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5岁。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伴面部、四肢青紫5年入院。患者自幼稍一活动后即出现气急及面部、四肢青紫,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下蹲片刻而来我院就诊。体检:T36.5℃,P118次/min,R24次/min,BP110/80mmHg。体型瘦小,杵状指(趾)。心律齐,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心电图(图1A)示:右心房扩大,右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狭窄,单心室。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经心室分割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出院后两次复查心电图(图1B)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图1A:右心房、右心室扩大B:窦性心律、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83例心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前心电图改变与血流动力学及缺损大小之间的关系,为VSD术前提供初步预测性意见。方法:依据心电图分为正常、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4组,与右心导管检查所测肺动脉压力和阻力、左向右分流量和术中所见缺损大小、心室壁厚度进行对比。结果:心电图为左心室肥厚、心室间隔为中小缺损且呈中大分流量者,肺动脉压力多为轻中度增高;心电图为右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心室间隔多为中大缺损且分流量大者多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肺总阻力增高较双心室肥厚者严重。与术中所见心室壁肥厚比较,心电图诊断左、右心室肥厚符合率较高,分别为100.0%及85.7%,但心电图正常者中有78.6%术中所见为左心室肥厚。结论:VSD心电图改变可以间接评估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缺损大小。  相似文献   

3.
在患有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中,大部分人可由射频消融治愈。但在射频消融失败情况下,加上患者又合并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心律失常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会给患者术中和围手术期的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会导致死亡。我院收治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的患者,在术前射频消融失败的情况下,成功地手术治愈,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16岁。自10岁起有发作性心动过速史。长则48h,短则几分钟,均可自行中止。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三尖瓣发育不良,肺动脉高压。心电图示:心率94次/min,窦性心律,一度房室阻…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9岁.因胸闷、双下肢水肿7d就诊.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已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原发性高血压、心房颤动史,长期服用地高辛(0.125mg,1次 / d)、卡托普利(12.5mg, 3次 / d)、氢氯噻嗪(12.5mg,1次 / d)等治疗.外院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未见残余分流,全心增大,轻-中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BP 145 / 90mmHg.急诊生化检查:甘油三酯 4.73mmol / l, 总胆固醇 8.37mmol / l ,低密度脂蛋白 4.48 mmol / l ,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急诊心电图(图1)示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等的f波,心室率约80次 / min,为心房颤动.QRS形态宽大畸形,QRS电轴-72°,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型,R-R间期长短交替,长者0.88s,短者0.60s,周而复始,其基本节律周期为(0.88+0.60) / 3=0.49s,心室率约122次 / min.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非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3∶2文氏型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分层传导阻滞.考虑为洋地黄中毒,遂停洋地黄治疗.9d后复查心电图(图2)示心房颤动,心室率约60次 / min,QRS形态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型,R-R间期基本匀齐,长Ⅱ10s仅见一次0.89s的短R-R间期,其余R-R间期均为1.02s(约59次 / min).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岁。法洛氏四联症。术前心电图(图1A)显示:窦性心律,右心室肥大。术后第1d心电图(图1B)显示:I、aVL、V_6导联呈R型且宽钝,Ⅱ、Ⅲ、aVF呈rS型且S波宽钝,S_Ⅲ>S_Ⅱ,aVL呈qR型,电轴左偏-63°,P波与QRS波无关,各有其固定频率,心房率150次/min,心室率80次/min,呈窦性心动过速(ST)、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  相似文献   

6.
完全型共同房室通道(Complete Common Atrioventricular Canal),是胚胎发育期腹、背侧心内膜垫融合不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包括因心房原发孔、房室管及心室间孔持久存在而形成的心脏间隔缺损和房室瓣畸形,故有人称之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畸形复杂,手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 ,16岁。因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半月入院。查体 :心率 86次 /min ,律齐。胸骨左缘 2~ 3肋间闻及柔和收缩期杂音 ,P2 亢进。超声心动图示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心电图示 :右心室肥大。入院后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中央型房间隔缺损 ,大约 2× 1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男性,19岁.因胸闷1月就诊.查体:血压110/84mmHg,心界不大,心率5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外院查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104次/分,P-R间期0.20s,QRS间期0.085,房室传导比例为2: 1.外院及本院门诊医生均误诊为窦性心动过缓拟行阿托品试验,心电图室出于谨慎未遵医嘱仅让患者做快速下蹲动作,运动后30.心电图(图1B前段)示:窦性心律,心率110次/分,P-R间期0.285,房室传导比例为1: 1.运动后1 min心电图(图1B后段)示:窦性心律,心率110次/分,P-R间期逐搏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1个QRS波,房室传导比例为3: 2.运动后2min,L"电图(图IC)示:窦性心律,心率104次/分,P-R间期0.20s,房室传导比例恢复为2: 1,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二度I型房室阻滞(运动后消失(图略)).  相似文献   

9.
例1 患者男,24岁。因阵发心悸、头晕、黑目蒙0.5h入院。近2年有“室上速”发作史。体检:BP11/8kPa(83/60mmHg),P175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图1上)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76次/min,律齐,在QRS波群后可见逆行P波,R-P'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采用双室性矫治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TOF/CAVSD)的外科手术经验及其效果分析。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连续对16例TOF/CAVSD,其中伴有唐氏综合征2例,手术年龄中位数9个月(4个月~12岁),手术时体质量中位数8 kg(4.7~35 kg),术前有56%患者伴有中度以上左侧房室瓣反流,31%患者伴有中度以上右侧房室瓣反流;术前平均肺动脉指数为(168±23)mm2/m2。合并的CAVSD矫治中均采用了双片法,其中有8例(50%)采用右心室流出道(RVOT)切口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另外50%患者采用右心房切口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仅有1例室间隔缺损补片上留孔,右心室流出道梗阻(RVOTO)处理中,13例患者(81%)施用心包补片跨瓣扩大成形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其中1例带有单瓣。结果:术后医院生存率为93.75%。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6±22.5)h,平均监护室留驻时间中位数为7d。4例患者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其中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者3例,多脏器功能损害者1例。出院时12.5%(2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轻-中度),12.5%患者术后轻度三尖瓣反流(TR),无1例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随访期6个月~5年,随访期无死亡,无1例出现LVOTO,无再手术干预;3例肺动脉远端流速增快者已登记介入治疗;随访发现生存60%患者二尖瓣反流为轻微-轻度;同时发现有1/3生存者三尖瓣反流为轻微-轻度;随访期存在中度肺动脉血反流患者为86%。1/3生存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容积相应正常年龄正常值。结论:双心室矫治法TOF/CAVSD的短中期效果好,推荐采用双片法矫治CAVSD;与单纯TOF或CAVSD手术一样,必须定期随访复查,需关注房室瓣功能、肺动脉发育、肺动脉逆向血流和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 ,2 9岁。因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乏力、黑 6年收住入院。入院时查体 :心率 2 0 0次 / min、心律齐、血压90 / 6 0 m m Hg(1m m Hg=0 .133 k Pa)、面色苍白。常规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 2 10次 / min(图 1a)。遂给心律平35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5 m 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 ,心率78次 / m in。X线心脏片和彩色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诊断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并行射频消融术。穿刺右股静脉插入大头电极导管至右心室流出道行起搏标测(图 1b) ,以 15 0次 / min刺激该区频繁诱发另一种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近13年来124例7岁以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开口的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进行了术后早中期随访,以期为优选手术方式提供资料.方法:1996-03至2008-08共有124例7岁以下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在我院接受了外科手术,男80例,女44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1±2.1)岁,体重4~20 kg,平均(12.2±4.5)kg.手术方法有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和姑息手术.随访依据门诊复查结果(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电话随访.结果:124例患儿双心室矫治59/124例(47.6%),单心室矫治51/124例(41.1%),姑息手术14/124例(11.3%).住院生存患儿107例,随访期限为术后1~134个月,平均(27±31)个月.有近期随访资料77例,占72.0%.晚期死亡9/107例(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术后2个月、1年、2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9%、93.5%、89.0%、86.0%和81.0%.Cox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复杂畸形(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弓缩窄、三房心)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中量以上反流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Log rank分析表明姑息手术生存时间与单、双心室矫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双心室矫治术后早中期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复杂畸形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中量以上反流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曲线明显较未合并复杂畸形及无房室瓣反流和少量反流患儿差(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无论是双心室还是单心室矫治,术后早中期生存率高.而一期只能做姑息手术的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率低.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和共同房室瓣中大量反流的患儿无论选择何种术式手术效果都较差.合并复杂畸形的患儿术后早中期生存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3.
通常,房室交界性并行心律不容易发现同向性的室性融合波。本文报道1例交界性并行心律合并预激征患者,异位冲动沿希氏束下传心室与窦性冲动沿肯氏束传入心室形成较为罕见的室性融合波。患者男性,40岁,患轻度高血压病,心电图(图1)为Ⅰ、Ⅱ、Ⅲ导联记录,Ⅲ导联为连续记录,F标志室性融合波,心电图表现:(1)基本节律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2—54次/min。(2)窦性搏动下传的P-R间期为0.11s,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 ,5 0岁。反复心悸、晕厥、抽搐 3年余。 1996年1月 2日晕厥发作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动态心电图检查除左束支阻滞外未发现其它异常。 1999年 2月 9日查体时突然发作晕厥、抽搐。立即描记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伴室性逸搏、预激综合征 (图 1)。经胸外心脏叩击及异丙肾上腺素 2μg/ m in静脉滴注处理后 ,心电图由三度房室阻滞转至二度房室阻滞、3∶ 2旁路下传心室 (图 2 )。 1h内晕厥、抽搐发作8次 ,每次持续 2~ 3 min,心室停搏 7~ 9s。 1h后进行右心室临时起搏。3 d后植入…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加重4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P波呈两种形态:一种为直立的窦性P波,P-P间期0.75s,心率80次/min,另一种为提前出现的倒置P′波,P-P′间期不等,P′-P′间期分别为2.24、2.14、2.16及6.61s,它们之间存在最大公约数(1.09± 0.03s),因此考虑为房性并行心律.两种形态的P波及P′波后均未继以QRS波群,P或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心房由窦房结及心房起搏点所控制,心室由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1次/min.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并行心律,室性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27岁。检查时发现心脏杂音于1999年8月18日入院。心脏超声右心扩张,房间隔缺损直径13mm,血流左向右分流。主肺动脉增宽,肺动脉压增高,收缩期二尖瓣前叶脱入左心室。临床诊断:先心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前叶脱垂。附图为同步记录的aVR、Ⅱ、V_1导联未见窦性P波,提示窦性停搏。R-R间隔匀齐,心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在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实施经胸肺动脉去神经支配术改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重构的效果。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1: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予一次性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4周后采用右心导管测量三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造模成功后,手术组行经胸肺动脉去神经支配术,假手术组仅开胸,术后2周后再采用右心导管测量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后取心肺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其显微形态学变化。用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来衡量右心室肥厚程度。结果:野百合碱注射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及假手术组的平均肺动脉压均显著升高(P均0.01),表明肺动脉高压大鼠造模成功;经胸肺动脉去神经支配术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显著下降(P0.01),而且手术组肺小动脉中层壁厚占外径的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及RVHI显著减少(P0.01)。结论:经胸肺动脉去神经支配术可降低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减少肺小动脉中膜肥厚,并减轻其右心室肥厚程度。  相似文献   

18.
例1 患者女性,32岁。心悸、有时晕厥10余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阿-斯综合征。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第1行P_6为房性早搏。房早前窦性P 波节律不齐,频率36次/min,与37次/min 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房早后窦率加快为50次/min,频率亦不齐。第8个P 波后,频率又明显减慢。第2行P_7为长间歇后的房性逸搏。第3行P 波频率平均34次/min,P_(5、6)为房性逸搏。第4行P_3为房早。房早后窦率又明显加快,节律不齐,平均50次/min。两次房早后均有窦率暂时性明显加快,好似睡眠的窦房结被房早唤醒。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窦性暂停、房性逸搏、间断性缓慢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干扰性房室脱节、房早及窦房结唤醒现象、双结病变。  相似文献   

19.
病例1,男性,2个月,因“肺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慢性心功能不良”入院。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双心室大,ST段、T波改变,心率157次/min,QTp255,QT间期240ms,为QTp的94%,以后心功能恶化,肺不张,纵隔肺疝及心力衰竭,给予机械辅助通气,病程第27d心电图发现QT间期异常缩短,窦性心律145次/min。  相似文献   

20.
李勇 《山东医药》2004,44(6):60-61
右心室双出口 (DORV)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的复杂心脏畸形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其主要特征是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 ,主动脉下圆锥存在 ,主动脉和二尖瓣间没有纤维连接。1 解剖特点术前右心室双出口的诊断依靠多普勒超声与心导管造影检查 ,心脏彩超检查是诊断 DORV的重要方法。按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可分为 :1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2与两大动脉开口相关的室间隔缺损 ;3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4远离两大动脉的室间隔缺损。根据房室关系 ,右心室双出口又分为房室关系一致和不一致两大类 ,按 Van Praagh的字标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