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一词始见于《内经》,列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迄今仍是中医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三焦究属何物?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三焦为六腑之一 ,人体脏腑中 ,唯它最大 ;通行元气 ,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探究三焦的具体位置 ,对于中医走向规范化、严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有人说:“三焦有名无实。”三焦的实质在人体究竟是何脏器,各有不同的见解。个人体会:欲知“三焦”的实质,必须从前人对“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疗效去探讨,以证实其物质基础,才不至陷入凭空臆造。  相似文献   

4.
前言关于三焦問題,已經是中医学术上存在的一个老問題了。从內徑而下,就有很多医家对三焦發表过很多不同的見解,近几年来,在中医杂志上,也有很多学者發表很多不同的見解,正因为三焦的解說紛繁,更足以說明三焦在中医学說上所包涵的意义是十分广泛的,因此,关于三焦問題,在中医教学工作中,也就形成是一个疑而未决的問題了。我院子1957年在院党委的領导下,举行过一次关于三焦問題的学术討論会,我們感到这次討論会的收获很大,尽管当时大家仍有不同的論点,但通过全院教师集体討論,可以說,把古今以来有关論三焦的文献和不同的学說,做  相似文献   

5.
6.
三焦的概念最早源自《内经》。《素问·灵兰秘典》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营卫生会》则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在中医学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正> “三焦竭部”,语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其文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自明·赵以德言“竭者,涸也。”后世医家多将“三焦竭部”理解为三焦各所属脏腑功能衰弱,如《金匮悬解》即言“三焦竭  相似文献   

8.
三焦是百家争鸣问题之一。历代就“有形”“无形”之辨,形质与功能之争,众说纷纷,莫衷一是,至今未能统一。笔者不揣浅陋,重温内、难及有关各家之说,从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出发,对三焦之实质拟作如下认识和论述。权为尝试,殊欠深入,聊作抛砖引玉之举,以求同道指正补充为盼。一、三焦的概念与形质之争三焦是中医学里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名词术语,其概念几经演度。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列为六腑之一。自《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形质之论,各有其  相似文献   

9.
三焦是祖国医学脏腑学说中的重要一腑,它的功能与其他脏腑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自《内经》提出三焦之名称后,古今历代医者对三焦的实质曾经多次探讨,各有见  相似文献   

10.
“三焦”做为十二脏腑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 近二千年来,古今医家对“三焦”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始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三焦”是六腑之一,如果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都有实质脏器可寻,唯独“三焦”不在其例,则未免难以令人信服。那么“三焦”到底是什么?无论从人体的生理或病理方面来看,这个问题都是不容回避和含混的。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笔者认  相似文献   

11.
试述王好古论“三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好古,河北赵县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师事于张洁古,李东垣。受洁古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说,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影响,重视内因,独创阴证学说。其著作《此事难知》《医垒元戍》中以三焦为纲辨治寒热的思想却鲜为人知。且为后世之焦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王好古学术思想,探求三焦辨证之源流,现将其对三焦的论述及寒热用药,浅述如下: 一、三焦动能。“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而《难经》又多发挥,对三焦的论  相似文献   

12.
“三焦”问题,目前仍是中医界学术争鸣之焦点,其关键在于“有形与无形”、部位之划分等。笔者略谈管见,与同道们进一步研讨,谬误之处,敬请赐教。一、三焦之渊源三焦之名,始见于《内经》,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说明三焦属于六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  相似文献   

13.
“卫出三焦”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其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内经》对卫气的生成、性质、运行及其功能,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是卫气理论的基础。而“卫出三焦”之说,《内经》里则没有明确提出。但是,仔细推敲《内经》中有关论述卫气的文义,却已语寓其中。本文试以此为题,结合临床运用,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焦之名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均有论述。统观诸家之言,虽然是纷云众说,但就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看法,而“部位三焦”说是其中最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孙思邈则是此说的代表者,在其诞辰一千四百周年之际,就此问题撰文以为纪念。一、部位三焦说——内脏划分的三区域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一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分成为上、中、下三大生理病理区域,把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大区域之中,然后对三个不同区域所辖的脏腑进行研究,这  相似文献   

15.
对于湿病的治疗,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湿病按三焦论治,分别采用宣透湿邪、燥化湿邪和渗利湿邪的方法是治湿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并指出湿邪易弥漫三焦,故以上三法多相兼使用。另外,湿易阻遏气机,损伤脾胃,强调在祛湿药中配伍行气药和益气健脾药。  相似文献   

16.
"外科三焦辨证"源于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张庚扬教授灵活运用"外科三焦辨证"治疗疮疡,认为上部多为风温风热,治宜疏风清热,用牛蒡解肌汤加减治疗;中部多为气郁火郁,治宜行气散火解郁,用柴胡清肝散加减治疗;下部多为湿火湿热,治宜清热渗湿,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变化的疾病,由多种因素交织引起的急慢性肺系疾病的共同结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1]。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指南。近年来中医药在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临床诊治方面尚存在分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归属祖国医学"肺痹"、"肺痿"等范畴,虚、痰、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本文从"三焦"论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并深入挖掘祖国医学精华,以期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为其诊疗开拓思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食积咳嗽在临床较为常见,针对该病的方药也极为丰富。本病初期病情简单,五更咳嗽明显者,多以保和丸加减即可治愈,但临床上发现食积在二更时分也可引起咳嗽,二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陈潮祖教授认为调理三焦莫过于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若食积阻滞手少阳三焦经,在晚上9点到11点的咳嗽加重,可采用小柴胡汤加保和丸治疗;若食积阻滞足少阳胆经,在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咳嗽加重,可采用蒿芩清胆汤加保和丸治疗。  相似文献   

19.
从三焦形质、三焦生理、三焦病理和三焦治要等4个方面,概述了陈潮祖教授提出的“膜腠三焦”新学说。认为陈氏此说继承和发展了唐容川和张锡纯对三焦的认识,统一了《内经》与《难经》对三焦问题的不同提法,认为二者之论,并不对立。向时指出,陈氏“膜腠三焦”说, 虽未必反映《内经》三焦学说的真谛,但全面分析此说之后,便不难得出“膜腠三焦”学说,是比其它三焦学说更合理,更严密的一种关于“三焦”问题的新学说。  相似文献   

20.
三焦之争,实由《难经》之“有名无形”发其端倪,宋金以前多有追随者,明及后世理论纷然。五脏六腑之中,惟此争论最烈,新安医家于此研究也不乏其人,尤以孙一奎、罗美等为著。1孙一奎阐发三焦无形虽然《内经》、《难经》言及三焦均以无形立论,然阐释最为风发者首推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