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量化脑电图在反映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脑电的活动程度,以及EEG和心血管反应相关性研究。方法:70例ASAⅠ级病人,随机双盲分两组,组Ⅰ(n=35)硫喷妥钠,组Ⅱ(n=35)异丙酚。硫喷妥钠或异丙酚和琥珀胆碱行气管插管。分别于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1~2分和3~5分监测数量化脑电图、MAP、HR、SpO2的变化。结果:诱导前,两组病人的EEG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诱导后,EEG抑制,SEF、MF、BIS下降,δR升高,但两组之间无区别;异丙酚组MAP降低程度大于硫喷妥钠组(P<0.01),HR无差异。气管插管后,EEG活化,SEF、MF、BIS升高(P<0.01),δR降低(P<0.01),异丙酚组EEG各参数的变化程度轻于硫喷妥钠组(P<0.01);异丙酚组MAP和HR升高程度小于硫喷妥钠组(P<0.01)。结论:气管插管前,等效剂量的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对中枢神经的抑制程度类似,气管插管后,异丙酚组的EEG活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明显轻于硫喷妥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异丙酚-阿芬太尼和七氟醚-氧化亚氮麻醉对脑血管CO2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的腹部外科手术病人,常规诱导插管后,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组(n=20例)采用异丙酚0.1mg.kg^-1.min^-1+阿芬太尼1μg.kg^-1.min^-1微量泵静脉输注维持麻醉,七氟醚组(n=20)例则采用1%七氟醚+N2O/O2吸入维持,中调节通气指数使呼气未二氧化碳分压(PETCO2_  相似文献   

3.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大脑皮层电活动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讨数量化脑电图在反映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脑电的活动程度,以及EEG和心血管反应相关性研究。方法:70例ASAⅠ级病人,随机双盲分两组,组Ⅰ(n=35)硫喷妥钠,组Ⅱ(n=35)异丙酚。硫喷妥钠或异丙酚和琥珀胆碱行气管插管。分别于诱导前、诱导后,气导插管后1 ̄2分和3 ̄5分监测数量化脑电图,MAP、HR、SpO2的变化。结果:诱导前,两组病人的EEG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诱导后,EEG抑制、SE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名病人分为2组,诱导后2ra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lmin及插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a)。插管条件由操作者给予评分。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瑞芬太尼组插管条件满意率80%,芬太尼73%。两组诱导后MAP和HR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插管后两组间的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取得了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一样良好的插管条件,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瑞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相似文献   

5.
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静脉麻醉临床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TIVA常用药物,芬太尼复合70% N2 O时 Cp50i和 Cp50BAR分别为3.26ng·ml-1和4.17ng·ml-1。与异丙酚复合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3ng·ml-1芬太尼可使异丙酚Cp50i和Cp50s分别减少 89%和 40%。本实验旨在利用上述效应,对芬太尼-异丙酚TIVA进行临床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ASAⅠ~Ⅱ级,18~59岁行胸及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 n= 20)和异丙酚组(P组, n=20)。术前30min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 0.5mg。麻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肌松监测下河曲库铵气管插管的肌松条件。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麻醉诱导:硫喷妥钠5~7mg/kg、阿曲库铵0.6mg/kg。根据肌松监测分别当T1=25%(组A)、T1=10%(组B)、T1=2%(组C)时气管插管。结果发现阿曲库铵首量后5.4分钟,T1=2%时气管插管最为满意,随T1值的增加或给药后的时间缩短,插管的满意程度降低,尽管T1=25%时也可顺利气管插管,但插管的满意程度明显比T1=2%时为差。三组气管插管后HR、MAP均增加,但以组A和组B增加明显,三组HR的增加幅度随T1值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方法:36例6-12岁小儿,ASAⅠ级,随机分三组,每组12例,用药分别为硫喷妥钠5mg/kg、异丙酚2.5-3mg/kg和异丙酚2.5-3mg/kg复合芬太尼2g/kg对比观察各组小儿麻醉诱导时间、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S一观察证实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麻醉诱导时间相近,但注射局部疼痛和全身不适发生率较高。结论:异丙昨合芬太尼后不仅能明显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并能有效地抑制  相似文献   

8.
观察阿芬太尼用于静脉复合麻醉对于气管插管时及术中、术后循环的影响。选择ASA Ⅰ ̄Ⅱ级择期手术患40例:实验组(A组)20例,有阿芬太尼40ug·kg^-1诱导,维持量每分钟1ug·kg^-1,对照组20例,用芬太尼4ug·kg^-1诱导,维持量每分钟0.1ug·kg^-1,维持期均吸入1% ̄1.5%安氟醚,酌情追加维库溴铵。分别记录两组入室时,给诱导量后1 ̄5分钟、插管后0 ̄2分钟及拔管后0 ̄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辅以芬太尼是全凭静脉麻醉的常用组合,但两者在较大用量时,存有价格贵及副反应增多的缺点。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以异丙酚-芬太尼的全静脉麻醉中,老年病人循环功能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的特点。 资料与方法 选ASAⅠ~Ⅱ级、60岁以上、拟在全麻下行腹部、肢体或五官手术的病人10例,为老年组;20~50岁之间病人10例,为成年对照组。 一、麻醉方法 诱导:两组静滴芬太尼 2μg/kg,2min后,静注氯胺酮 1mg/kg、异丙酚1mg·kg,维库溴铵0.12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应用输液…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的应用体会胡光明*在ASAⅠ级9岁以下施行斜视矫正术的48例小儿中,随机分为氯胺酮(KT组)和氯胺酮-异丙酚(KP组)两组,每组24例。皆禁食12h,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5mg/kg、阿托品0.01mg/...  相似文献   

11.
脑电功率谱分析用于监测手术切皮时的麻醉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电功率谱分析技术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65例ASAⅠ级腹部手术病人,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CO2在正常范围内。麻醉:O2-N2O(1∶2)-七氟醚吸入,切皮前不追加长效肌松药。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5、Ⅱ组n=20、Ⅲ组n=20。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1.0%、1.5%、2.0%,至少维持15分钟。应用数量化脑电图监测仪监测手术切皮前、后3分钟脑电图的改变,同时监测MAP、HR的改变,切皮后四肢肌肉活动、面部表情变化、呛咳或切皮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刺激者定为切皮反应阳性。结果:切皮前三组病人的EEG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波谱边缘频率(SEF)、中频率(MF)、双谱指数(BIS)明显降低(P<0.01),δ波比率(δR)明显升高(P<0.01),MAP仅Ⅰ组和Ⅲ组之间有差异(P<0.05),HR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切皮反应者的SEF、MF、BIS明显高于无反应者,δR明显低于无反应者(P<0.01)。反应者切皮前、后的MAP和HR变化差明显大于无反应者(P<0.01)。结论:EEG数量化指标SEF和BIS能较准确地反映切皮前七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肾脏疾病的全麻病人25例,随机分为异丙酚麻醉组(n=13)和安氟醚麻醉组(n=1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和麻醉诱导后1、2、3、24h留取血及尿标本,检测血及尿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尿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pH和尿蛋白定性等。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后尿β2-MG、Alb和IgG较诱导前明显增高(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安氟醚与七氟醚复合氧化亚氮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对心脏瓣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病人分两组,分别以安氟醚-氧化亚氮(Ⅰ组,n=20)或七氟醚-氧化亚氮(Ⅱ组,n=22)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诱导后两组MAP、CI、LVWI及LVSWI有所减低(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的CI,SI及LVSWI明显降低(P〈0.05),H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肌松监测下阿曲库铵气管插管的肌松条件。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麻醉诱导:硫喷妥纳5~7mg/kg、阿曲库铵0.6mg/kg。根据肌松监测分别当T1=25%(组A)、T1=10%(组B)、T1=2%(组C)时气管插管。结果发现阿曲库铵首量后5.4分钟,T1=2%时气管插管最为满意,随T1值的增加或给药后的时间缩短,插管的满意程度降低,尽管T1=25%时也可顺利气管插管,但插管的满意程度明显比T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芬太尼作对照,观察使用苏芬太尼行气管插管时在血流动力学及血糖、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指标的变化。方法:32例共分为两组,苏芬太尼组(SF)及芬太尼组(F)。分别在入室后、用药后、插管5、15、30分钟后记录SBP、DBP、MAP,并抽静脉血测血糖、皮质醇及胰岛素浓度。结果:与诱导前相比,SF组给药至气管插管后的SBP、MAP、HR均降低,而F组的降低幅度不及SF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浓度在给药及气管插管后SF组均降低,F组则升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抑制麻醉诱导期的应激反应方面,苏芬太尼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和依托咪唑诱导对冠心病人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30例行冠脉搭桥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E组(依托咪酯组,n=15)和M组(咪唑安定组,n=15)在两组病人分别给予咪唑安定或依托米酯直至睫毛反射消失,继之根据动脉压的变化给予哌库溴胺和芬太尼诱导麻醉,气管插管,观察诱导前,中,后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和整体氧代谢的改变,麻醉诱导使两组病人HR,MAP,SVRI,PVRI和VO2I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实验设计了一种比例-积分(PI)控制器,自动化反馈控制罗库溴铵的持续静脉输注,并研究了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对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七氟醚麻醉组(7例)和芬太尼复合麻醉组(7例)两组。0.6mg/kg(2×ED95)罗库溴铵静注气管插管后,PI控制器开始控制罗库溴铵的持续静脉输注,将肌松维持在设定点TH=5%的水平。结果:维持95%的神经肌肉阻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罗库溴铵的持续输注速率为8.6±1.1μg·kg-1·min-1;七氟醚组为4.7±1.2μg·kg-1·min-1。七氟醚显著地降低了罗库溴铵的输注需要量(P<0.01)。控制器性能指标平均超调七氟醚组为0.60%±0.46%,复合麻醉组为0.42%±0.67%;平均标准差分别为1.80%±0.68%和2.16%±0.75%。结论:控制器能够将肌松控制在稳态水平,且能满足手术所要求的较高肌松水平。七氟醚显著地强化了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连续泵注莱库溴铵在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和异丙酚麻醉下的肌松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80例ASAⅠ ̄Ⅲ级择期手术病人,使用TOF-GUARD监测仪监则肌松。麻醉诱导静注异丙酚1.5 ̄3mg/kg,芬太尼1 ̄2μg/kg、莱库溴铵1.5mg/kg,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9.
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目的 探讨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2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A组,n=10)异丙酚静脉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B组,n=10)。测定术中和术后病人异丙酚血清浓度。记录意识消失,术后睁眼和定向时间及术后行为评分。结果 A组消除相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βMRT,AUC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A组CL显著低于B组(P〈0.01)  相似文献   

20.
抗惊厥药物对维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时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抗惊厥药物对维库溴铵时效的影响。方法 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2例,ASAⅠ~Ⅱ级。A组(对照组,n=12)未服用抗惊厥药物;B组(n=10)术前服用抗惊厥药物≤10d;C组(n=10)术前服用抗惊厥药物超过一年。均采用异氟醚-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三组患者静注维库溴铵0.1mg/kg后的时-效关系。结果 A、B、C组起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阻滞时间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