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琴  王林农  王建 《江苏医药》2012,38(9):1073-107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控制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54例(54只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26例,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3、6、9、12、15、18、21和24个月的眼内压、使用降眼压药物的种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的眼压控制效果好,使用降眼压药物的种数少。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多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5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1者47眼(90.39%),≥0.5者29眼(55.77%)。术后6月眼压为11~26mmHg(1mmHg≈0.133kPa),平均眼压为(14.56±4.12)mmHg。48眼(92.31%)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4眼需要联合降眼压药物才能控制正常眼压水平。结论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5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26例(30眼)前房角粘连<1/2分为A组,施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20例(22眼)前房角粘连>1/2分为B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加深,房角增宽,眼压控制满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吴建斌  黄任强  张萍 《江西医药》2013,48(6):493-49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10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升,实验组患者视力上升程度高于对照组(t=2.1324,P〈0.05);(2)眼压下降显著(t=2.0615,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可以缩短治疗周期,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梁切除球筋膜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球筋膜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球筋膜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眼压平均(14.30&#177;5.50)mmHg,与术前(26.90&#177;5.90)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9.69,P〈0.05)。术后视力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球筋膜切除术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眼内压改变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研究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多,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超声乳化组51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非超声乳化组52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超声乳化组术后1d、7d、15d、30d末视力恢复明显优于非超声乳化组,P<0.05;超声乳化组平均眼压(17.1±2.5)mmHg明显低于非超声乳化组平均眼压(21.5±2.6)mmHg,P<0.01;超声乳化组最佳矫正视力≥0.3共50例(51眼)明显优于非超声乳化组43例(44眼),P<0.01。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促进视力恢复和控制眼压,在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眼科收治的9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45眼采用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45例45眼采用常规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散光度、眼压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散光程度较对照组低,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IO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眼),随机分为第1组和第2组各15例。第1组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第2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定期观察眼压、房角黏连及患者服用降眼压药情况,平均随访1年。结果 2组眼压平均下降值分别为(1.9±1.1)mmHg、(3.6±1.7)mmHg,但是第2组的降低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半年,最佳矫正视力在0.5以上的,第1组22只眼,第2组29只眼,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检查前房角,第1组前房角增宽21只眼,第2组30只眼,可见睫状体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超声乳化术与小梁切除术分别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眼科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度及术后裸眼视力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眼压及裸眼视力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应用超声乳化术组患者其眼压情况优于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后超声乳化术患者其裸眼视力优于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患者眼压和裸眼视力优于小梁切除术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症状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博罗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的9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恶性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误诊漏诊概率大,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干预,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时帮助患者更好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确诊困难,确诊好需要采用多种联合手术,并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手术时机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6例27眼高眼压下PACG急诊行小梁切除手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的视力与眼压情况。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明显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眼压均能控制正常;视力:3例3眼为〈0.1,19例20眼为0.1~0.3,4例4眼为0.4~0.6,大部分保留了可用视力。结论对于PACG急性发作,在经局部及全身综合药物治疗48~72h而眼压仍不易下降时,应行紧急抗青光眼手术,以抢救患者的视力。术中应注意控制眼压,以免眼压骤降而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60例(6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眼压、中央前房深、眼房角开放程度、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后,患者眼压和眼房角开放程度明显减小,中央前房深明显增大,视力水平上升,且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可见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术后共发生各类并发症25眼,但并发症均比较轻微,在给予对症处理后完全消失。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6例184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1例9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85例89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眼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实验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眼压控制效果好,同时可有效减少浅前房发生,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于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术前检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等方式,结合统计学方法,说明该手术的有效性。结果经过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病例,平均视力得到了提高,青光眼的眼压下降明显,前房角深度明显增加,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8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小梁切除+巩膜瓣隧道式切口+可调整巩膜瓣缝线+丝裂霉素C)治疗,术后常规眼底镜检查,裂隙灯检查前房,监测患者眼压、视力、滤过形成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眼术中均人工形成前房,术后1 d未发生浅前房,在第2~4天有8眼呈Ⅰ度浅前房,发生率10.0%,以后均未出现浅前房。术后患者视力0.06~1.0,平均0.6,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70眼在术中虹膜轻微向创口膨隆,有9眼在切除小梁过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剪开虹膜,放出房水,将虹膜推回后继续手术。术后瞳孔形状无明显变形,基本同术前,无虹膜后粘连。80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高于眼压正常范围的有4眼,其中2眼为开角型青光眼,2眼为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0眼中形成滤枕时6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经加固缝合再次前房注水滤过泡形成良好。有5眼滤区不明显,经按摩眼球后滤区明显。5例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经前房穿刺平衡液冲洗,术后1 d出血吸收,无早期并发白内障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合型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92例(200只眼),分别行小梁切除术(组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组3),比较三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7.6±2.8)个月。结果三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期间眼压控制率分别为90.2%、100%、94.6%;超声乳化组与联合手术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1),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P〈0.01),小梁切除术组视力、前房深度较术前变化不明显(P〉0.05)。主要并发症为小梁切除术组后行白内障手术患者9只眼,眼压再次升高需药物控制的小梁切除术组5例,联合手术组2例。结论在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作为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彭晓琍  赵成 《江西医药》2009,44(8):798-79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视力提高,前房深度增加,但超乳组更加显著。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较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