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选择五种文献报告的心电图房室旁道定位的标准,对30例正常人和45例经手术治愈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前心电图进行定位诊断.以心脏标测和手术证实的旁道部位和正常人无房室旁道为金标准,依据五种标准对本组资料的判定结果进行定位准确性评价.各标准特异度均为100%,其敏感度依次为:Rosenbaum标准93.3%,Gallagher标准71.1%.WHO标准64.4%,Lindsay标准60%,Reddy标准53.3%.笔者综合以上标准优点及本组资料,初步提出常见房室旁道部位定位特征.  相似文献   

3.
隐匿性房室旁道的电生理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外旁道定位标准结合自己经验绘出心电图导联与房室环平面关系示意图对48例预激综合征房室旁道进行定位:左侧游离壁25例(52.1%),左后游离壁7例(14.6%),后间隔7例(14.6%),前间隔6例(12.5%),右游离壁0例,双旁道3例(6.3%)。手术治疗19例,其中单旁道17例,双旁道2例,共计21条旁道;除1条靠近希氏束的前间隔旁道未切断外,20条旁道均被切断,手术总成功率为95.2%,其中左游离壁旁道(15条)均被切断,成功率为100%。手术结果说明本方法定位简单、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隐匿性房室旁道无创性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30例隐性房室旁道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对食管心房调搏的各项诊断指标进行评价,认为后者是一种有较大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并对PR/RP比值、Pv_1-PE、RP_E时距等指标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11,30(5):431-433
近年来采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阻断房室旁道的传导后可根治其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故术前对房室旁道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表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心室预激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根据各导联预激波极性不同及胸导联移行区的判断,能对显性房室旁道作出定位。隐匿性房室旁道因无顺传功能,无法根据预激波进行旁道定位。但此类旁道具有较强的逆传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53岁。反复晕厥3年,再发1天入院。2018年10月6日患者晨跑时突发黑矇,随后晕倒在地,伴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不详,后自行清醒,无胸痛、心悸、气促及大小便失禁,可继续跑步。数十天后运动时症状再发,性质同前。同年11月17日,在运动会上,患者第3次晕厥,持续十几秒自行清醒。曾在外院住院治疗,外院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68次/分,PR间期0.18s,QRS波时限0.14s,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多房室旁道的特殊ECG表现和交替图形。方法 16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经心外膜标测证实13例为多旁道。我们回顾了这些患者的全部窦性心律ECG。结果 13例中8例有特殊ECG伴交替图形改变,窦主律时ECG特征为:(1)V1、V2导联呈特殊QRS波形(rsR‘、RR’、qrS型);(2)δ向量和QRS综合向量呈非一致性;(3)RV1〉RV2.V3。多我替图形的原因有:(1)多旁道的位置;(2)多  相似文献   

9.
房室旁道电位的电生理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房室旁道位置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特点和机制以及与房室旁道位置分布的关系,对经导管射频消融(连续治疗)成功的29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26例患者既往心电图证实有房颤发作。结果表明:显性旁道合并房颤(22/174,13%)多于隐匿性旁道(4/124,3%),P<0.005;右侧旁道(17/105,16%)多于左侧旁道(9/193,5%),P<0.05;右侧显性旁道(16/90,18%)多于左侧显性旁道(6/84,7%),P<0.01。即显性旁道尤其是右侧显性旁道合并房颤较多。支持显性旁道患者心室收缩提前(右侧旁道心室激动发生得更早)导致心房内压升高及电不稳定是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机制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双房室旁道合并Mahaim纤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1例束室纤维合并双房室旁道的电生理表现。患者有心动过速史15年,心电图示右侧游壁显性旁道,分别于三尖瓣环8点半和5点半处消融阻断旁道,原心电图发生了改变,但存在Delta波。上述两条旁道消融前,PR间期均为0.06s,心房递增刺激Delta波增大,房室传导无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冠状窦内导管或大头消蚀导管记录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房室旁道(AP)电位。8例前传AP电位均起源于同步ECG delta波前0~20ms,平均波幅为0.78 mV,A-AP间期多在30 ms以内,AP电位在V波前15 ms以上。4例逆传AP电位的平均波幅为0.46 mV,V-AP及AP-A分别为52 ms及34 ms。记录AP电位有助于房室旁道的准确定位及其传导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德麟 《心电学杂志》1992,11(4):210-211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concealed preexcitationsyndrome,隐匿性预激)是指房室间存在旁道,此旁道无前传功能,仅有单向室-房逆传功能(称隐匿性旁道),故而在窦性心律、心动过速、心房调搏时,心电图上无心室预激图形。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室上速,常伴有阵发性房颤或房扑。隐匿性预激多见于无心脏疾病的健康人,部分为二尖瓣脱垂和 Ebstein 畸形患者。形成隐匿性预激的主要原因为:旁道与房-室肌连结的解剖结构所造成的阻抗不匹配,不利于旁道前向传导;旁道前传不应期过长,大大超过正常传导系统不应期变化的范围;旁道内存在前向传导阻滞等。隐匿性旁道大多位于左游离壁,其次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6岁。反复发作心悸、黑朦、晕厥,心电图提示A型预激综合征,正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旁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行心瓣膜置换术并置入VVI型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5.
报道2例预激合并房室正道和旁道同时存在传导阻滞以及2例预激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例1,男性,54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房室正道一度传导阻滞;间歇性完全性B型预激综合征,系房室旁道存在长P-R间期二度Ⅱ型传导阻滞所致。例2,女性,33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晕厥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间歇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正道高度传导阻滞伴3相超常期传导、房室旁道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呈2∶1~3∶2传导。例3,例4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16岁,均诊断为Ebstein畸形。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房室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杰  蒋文平 《心电学杂志》2000,19(3):131-133
为探讨房室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房室旁道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中作腔内电生理检查,观察房室顺传和室房逆传功能及途径。结果显示261例中有7例(4例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为旁道逆向(或双向)传导阻滞(2.7%)。尽管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是一种少见现象,但由于旁道传导阻滞,无法对旁道进行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因此了解旁道有无间歇性逆传阻滞,对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房室旁路是指仅仅具有逆向传导功能的房室旁路,参与产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治疗国内亦有报道[1].显性旁道因其前向传导在窦律下即可显示心室预激,但有部分间歇性房室旁路的前向传导表现为间歇性,当不显示前向传导时心电图完全正常[2,3].现报道2例隐匿性房室旁路治疗成功后再次出现显性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心室预激与预激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3,22(3):172-178
窦性激动经旁道下传构成心室预激,如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则称为预激综合征。心室预激在正常人群中的检出率约为0.15%~0.2%,因易致快速性心律失常,掩盖或酷似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大等而受到重视。本征男性较多见,各年龄组都有,但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降低,大都无器质性心脏病,少数有家族史。房室旁道是房室环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除了房室结-希浦传导系统以外,一些遗留散在的相连房室之间的肌束,少数人在出生后并未完全凋亡,造成具有传导功能的一条或多条旁道。这种附加的旁道是预激综合征的基础,通常以人名称呼之。1975年…  相似文献   

19.
魏敏  王树红 《心脏杂志》2001,13(3):233-233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 4岁。阵发性心悸 3年 ,加重 3月入院。既往心动过速发作每次持续时间 5~ 30 m in,可自行终止。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X线摄片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静息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心动过速发作图呈室上性 ,率 2 0 0 min- 1 。于局麻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 RVA(右室心尖部 ) S1 S1 分级逆增起搏 ,当起搏周长 (PCL)为 32 0~ 34 0 ms时 ,可反复诱发出心动过速 ,且发作图型多变。分别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窄 QRS三种形态。呈右束…  相似文献   

20.
总结12例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隐匿性旁道所致阵发性房颤的可能机制和射频消融后效果。本组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岁-46岁。电生理证实房室结双径路4例,隐匿性旁道8例。射频消融慢径及旁道后,随访6个月-20个月,11例无房颤发作,1例心悸发作较前明显减轻。结论:预激、多径路与阵发性房颤密切相关,射频消融慢径及旁道后,阵发性房颤可获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