗死相关的冠脉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我科从2001年2月~2004年4月行介入治疗共12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郑伯文 《山东医药》2007,47(23):35-35
2001年3月~2007年5月,我们共为967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75例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75例介入治疗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冠心病患者,男69例,女6例;年龄74~79(59±8)岁。原发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31例,心绞痛44例。围术期并发症:低血压33例,血管迷走反射29例,局部出血及血肿13例。均经妥善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盐酸替罗非班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3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本院收治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介入组(n=150)和干预组(n=150),对所有介入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对所有干预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实施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CKMB峰值时间、CKMB峰值、TIMI3级发生率及LVEF、LVDd与介入组相比明显较优,术后心绞痛发生率与介入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