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膜侧、露地栽培模式下,连作、轮作茬口当归间作大蒜后其土壤环境变化及当归产量变化规律,探索大蒜挥发物及膜侧栽培对连作当归的影响,为当归大蒜间作模式及膜侧栽培缓解连作当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通过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当归产量的测定分析,讨论大蒜对膜侧栽培当归连、轮作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膜侧栽培下间作大蒜处理对当归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而真菌数量明显少,其中轮作膜侧当归与大蒜间作处理下的细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连作露地单作)平均增加104%,146.89%,真菌数量较对照平均减少39.28%。当归根际土壤酶活性在膜侧栽培间作大蒜因素下显著提高,轮作膜侧当归与大蒜间作处理下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61.60%,51.09%,203.48%,76.19%。当归产量在膜侧栽培间作大蒜因素下显著提高,轮作膜侧当归与大蒜间作处理下的当归产量较对照提高39.37%。结论 在膜侧栽培模式下,当归与大蒜间作种植,能更有效地改变当归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当归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缓解当归连作障碍,保障当归健康优势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杭白菊在不同模式下根际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及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来揭示轮作的优势以及土壤因子的作用。方法:分别利用电极法、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同时,对土壤微生物总基因组DNA进行PCR-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分析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结果:种植杭白菊的土壤pH在5.95~6.91之间,均呈弱酸性;轮作土壤的有机质和酶活性基本大于连作模式且种植地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轮作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大于连作,体现出比连作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出连作和轮作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明显各聚为一类;在pH、有机质、酶活、Shannon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中pH与磷酸酶,磷酸酶与Shannon指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P0.01)和0.47(P0.05),其余理化性质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连作和轮作模式下,杭白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多样性均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根分泌物的影响所致。与连作相比,轮作的杭白菊根际体现出更高的土壤肥力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有利于杭白菊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3.
四川中江丹参栽培地轮作期间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丹参轮作期间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生理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培养法计算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真菌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生理细菌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结论:丹参栽培中轮作的微生物机制是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生理类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过程;栽培丹参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恢复间隔年限至少为2年,与传统的种植经验吻合.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5,(5)
目的:探讨轮作模式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滁菊产量、品质及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连作9年的滁菊试验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滁菊连作模式、常规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和滁菊小麦轮作模式配施生物有机肥三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酶活性、滁菊产量与品质指标。结果:采取菊麦轮作可显著提高滁菊中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且在配施生物有机肥下表现最优,其含量分别达到42.59 mg/g、2.52 mg/g、4.04 mg/g、73.33mg/100 g。菊麦轮作有利于促进滁菊生长,改善滁菊花序性状,滁菊有效分支增加,花头数显著提高,进而提高单株鲜花数量。在试验条件下,菊麦轮作模式表现出较高的增产效果,与滁菊连作模式相比产量增加最高可达28.21%,产量达400.9 kg/667 m2。菊麦轮作模式可显著提高滁菊连作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通过采用合理的菊麦轮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促进滁菊生长和产量形成,提高滁菊品质,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有效减轻滁菊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科尔沁沙地不同栽培方式对蒙古黄芪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落及其药效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在科尔沁沙地设置连作栽培、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在测定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和全氮)及土壤酶活性基础上,通过高通量测序(16S rRNA)对不同栽培方式下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连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连作栽培的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轮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菌落多样性显著低于仿野生栽培,而轮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菌落丰度显著高于仿野生栽培。连作栽培的蒙古黄芪根系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总多糖含量显著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结论 科尔沁沙地蒙古黄芪不同栽培方式影响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菌落结构。科尔沁沙地蒙古黄芪连作栽培(连续种植6年)后,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根际菌落的多样性和丰度较低,蒙古黄芪品质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  相似文献   

6.
天麻连作障碍明显,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从天麻种植后土壤微生物变化探讨其与连作障碍的相关机制。通过比较种植天麻1年、2年和3年的土壤微生物种类及丰度的变化,分离出可能导致天麻连作病害的致病菌,采用“天麻-冬荪”轮作种植探究了天麻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控措施。结果显示,天麻种植导致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稳定性降低、有害菌种类和丰度增加等,在种植第2年最为明显;即使将土壤闲置2年,其微生物多样性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连作土壤中变化最为显著的真菌是Ilyonectria cyclaminicola,其在土壤中的丰富度与天麻病害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将其接种于种植天麻的土壤中能显著增加天麻的腐烂病害发生率。种植1茬天麻后再轮种1~3茬冬荪,能显著减少I.cyclaminicola的丰度,逐渐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平衡,并降低天麻病害发生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种植使土壤中的土赤壳属真菌成为优势菌群,其中I.cyclaminicola是天麻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通过轮种冬荪来减少天麻连作病害。  相似文献   

7.
人参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作障碍导致人参减产减收,影响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群落参与关键生态过程,其多样性及组成的变化与连作障碍相关。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变化,阐述人参栽培模式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为克服连作障碍提供策略。与森林土壤相比,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多样性增加趋势下降;真菌群落Sordariomycetes,Alatospora,Eurotiomycetes,Leotiomycetes,Saccharomycetes,Mucorales,Pezizomycetes的丰度增加。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指标影响人参根际真菌群落的丰度,pH与Dothideomycetes和Alatospora的丰度显著相关,有效钾含量与Dothideomycetes,Alatospora,Mucorales的丰度显著相关,土壤总氮含量与Sordariomycetes,Mucorales的丰度显著相关。结果表明,施肥是影响人参根际微生态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施肥体系是克服人参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轮作以及有机肥处理对连作杭白菊各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的影响, 揭示轮作和有机肥在缓解杭白菊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筛选能够增强连作白菊抗病能力的有益内生菌。实验共设4个处理组, 分别为连作处理、轮作处理、连作后施自制蚕沙发酵有机肥处理以及连作后施市售菌肥处理, 通过基于16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分析这些处理对杭白菊各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优势菌属的影响。结果显示, HaeⅢ内切酶能产生更多的TRFs数, 比HinfI酶更适合用来分析杭白菊内生菌多样性。有机肥和菌肥处理组的内生菌Simpson指数与轮作组相近, 均高于连作, 说明土壤外源微生物的添加导致植物内生菌多样性提高。实验共筛选出18种优势菌属, 包括3种厚壁菌、4种放线菌和11种变形菌, 其中节杆菌属、链霉菌属、黄杆菌属和分支杆菌属等优势菌属均在轮作组和菌肥组中检测到, 而连作组中缺乏, 说明添加外源微生物与轮作处理对杭白菊的内生菌群的影响基本类似, 同时也说明这些菌的增加可能会通过影响连作白术的生长来缓解连作障碍。此外, 比较不同器官中的内生菌的多样性及优势菌数量发现, 根中最高, 茎次之, 叶中最少, 这与内生菌侵入植株方式有关。总之, 连作导致杭白菊内生细菌多样性降低, 而轮作和菌肥处理后均能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水平从而使连作杭白菊内生细菌多样性提高, 最终达到缓解白菊连作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七不同间隔种植年限对土壤氮、磷和钾元素的影响。方法:对文山州马白、马塘、古木和盘龙4个三七道地产区新土、间隔5年土和连作土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总氮、磷、钾和有效氮、磷钾含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土壤全氮、磷和速效氮、磷含量变化均表现为间隔5年土 >连作土 >新土;3种间隔种植模式土壤除全氮含量无显著季度变化外,其他三者均呈倒“V”型,含量峰值出现于2010年4月;土壤全钾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但速效钾含量变化表现为新土 >连作土> 间隔5年土,季度变化规律与速效氮、磷一致;4个监测地3种间隔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磷、钾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均不同。3种间隔种植模式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其他2种元素无显著相关性。新土、间隔5年土和连作土速效氮、磷、钾比例分别为1:0.4:2.4,1:0.4:1.4,1:0.4:2.0。结论:连作造成了三七种植土壤磷素的相对富集和钾素的相对亏缺,进而造成的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衡为产生连作障碍的诱因之一。加强三七种植土壤氮、磷、钾最佳比例研究,从而进行配方施肥为消减连作障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七不同间隔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对文山州马白、马塘、古木和盘龙4个三七道地产区新土、间隔5年土壤和连作土壤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效钙、镁、锰、铜、锌和硼含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三七连做土壤除钙、镁外,其他微量元素及间隔5年土壤全部中、微量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新土;间隔5年土壤除硼外其他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连做土;土壤有效锰、铜和硼含量受种植模式影响,而锌、钙和镁不受影响;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效铜和钙含量及连作土有效锌含量季度变化不显著,但有效硼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新土和间隔5年土壤有效锌含量也随种植时间延长而上升;有效锰和镁含量在次年4月达到峰值,至取样结束降至最低;同新土相比,间隔5年土壤有效锰和铜所占比例增幅分别为29%,114%,镁和硼所占比例降幅分别为18%,38%,锌和钙所占比例变化不显著;连做土壤锰、铜和硼所占比例增幅分别为50%,120%,22%,锌、钙和镁等无显著变化。结论:连作不能引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亏缺,而诱发连作障碍,但其造成的三七种植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比例失衡应为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