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加氏综合征腔—房转流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布加氏综合征胺-房转流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选择21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ASAⅡ ̄Ⅲ级,平均年龄33.4岁,择期行腔-房转流术。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及阿屈库铵,整个麻醉手术过程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wan-Ganz导管方法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麻醉前相比,麻醉诱导后,CO、CI、SI、LVSWI和RVSWI等显著下降(P〈0.01);与开放腔-房转流人造血管前相比,在开放时,C  相似文献   

2.
观察94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探讨不同的心肺转流时间对P(a-ET)CO2和肺泡死腔量的影响。结果:停心肺转流后30min、60min时较心肺转流前P(a-ET)CO2和肺泡死腔量增加显著(P〈0.05)或增加非常显著(P〈0.01)。左向右分流两组不同心肺转流时间从P(a-ET)CO2和肺泡死腔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风心病两组不同心肺转流时间的病人在停心肺转流后60min时,P(a-E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20例择期心脏手术病分人为A、B两组:A组芬太尼用量为40μg/kd,B组为20μg/kg。麻醉诱导、地方法及辅助用药均一致。观测麻醉前、CPB后5分钟、CPB结束后5分钟、手术结束、术后第1天及第3天六个时点IL-6及CRP的浓度。结果:术中IL-6和CRP均  相似文献   

4.
心脏手术后选择性早期拔管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芬太尼、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选择性早期拔除气管导管的可能性。方法:随机对78例CPB心脏手术患者(男/女:42/36,体重:11~65kg、年龄3~52岁,ASAⅡ~Ⅲ级)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术后平均拔管时间为2.55±1.38小时(0.5~6.0小时)。其中13例(16.7%)术毕即清醒拔管;15例(19.2%)术后予以适当地辅助呼吸后拔管;50例(64.1%)术后经短期(1.0~2.5小时)支持性机械呼吸(MV)后拔管;(2)所有患者拔管前循环功能稳定,自主呼吸正常并均经T形管供氧30~60分过程;(3)拔管后舌下坠3例,轻度支气管痉挛2例,咽喉疼痛3例。结论:对术前ASAⅡ~Ⅲ级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可选择性早期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及Swan-Ganz导管技术,对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检测麻醉手术期间血浆儿茶酚胺(CA)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提示,这类患者麻醉前血浆CA增高,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受累程度;由于心肺转流(CPB)期间和CPB后的影响因素较多,血浆CA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循环功能的维持有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研究评价TTD的准确性,并观察其影响因素。犬11条,体重8 ̄15kg,2.5%硫喷妥钠20mg/kg麻醉后,将Doppler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并与Doppler显示器和微机相连,进行CO测定。同时经股静脉插入光纤肺动脉导管,用温度稀释法测定CO。实验步骤分为:①基础状态;②静注异丙酚2mg/kg;③静注多巴胺100μg/kg;④1:1血液稀释。结果:TTD与TD高度相关(r^2=0.88  相似文献   

7.
别嘌呤醇对心瓣膜置换手术中氧自由基生成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瓣膜置换术中氧自由基生成及别嘌呤醇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22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别嘌呤醇组:10例,术前3天口服别嘌呤醇,每天10mg/kg,对照组;12例,未服用嘌呤醇。结果 心瓣膜置换手术心肺转流(CPB)期间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和尿酸含量明显升高(P〈0.01),别嘌呤醇组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和尿酸含量虽然也升高(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瓣膜置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及Swan-Ganz导管技术。对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检测麻醉手术期间血浆儿茶酚胺(CA)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提示,这类患者麻醉前血浆CA增高,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受累程度;由于心肺转流(CPB)期间和 CPB后的影响因素较多,血浆 CA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循环功能的维持有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意义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n=20)及颅脑手术(n=20)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发现,麻醉诱导时脑氧饱和度增加(P<0.05),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复温过程中,脑氧饱和度明显下降(由70.0%±4.5%降至60.3%±9.2%,P<0.01),转流停止后上升。脑外患者拔管后脑氧饱和度下降(P<0.05)。无论在降温还是复温过程中,脑氧饱和度与转流量之间呈线性相关(r=0.865~0.945,P<0.05),PET-CO2明显影响脑氧饱和度。HR(50~140次/分)及转流中MAP(3·46~14·6kPa),脑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结论:(1)监测脑氧饱和度可反映脑氧供需平衡;(2)凡能影响脑氧供(如动脉血氧合、转流量及P。TCO2等)及脑氧需(如体温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脑氧饱和度变化;(3)脑氧饱和度严重进行性下降而且不能恢复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止血芳酸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血小板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止血芳酸(PAMBA)对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中血小板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2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分为两组,观察组于麻醉后切片前经中心静脉给予给予PAMBA 20mg/kg(其中的400mg预充体外循环机内),对照组不给药。在CPB前、CPB后30分钟、CPB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分钟四个时点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和GPⅡb/Ⅲ  相似文献   

11.
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6例髂股静脉栓塞,男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平均41岁;均为单侧股和小腿肿胀,伴有疼痛。从对侧切取正常的大隐静脉,经耻骨上隧道转移至患侧,在髂股静脉栓塞段以远与股静脉或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将患侧静脉血经大隐静脉引流至对侧股静脉。结果:手术顺利,术后仅1例供区伤口发生表浅感染,经换药处理愈合。随访1—3.5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水肿明显减轻,但仍有轻度肿胀。结论:大隐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急体外循环(ECPB)在抢救心脏或非心脏危重病人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心脏病人以动脉-静脉转流法,非心脏病人则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法。结果 ECPB占同期体外循环手术3.85%(33/857)。心脏手术ECPB27例,成功19例,死亡8例;非心脏手术6例,均抢救成功。结论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采用ECPB可挽救以往认为无法抢救的重危病人的生命或减少后遗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对血压、心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异丙酚麻醉诱导对血压,心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调节的影响。方法:心肺功能正常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病人18例,用异丙酚2.0mg/kg,芬太尼4μg/kg,潘库溴铵0.08mg/kg和琥珀胆碱1.5mg/kg麻醉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和插管后1,3和5分钟时SBP,DBP,MAP和HR,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1,前列环素和血栓素2变化。结果:插管前SBP,DBP和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降幅分别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手术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4例择期心脏手术病人在麻醉手术期间及体循环前后,采用旁气流呼吸监测方法测定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Peak和Plat在CPB后60分内无显著性变化,但关胸术毕明量增高(P〈0.05);V1.0在CPB后持续减低(P〈0.01),肺总静脉顺应性在CBP后的60分内有所增加(P〈0.05),在关胸后迅速回复至基础值水平,VO2测定显示,CPB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病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和临床意义,对15例先天性心脏病和11例风湿性心脏病(男19例,女7例;年龄6~56岁;体重13~68kg)行CPB心脏手术的病人,采血用放免法测定CGRP含量。结果麻醉后转流前、阻断主动脉20、40分钟、开放主动脉即刻、开放后20、40分钟、术后6小时和术后10天共8个时点CGRP含量分别为2.392±1.375、7.482±6.793、4.666±2.712、6.540±4.500、7.826±7.269、9.289±4.976、5.242±4.014、3.983±2.887pmol/L。与转流前比较,CGRP含量在阻断主动脉至开放主动脉明显升高,开放主动脉40分钟达高峰(P<0.001),术后6小时稍有回落,但仍高于转流前(P<0.005),术后10天虽显著回落,但仍显著高于转流前水平(P<0.05)。结论:CPB期间CGRP升高对心肌有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期间脑氧耗与脑糖利用相关性及尼莫地平对其影响。方法:35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20).监测CPB期间不同时期的桡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球部PaO2、PjO2、SaO2、SjO2及血糖(G)的变化,并分析Ca-jO2与Ga-j的关系。结果:两组Ca-jO2与Ga-j于CPB期间均进行性下降,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G  相似文献   

17.
用经气管超声多普勒心排血量监测仪对30例脑膜瘤或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各15例)对比观察了尼莫地平(N)或异氟醚(I)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表明,I组异氟醚吸入加深麻醉(2.03 ̄2.28MAC),降压期间MAP、TPR分别下降21.0% ̄25.9%和22.9% ̄24.1%,SI无明显变化,HR和CI分别增加8.3% ̄9.4%和2.5% ̄7.3%,停降压后血压迅速回升;N组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CPB)前后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其临床意义,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ELISA法对45例CPB病人分别在全身肝素化后、转流8分钟和转流结束10分钟时检测D-D、HCT、ACT。结果:CPB中和CPB后D-D明显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并与转流时间成正比(P<0.01),故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D-D检测可做为CPB导致的DIC与术后外科性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股心肺转流用于巨大纵隔肿瘤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 年7月至 2009 年7月我科诊治的因巨大纵隔肿瘤行股-股心肺转流辅助下手术切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心肺转流过程顺利,无明显并发症,5例术中出现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开启体外循环后均得到及时救治,无一例术中死亡.结论 巨大纵隔肿瘤手术全麻诱导和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呼吸心跳骤停,选择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股-股心肺转流辅助技术能显著地降低麻醉及术中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病人,男,64岁。肺功能检查:小气道通气障碍。拟在全麻下经左侧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入室后,以依托咪酯16mg、哌库溴铵8mg、芬太尼0.3mg诱导,双腔气管导管顺利插入。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对称。以芬太尼、异氟醚维持麻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顺利。取右侧卧位,左侧开胸,右侧单肺通气0.5小时后SpO2呈下降趋势,叩诊右侧呼吸音减弱,认为双腔管位置改变,经多次调整双腔管的位置,过度通气均无效,急查动脉血气:pH7.14、BE0.4、HCO-1323.9mmol/L、SpO287.9%、PCO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