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樊美红 《中外医疗》2009,28(3):31-3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冠脉病变形态学相互关系,了解斑块破裂原因。方法选择62例ACS患者(AMI、UAP组各31例)、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9例非冠心病患者(CON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sCD40L、MMP-9。对ACS、SAP患者冠脉造影(CAG)所示斑块进行形态学分型。结果Ⅱ型、Ⅳ型病变患者sCD40L和MMP-9表达增加,ACS组患者sCD40L与MMP-9正相关(r=0.633,P〈0.01)。结论冠脉斑块局部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破裂原因。sCD40L可能通过上调MMP-9表达共同促进ACS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CD40L、MMP-9、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1组(阿托伐他汀10mg/d,n=21)、他汀治疗2组(阿托伐他汀20mg/d,n=23);于发病48h内和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1、C-反应蛋白f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5)与之对照。结果:①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D40L、MMP-9、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急性心肌梗死2组治疗前血浆CD40L、MMP-9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1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分别降低31%、42%、2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2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分别降低52%、68%、6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过程。早期应用大剂量他汀药物,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sCD40L、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的关系,评价血浆sCD40L及MMP-9水平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浆学指标意义。方法: 选取ACS患者48例,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组1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sCD40L、MMP-9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MMP-9水平亦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sCD40L与MMP-9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sCD40L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改变,结合测定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综合评价斑块的易损性。方法对6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56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类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水平,并A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组IMT高于B组(P〈0.05)。与无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相比较,易损斑块患者在血浆hs-CRP、MMP-2、MMP-9、CD40L水平较高(P〈0.05)。A组患者血浆hs-CRP、MMP-2、MMP-9、CD40L水平均高于B组(P〈0.05)。易损斑块者血浆hs-CRP水平与MMP-2、MMP-9呈正相关;MMP-2水平与MMP-9、CD40L呈正相关;MMP-9与CD40L呈正相关。A组患者血浆hs-CRP、MMP-2、MMP-9、CD40L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查结合检测血浆炎症介质水平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炎症水平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95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分别对对照组和观察组1个月后炎症因子(IL-6、TNF-α、sCD40L、MMP-9、CRP)和内皮功能(vWF、NO、ET-1)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IL-6、TNF-α、sCD40L、MMP-9、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6、TNF-α、sCD40L、MMP-9、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WF、NO、ET-1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WF、NO、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治可显著改善AMI患者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d。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74.3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干扰脑缺血后血小板CD40/CD40L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轻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9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为(1.96± 0.84) ng/ml,(2.23 ±0.99 )n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1.20±0.76)ng/ml (P<0.05),而在UAP和AMI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40L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401, P<0.01)。sCD40L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54, P=0.039),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34, P=0.03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王宁  马静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5):163-16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s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联。方法:69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其中男39例,女30例,平均年龄70&#177;13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9、MMP-2和sCD40L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MMP-2MMP-9和sCD40L的水平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MMP-9、MMP-2和sCD40L水平的增高可引起冠脉损伤,从而导致斑块形成和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龙川  蔡鑫  邵杉  胡思淦  涂胜 《西部医学》2009,21(7):1105-110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sCD40L、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4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5例,另外和23例正常对照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sCD40L、MMP-9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O.05),而AMI组和UA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及UAP组血清sCD40L与MMP-9水平正相关(分别为r=0.974,P〈0.01;r=0.959,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明显,可作为预测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及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奥扎格雷,n=40)和对照组(常规治疗,n=40),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病人血浆sCD40L及MMP-9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的血浆sCD40L及MMP-9明显下降,奥扎格雷治疗组血浆sCDa40L含量下降幅度(65%)大于对照组降低(47%);血浆MMP-9含量在治疗组的下降幅度(60%)也大于对照组(45%)。结论用奥扎格雷治疗ACS病人,能显著降低血清CD40L及MMP-9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Oxford 40(OX40)和Oxford 40 ligand(OX40L)mRNA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llegic neuritis, EAN)大鼠坐骨神经、脾脏、外周血和淋巴结中的动态变化。 方法:36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模型组和完全弗氏佐剂对照组(CFA组)。分别在第9天、第17天、第26天处死动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根、脾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淋巴结中OX40和OX40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EAN组大鼠在抗原免疫后第17天达到发病高峰,OX40和OX40L mRNA在第9天(发病早期)和第17天时表达均较高,与第26天(恢复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大鼠无症状;EAN组中OX40和OX40L mRNA在坐骨神经和淋巴结中各时间点表达均升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量表达。结论:OX40/OX40L可能与EAN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免疫介质细胞分化抗原40(CD40)及其配体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CS组(23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3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CD40L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AC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平均荧光强度(MFI)19.12±4.96明显较SA组9.99±2.55和对照组11.50±2.21高,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37,P<0.05).ACS组CD40L MFI 0.21±0.27与SA组0.10±0.18、对照组0.19±0.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7,均P>0.05).ACS组血清CRP水平(12.07±15.83)mg/ml与SA组(1.58±1.19)mg/ml、对照组(1.43±1.10)m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4,P<0.05).CD40与CRP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406,P<0.05).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表达增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活动性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急性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40配体(CD40L)表达水平,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CD40L的变化,以期探讨IVIG治疗机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法检测11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及1g/kg IVIG治疗后其PBMC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川崎病患者PBMC表面CD40L表面较正常对照持久;对1g/kg IVIG敏感者治疗后患者PBMC上表达CD40L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1g/kg IVIG不敏感者治疗后PBMC中高表达CD40L的细胞数增多,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例急性期已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其PBMC上的CD40L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者。结论:CD40L升高在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中起一定作用,IVIG可能通过下调川崎病PBMC上CD40L表达水平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杨叶  马宁  景晓红  张平花 《西部医学》2012,24(8):1439-1440,1445
目的制备Anti-NEP1-40多克隆抗体。方法合成NEP1-40多肽,采用弗氏佐剂制备免疫抗原,多次多点皮下注射健康雄性家兔,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颈动脉放血分离兔血清。结果获得含NEP1-40抗体的免疫血清,其抗体特异性好,亲和力较高。结论 NEP1-40兔多克隆抗体可以满足NEP1-40相关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溶性OX40L(sOX40L)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水平,及其与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sOX40L、sP选择素的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RP,同时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按照Califf危险分数来评价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所显示的冠脉病变情况。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血浆sOX40L、sP选择素、CRP水平较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及对照组明显为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sOX40L与sP选择素、CRP呈显著正相关;与冠脉危险分数、血脂等未显示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浆中sOX40L、sP选择素、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OX40/OX40L共刺激信号通路可能是一个中心机制。sOX40L可发展为新的标志物来早期预测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OX40和OX40L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SLE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上OX40和单核细胞上OX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OX40表达水平为8.91±5.0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46±1.72)(P〈0.05),而CD8+T细胞OX40表达水平为3.89±1.94,与对照组(3.34±1.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上OX40L表达水平(31.23±10.0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01±6.92)(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单核细胞上存在OX40和OX40L的异常表达,提示OX40/OX40L信号在T细胞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有助于T细胞的持续活化,从而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抗凝、纤溶功能及单核细胞上CD40-CD40L系统表达情况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6例CHD病例分为2组:心绞痛(SA)组和冠脉综合征(ACS)组,分别检测血浆中PC活性、D-dimer(D-D)、tPA、PAI-1含量、游离型配体sCD 40L浓度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40、CD40L表达水平,并与19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ACS组、SA组患者血浆PC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ACS组、SA组患者血浆D-D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CS组、SA组患者血浆tP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CS组患者血浆PAI-1含量明显高于SA组、健康对照组;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健康对照组;ACS组、SA组患者血浆sCD40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与CD40L表达水平与血浆sCD40L浓度三者间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与CD40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P=0.002);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表达水平与血浆sCD40L浓度呈正相关(r=0.367,P=0.006);血浆PAI-1含量与外周血单核细胞CI)40表达水平、血浆sCD40L浓度呈正相关(r=0.328,P=0.014;r=0.401,P:0.002)。结论CHD患者抗凝、纤溶功能对评估CHD的预后、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CD40-CD40L通路可能与ACS的形成有关,阻断CD40-CD40L信号途径可能成为防治AS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沧州地区在职40~60岁人群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提供降低健康风险的具体信息。方法选择40~60岁的体检人群632人,随机抽样以确定抽样人群。采用问卷调查、体重测量、身高测量、胆道B超和空腹血糖、血脂检查。经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危险因素。结果调查的应答率为88.7%。胆石症患病率为7.55%。在危险因素中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和进餐间隔时间影响较大。结论胆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和进餐间隔时间与胆结石形成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9.
张德建  孙耕耘 《重庆医学》2015,(35):4950-4952
目的:探讨YKL‐40和癌胚抗原(CEA)在恶性胸腔积液(M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住院的良性胸腔积液患者45例、M PE患者52例,ELISA法检测YKL‐4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EA。比较两组患者间YKL‐40和CEA水平差异,以及YKL‐40与M PE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2项指标在MPE诊断中的差异。结果 MPE中YKL‐40平均水平为(189.5±147.0)ng/mL ,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KL‐40升高与肿瘤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YKL‐40诊断MP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和51.2%,低于CEA的83.1%和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二者联用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达90.6%和88.2%。结论 YKL‐40在M PE诊断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升高提示腺癌或进展期癌可能性大,但灵敏度和特异度低于CEA ,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CD40 ligand (CD4OL) on the surface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 in asthmatic rats and the effect of anti-CD40L McAb on cytokines of PBMCs. Methods: Flow cytometry and RT-PC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CD40L of PBMCs in asthmatic rats. After the PBMCs was treated with anti-CD40L McAb,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IL-4 and IFN-γ levels of culture supernatant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CD40L of PBMCs in asthmatic rats increased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group, the level of IL-γ and the ratio of IL-4/IFN-γ decreased after the PBMCs was treated with anti-CD40L McAb(P 〈 0.05).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CD40L on the surface of PBMCs in asthmatic rats was up-regulated. Anti-CD40L McAb can rectify the imbalance of Th1 and Th2 cytok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