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澄  张潇予  李瑞  柴欣  杨静  王跃飞 《中草药》2020,51(22):5864-5867
中药陈化是一种独特的药材处理方法。中药在陈化过程中,受外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导致其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功能效应发生变化,陈化后药性缓和、药效增强、毒性降低,进一步提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使之更加符合临床用药需求。结合本草文献和现代研究系统总结了中药陈化过程中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功能变化,探讨了中药陈化机制,以期为中药陈用理论和陈用方法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49-151
乌头类中药为临床常用中药,主含乌头碱等生物碱,易引起毒性反应。本文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中关于乌头毒的记载,结合现代研究文献,从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分子机制,毒性反应的临床主要表现及对策,评价乌头类中药毒性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乌头类中药毒的科学认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证使用有毒中药是控制其毒性的有效措施,用现代语言诠释其科学内涵对于健全和国际化推介中药毒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采取能够反映中医学整体观的司外揣内研究思路和方法,从量-效/毒关系研究入手,建立恰当的对应证候动物模型,采用代谢组学、网络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技术,构建并解析各层次分子网络,有望诠释有毒中药对证控毒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唐新蓉 《国医论坛》1995,10(2):38-39
在中医学中,“毒”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而在今人的观念中,“毒”或“毒药”的概念也是非常明确的,前者指“凡对生物体有危害的物质,或有这种物质的东西”(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版,1971:93)。后者指“毒性大而很少或没有防治意义的物质,在我国药典中规定的‘毒药’则系毒性大而容易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的法定药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21)。这种意义的“毒”,在医药古籍中也常见到,如《本草纲目·本部·巴豆》条云其性味曰:“辛、温、有毒。”又如《千金·食治·鸟兽第五》:“鯸鮧鱼有毒,不可食之”(鯸鮧鱼即河豚鱼的古别名)等。可见毒性大或剧毒的物质和药物的概念是相当明确的。  相似文献   

5.
中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漫长的与疾病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防治疾病的药学体系。目前关于中药"毒性"的报道广受关注,有人认为"中药有毒",有人把有些中药称为"有毒中药",如何认识中药文献记载的毒与现代认识的毒性,不仅是正确认识中药作用和安全性的问题,而且是促进中药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系统认识中药毒的有关内涵和概念,我们组织了一批对中药有兴趣而且具有扎实现代药物知识的基础研究人员,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录的83味中药材,逐一对其与"毒"相关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和评价,从其毒的特点、药效作用、物质基础、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认识中药的"毒"及药物创新提供参考。在此,我们把每一味药物的研究结果整理成文,供对此感兴趣的同仁参考,也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以推动中药的现代研究和创新性发展,为防病治病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7.
中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历来因“效果好、不良反应”而被广泛称赞。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事件时有报道。毒性中药是指毒性强,安全范围小,应用不当或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录毒性中药83种,其中标识有大毒的中药10种,有毒中药42种,小毒中药31种。文章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对近年来有关毒性中药及其所致的脏器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心毒性等)、物质基础、临床表现、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议中药之“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药物总称、药物偏性及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药之“毒”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质基础探讨中药"十八反"配伍致毒/增毒机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自金元时期以来,十八反一直是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及现代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配伍禁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该文对十八反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从化学物质变化角度探讨十八反可能的致毒/增毒机制,以期为十八反配伍禁忌机制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思路(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国家科技部倡导的“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正在深入开展。所谓中药现代化,即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现代化是基础和关键。如何实现现代化,必须在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古、现文献学角度,并结合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系统论述了有毒中药控毒: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理论和方法和研究思路,为合理安排有毒中药提供。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学角度,理清中医学有毒中药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思路,以及"大毒""毒"和"小毒"的分级标准和渊源,同时结合现代中药毒性分级方法,揭示了古今中药毒性分级各自的利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其临床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对于一些中药的不良反应,采用常规毒理学研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这些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中未被定义为具有毒性的中药,却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潜在毒性,并影响它们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此,本文对近年来“无毒”中药潜在毒性的研究进展做一下综述,分析总结其中具有潜在毒性的化合物,并对代谢组学于“无毒”中药潜在毒性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点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中药多成分和药效作用的复杂性,以及中药各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成为难题,制约着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目前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内涵、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药学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公开,导致很多研究成果缺乏可验证性和可比较性,统计结果也难于评价.本研究基于<中华本草>中的文献资源,开发了一套中药数据集,并对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和使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该数据集为中药信息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可以免费获取的开放数据资源,有利于中药信息学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单味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麻黄碱的提取揭开了我国研究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序幕,靛玉红、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及青蒿素治疗疟疾等的成功发现更是为世人瞩目。尽管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已经给新药研发带来若干佳绩,但现实却不容乐观,需要摆脱纯分析的观点,需要充分地进行活性筛选,需要坚持以复方为中药新药的研发主体,并善于有机把握“精确”与“模糊”。  相似文献   

17.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近现代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药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笔者从中药性能、中药配伍、中药资源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组学"研究的最终方向。它能用反映整体的代谢物图直接认识生命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因此能提供区别于其他"组学"而来的大量信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中药整体药效评价、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中药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已用存陈法处理中药。中药存陈法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养护药材,将中药经过适当时期的贮存,由新药变为陈药,从而达到消减辛燥毒烈之药性、增强药物功能、增强炮制作用、去腥臭味、增香的目的,促进中药的性味、功效发生变化,使其更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这是中医一种独特的处理药材的方法,现在这一传统的中药处理方法几近湮没。陈药优越性无法在治疗中充分地体现,所以保存、研究、发展中药存陈法及陈药已刻不容缓,当前应加强对陈药陈存前后其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的研究,探讨中药存陈法对提高中药质量的意义,使中药存陈法进一步得到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中药学》教学方面的一些方法,即:①善用比较法进行教学;②利用现代多媒体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③结合临床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④加强实验课程的开展,强化学生对中药的认识等,并认为通过多种方面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