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体质量指数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 (BMI)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按照BMI把病人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肥胖体质量组、严重肥胖体质量组。每组病人记录住ICU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③结果 低体质量组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 (P =0 .0 36 ) ;各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1 .6 1 0~ 1 .91 9,P >0 .0 5 ) ;严重肥胖体质量组院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 (P =0 .0 0 3)。④结论 BMI高低与病人预后有关 ,低BMI病人预后不良 ,高BMI病人应注意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
青岛地区肥胖症流行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①目的 明确青岛地区肥胖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②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青岛市市区和农村年龄20~74岁,居住5年及5年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人群进行肥胖症流行特点抽样调查。③结果青岛地区肥胖和体质量超标的总患病率分别为9.01%和39.40%。市区、近郊和远郊肥胖患病率分别为 14.16%、9.34%、3.56%,标化率分别为4.72%、2.53%、1.41%;体质量超标的患病率分别为 57.98%、40.41%和 19.29%,标化率分别为19.32%、10.97%、7.63%。162例肥胖者中并 2 型糖尿病(DM)和糖耐量减低(IGT)者占 24.07%,并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者分别占32.71%、39.15%。DM、IGT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随体质量指数(BMI)升高而升高,BMI≥28者DM+IGT患病率与BMI<19组比较明显升高(χ2=7.50~10.15,P<0.05、0.01),BMI≥24 者高血压患病率与<19组比较升高明显(χ2=6.24~18.40,P<0.05、0.01)。DM+IGT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随腰围/臀围比值(腰臀比)升高而升高,腰臀比≥0.8者DM+IGT和高血压的患病率与<0.7 组比较明显升高(χ2 =3.89~35.36,P<0.05、0.01)。肥胖组和体质量超标组的年龄、腰臀比、收缩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服糖后 2 h血糖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t=9.27~15.40,P均<0.01),而肥胖组年龄、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也明显高于体质量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山东地区肥胖症流行特点。②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 ,对山东地区居住≥ 5年2 0~ 74岁不同城市和农村的自然人群进行调查。③结果 山东地区人群体质量指数 (BMI)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其BMI的均数为 2 3.16± 4 .0 2 ,其 95 %正常值范围为 15 .2 8~ 31.0 4。按照WHO标准 ,山东地区人群体质量超标准率 (超标率 )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 7.32 %、18.79% ,城市肥胖和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青岛市、济南市、招远市、五莲县 ,前三者明显高于后者 (χ2 =5 .5 6~ 2 6 .2 7,P <0 .0 5、0 .0 1)。男女肥胖率和超标率随年龄的增长均逐步增高 ,30~ 39岁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 (χ2 =4 .2 5、8.92 ,P <0 .0 5、0 .0 1) ;6 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女性 (χ2 =5 .91,P <0 .0 5 )。 2型糖尿病 (DM )、糖耐量减低 (IGT)、高血压的患病率随BMI的变化而变化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 5 .0~ 2 8.9时 ,DM、IGT患病的危险性与BMI呈中度相关 ;BMI≥ 2 9.0时 ,上述疾病患病的危险性与BMI呈高度相关 ;BMI 2 4 .0~ 2 7.9时 ,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与BMI呈中度相关 ,BMI≥ 2 8.0时 ,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与BMI呈高度相关。男性腰围≥ 90cm、腰围 /臀围比值≥ 0 .90、女性腰围≥ 80cm、腰围 /臀围比值≥ 0 .85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肥胖在中老年自然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及其与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了安钢社区 1789名 4 0~ 88岁居民 ,体质指数 (BMI)作为判定肥胖指标 ,2型糖尿病采用 1999年WHO诊断标准 ,收缩压≥ 14 0mmHg和 (或 )舒张压≥ 90mmHg或以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为高血压病例。χ2 检验和趋势 χ2 检验分析肥胖患病率与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关系。结果 :该社区 4 0岁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 4 6 .39%、10 .6 8% ,标化率为 4 4 .83%、8.0 6 %。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P <0 .0 5 ) ,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均随BMI升高而增高 (P <0 .0 1)。结论 :肥胖己成为安钢社区人群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应将预防肥胖作为综合防治 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 (BMI)对女性骨密度 (BMD)及骨质疏松症 (OP)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峰值期女性 10 12例和绝经后女性 5 76例不同骨骼部位的骨密度 ,按BMI不同各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 (对照组 )和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 :除腰椎侧位外 ,骨峰值期和绝经后女性各部位BMD与BMI均呈正相关 (r=0 .130~ 0 .4 4 9和r =0 .189~ 0 .4 2 3,P <0 .0 5~ 0 .0 0 1) ;骨峰值期女性低体重组腰椎正位和髋部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肥胖组腰椎正位和髋部各部位BMD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绝经后女性除腰椎侧位外 ,低体重组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0 1) ,而肥胖组BMD均高于对照组和低体重组 (P <0 .0 5~ 0 .0 0 1) ;除腰椎侧位三组之间及桡骨远端 1 3段肥胖组与对照组的OP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它各部位OP的患病率为 :肥胖组 <对照组 <低体重组。结论 :女性骨峰值期 ,BMI大者通过负重作用刺激负重骨骼的BMD增加 ;绝经后 ,BMI大者通过负重和雌激素共同作用 ,延缓负重和非负重骨骼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6.
超重和肥胖对血压影响的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体重指数 (BMI)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对超重和肥胖人群实施行为指导。方法 :对本社区 30岁~ 5 9岁居民 86 6人进行 BMI、血压测量及问卷调查。结果 :BMI正常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最低 ,男约 17.2 9% ,女约 13.14 %。 BMI超重组高血压患病率男性约 33.0 4 % ,女性约 2 7.94 %。 BMI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男约 6 0 .71% ,女约 4 4 .0 0 %。BMI超重组 ,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 :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加强对超重 ,肥胖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保持 BMI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对广州市某农村602名≥15岁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人群高血压的总患病率为18.91%,其中男性为20.10%,女性为18.39%,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BMI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存在显著正相关.肥胖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是女性血压与BMI的相关性高于男性,特别是在肥胖组(BMI≥25).在低体重组(BMI<18.5),血压与BM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广州农村≥1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且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正相关,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对控制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怡  吕吉元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05-106
目的探讨太原市12~18岁青少年体质量指数(或体重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测量太原市5所中学16357名12~18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和血压,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BMI与血压的关系。结果 (1)在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12~18岁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存在相关性,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1=0.358(P0.01)r,2=0.280(P0.01);(2)肥胖组的SBP值最高,超重组次之,而正常体重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6,F2=6.57,P0.01);三组间DB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0,F2=8.75,P0.01);(3)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间高血压患病率(χ12=1099.73,χ22=830.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96和5.27。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17.93%和31.93%。结论太原市12~18岁青少年的BMI与血压独立存在正相关,超重和肥胖的中学生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居民肥胖患病率与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在河南省选择2个农村社区,以村(组)为单位,整群抽取18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研究对象共984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4.49%和42.56%;男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χ2=5.411和5.090,P均<0.05);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升高趋势(χ2=3.152、5.245和4.968,P均<0.05).男、女性腹型肥胖者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男性:χ2=5.102、20.863和29.134,P均<0.05;女性:χ2=18.678、30.702和46.145,P均<0.05).结论:农村社区超重、肥胖患病率较高,且与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海市社区中老年居民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高血压的关系,为社区卫生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以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安亭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进行健康管理的中老年人群(年龄≥45岁)为研究对象(N=9 798人),其中男性4 308人,女性5 490人,分析BMI与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安亭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76.7%。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9.4%、79.5%、86.7%(χ2=230.04,P<0.01)。45~59岁、60~79岁、≥80岁年龄段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4.7%、68.8%、79.4%,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高(χ2=107.87,P<0.001)。调整了年龄、性别、疾病史、血清肌酐、空腹血糖后,超重(OR=1.75,95%CI: 1.55~1.98)和肥胖(OR=2.87,95%CI: 2.40~3.45)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BMI、高龄、血清肌酐升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超重人群和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相对正常人群分别增加了1.75、2.87倍。需要居民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加强对BMI的控制,从而降低高血压患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居民不同肥胖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地区68个自然村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共计20152人,进行肥胖和血压水平的横断面调查。结果:随着WHtR和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呈升高趋势;中心性肥胖者以上指标高于正常者(P<0.001)。BMI、WC和WHtR与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呈正相关关系(P均<0.001)。相对于BMI<18.5kg.m-2组,18.5kg.m-2~、24.0kg.m-2~和≥28.0kg.m-2组高血压患病的OR分别为1.6(95%CI:1.2~2.0)、2.2(95%CI:1.7~2.9)和3.6(95%CI:2.7~4.8);相对于正常者,中心性肥胖的OR为1.3(95%CI:1.1~1.4);相对于WHtR<0.47组,0.47~、0.52~和≥0.57组的OR分别为1.4(95%CI:1.3~1.6)、1.6(95%CI:1.3~1.8)和2.0(95%CI:1.7~2.4),P均<0.001。结论:河南省某地区农村居民肥胖指标与血压、脉压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控制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从而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川地区13-18岁青少年体重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以及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推荐的儿童高血压标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银川市7619名13-18岁青少年的体质指数和血压进行了横断面的调查。结果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民族的影响后,13-18岁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和0.207(P<0.01);并且随BMI的增大SBP和DBP也不断升高(P<0.05)。高SBP率、高DBP率、高血压患病率以及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随BMI值的增加而增高,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0.77%和3.19%,RR分别为2.20和9.11(P<0.05);不同年龄组中,与BMI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组的男、女性及汉、回族中高SBP率、高DBP率显著增高(P<0.05);不同体重组中,男性高SBP率、高DBP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汉、回族间无差别。结论银川地区13-18岁青少年的BMI与血压呈独立正相关,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唐山市教师人群高血压病与体重指数及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分析唐山市 6所学校教师人群高血压病与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的关系。 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直接测量及酶标法对 43 2名教师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 确诊高血压患病率 17.13 % ,男性患病率为 2 6.17% ,女性患病率为 12 .3 7%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体重指数的增大而增高。血脂代谢异常率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 (P<0 .0 1)。 4结论 唐山市教师人群与高血压患病有关的因素为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体重指数(BMI),将623例老年人分为消瘦、正常、超重、肥胖4组(BMI<20、20~、24~及28~)。检测其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超声心动图。发现随BMI增加,抽测人群平均年龄下降;超重与肥胖者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加(P均<0.05);体重、BMI、收缩压及血糖均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呈明显正相关(P<0.05及0.001),舒张压与胆固醇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示除收缩压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及舒张压均与BMI呈正相关,均是影响BMI的独立因素。结果提示肥胖与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肥胖儿童脂质和糖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观察27例8~12岁单纯肥胖症儿童及18例同龄健康儿童的脂质代谢及糖代谢。发现肥胖儿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01),载脂蛋白A降低(P<0.05),脂蛋白(a)无明显变化,C肽及胰岛素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及0.001)。腹部B超检查显示肥胖儿童组脂肪肝发生率占92.6%(P<0.05)。本研究提示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脂质代谢及糖代谢均有异常改变,必须及早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晰我国正常体质量指数(BMI)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为该类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其中年龄在45岁及以上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分析两组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 197例BMI正常(18.5~24 kg/m2)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6%(585/5 197),腹型肥胖率为41.56%(2 160/5 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在年龄、居住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腹型肥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肥胖者糖尿病发生率为14.21%(307/2 160),非腹型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为9.15%(278/3 037),前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腹型肥胖、年龄≥60岁老年人、居住在城市、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  结论  我国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中,腹型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状况不容乐观,且腹型肥胖可能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启东市乙肝干预研究队列随访人群体重指数、血压水平的分布特征,探讨两者间的关联,为慢性病预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2013年1~10月对启东市乙肝干预研究队列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收集健康体检数据,分析研究对象的性别、体重指数及烟酒嗜好与血压间的关联。结果 本次调查抽样人群8269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7.90%和5.74%,高血压发生率为14.60%。男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高血压发生率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上升,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者与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于不吸烟者和不饮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调查结果,应加强对启东市乙肝干预研究队列青年群体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超重与肥胖,减少高血压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营养不良的发生与膳食摄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关系。方法调查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9月~2015年3月的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年龄>55岁的住院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低BMI组/营养不良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4组。入院当天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营养素的摄入量。检测血清白蛋白和Hb A1c水平,计算营养风险指数(NRI),据此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比较各组间患者的营养素摄入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完成调查118例,基于BMI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9%(7/118),NRI评分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2.7%(15/118)。低BMI组患者每日摄入的能量、糖类和脂肪较肥胖组低(P<0.05),但是较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I营养不良组较营养正常组的能量摄入和蛋白质均明显降低(P<0.05)。NRI营养不良组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而低BMI组的Hb A1c水平较低,随着BMI的增长,Hb A1c%有升高的趋势,肥胖组的Hb A1c水平明显高于低BMI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营养不良的问题,且NRI营养不良患者的Hb A1c%更高,而减轻体重有助于维持较低的Hb A1c水平。限制膳食摄入有助于降低体重,同时也增加了NRI营养不良风险,评估患者营养风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超体质量、肥胖及黑棘皮病的儿童青少年空腹末梢指血血糖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超体质量、肥胖及黑棘皮病对儿童青少年血糖的影响。方法对19 112例北京市在读6~18岁中小学生进行临床查体,包括皮肤黑棘皮病及身高、体质量等,测定空腹末梢指血血糖。结果超体质量、肥胖和黑棘皮病儿童青少年检出率分别为21.38%、9.7%和2.43%。在空腹末梢指血血糖≥5.6 mmol/L和≥6.1 mmol/L 2组,超体质量、肥胖儿童青少年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空腹末梢指血血糖<5.6mmol/L和<6.1 mmol/L 2组,本调查还发现在空腹末梢指血血糖≥5.6 mmol/L组黑棘皮病儿童青少年阳性率显著高于空腹末梢指血血糖<5.6 mmol/L组。5.6 mmol/L和6.1 mmol/L两界值比较,后者并没有显示出优势。结论6~18岁超体质量、肥胖及黑棘皮病学龄儿童青少年出现空腹末梢指血血糖≥5.6 mmol/L几率显著增高。超体质量、肥胖及黑棘皮病学龄儿童青少年应作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建议空腹末梢指血血糖分界值为5.6 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