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基本作用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其电生理特征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结果表明,由于AAD作用机制的特点,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即在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AAD的治疗过程中,可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该作用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2] .AAD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三类.临床上以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最为重要.VT又以QT间期延长 (Long QT, LQT)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我院从1986年至今,术前都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术中都进行心电图监测. 1 麻醉和手术时心律失常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因素[1,2] (1)术前情况:术前心电图的异常、老年人、病重、缺血性休克,心肺功能差的病人在手术中易发生心律失常. (2)麻醉剂的应用:在诱导麻醉时,可产生ST-T改变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3)低血压或高血压. (4)缺氧或心脏突然负荷过重.  相似文献   

3.
<正> 1 命名和定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thmic drugs,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即可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1987年ACC会议将其命名为促心律失常(Prorrhythmia)。有译成“药源性心律失常”,有人称这类药物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有解释为:致心律失常(arrythmogenesis)指任何原因产生的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专指药物,主要是AAD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药物产生的新的心律失常(Provocation of arrhythmia)和药物所致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aggravation of arrhythmia)。 2 诊断 2.1 目前关于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主要限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包括全面评估患者基本情况,补充电解质,吸氧,疼痛护理,持续心电监护等方法。结果: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96%,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8.96%,护理干预有效,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心律失常并发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老年开胸患者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或控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亦称充血性心肌病,常合并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槲皮素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槲皮素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乌头碱,氯化钙制备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哇巴因制备豚鼠心律失常模型,观察槲皮素不同剂量对上述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 槲皮素(0.2mg/kg,0.4mg/kg)能提高乌头碱致大鼠和哇巴因致豚鼠发生室性早搏(VE)、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的用量;延长氯化钙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 槲皮素具有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亦称充血性心肌病,常合并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检查(Electrophysiologic Studies简称EPS)是在记录心腔内心电图的基础上,于病人自身窦性心律或心房起搏心律时,对心房或心室进行递增起搏Incremental Pacing)或程序电刺激(Programmed Stimulation)以观察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此项检查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病变的准确定位,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作用机制以及对病人进行药物、起搏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 QT离散度 (QTd)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观察 5 2例 DCM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的 QTd、QTc明显延长 (P<0 .0 5 )。发生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 DCM组的 QTd、QTc、QT cd、QTm ax明显延长 (P<0 .0 5~ 0 .0 1)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相比较 ,QTd、 QT cd明显延长 (P<0 .0 5 )。 DCM患者 QTd、QT 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 ,应加强对此类 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11.
赵兴胜  斯琴高娃 《医学综述》2007,13(13):1004-100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某些潜在的严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有关,随增龄和OSAHS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的危险性增加。老年OSAHS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其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发生机制独具特点,适宜的防治可消除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 概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580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冰  古宏清 《河北医学》2002,8(11):972-97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发生机制及发生规律。方法 :对 135 3例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的患者 ,做一回顾性的分析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 ,分析每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疾病和年龄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 (5 80例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高于中、青年组 ,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 (P <0 .0 1)。老年组冠心病、心肌缺血、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均高于中、青年组 (P <0 .0 1)。结论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冠心病、高血压病随着增龄而增加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患者应重视DCG检测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并及时治疗。对于预防老年人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发生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常见心脏病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问题1.冠心病按全国冠心病诊断标准。2.患者原有其他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炎或中毒性心肌炎、甲亢),可考虑心律失常与原有病变有关。3.各种原因心肌病引起的后遗症(包括功能性)引起的心律失常。4.由电解质紊乱或药物等引起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行心电示波、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 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等检查显示,90例患者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次之,这两者发生率比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功能分级及心室内径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并且具有多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此外,临床上依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主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研究应激期保持一定范围血糖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入院即刻血糖≥12.0 mmol/L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或静脉泵入维持血糖值在7.8 ~ 11.1 mmol/L之间.比较2组患者随机血糖、血糖恢复至7.8~11.1 mmol/L时间、住院平均血糖、住院时间、再发AMI、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EF斜率≥35%人数;入、出院时KillipⅡ~Ⅲ级及死亡人数.结果 干预组血糖值恢复至预定值时间、平均血糖值、住院时间、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死亡及出院时KillipⅡ~Ⅲ级人数等都低于对照组,EF斜率≥35%人数显著高于非干预组(P <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事件与严重心律失常(P=0.001,OR=1.225)、住院平均血糖值(P=0,OR=0.123)密切相关.结论 急诊PCI不能改变应激高血糖引起的心肌的病理生理改变.主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期高血糖,有利于PCI干预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简称SSS,是由于窦房结伴有或不伴有)心房的病变而产生心律失常并引起全身、神经系统及心脏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SSS的基本疾病是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临床以心动过缓为主要特征,有的病例可伴有心动过速的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20.
缝隙连接结构重塑是重要的促心律失常因素临床上40%的慢性心衰(HF)患者死于猝死,主要由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等引起。多数学者认为,慢性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与心肌电学特性改变和解剖结构重构有关,具体机制涉及心脏负荷过重和心肌过度拉伸引起的离子通道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细胞内调控机制如ryanodine受体和Na~+/Ca~(2+)交换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