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7例为左室室速,5例为右室空速,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方法,左室室速在室间隔中下部,右室室速在右室流出道寻找消融靶点。结果7例左室室速成功6例,局部激动V波较体表。C电图QRS波提前25~50ms。右室室速5例全部消融成功,V波提前20~40ms。消融术程1~4小时,X线曝光时间30±24分钟。无1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起搏标测法对3例有明显症状的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下称室早)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经标测2例定位于右室流出道、1例定位于左室间隔。以30~40W的功率消融,持续时间30~60s,获得成功。术后5~7d复查动态心电图未发现室早。随访1~11个月,2例未复发,1例出现偶发室早。认为对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难以奏效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单源性室早患者,可考虑RFCA治疗。该疗法有可能成为根治室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 ,采用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的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 91% (10 / 11) ,所有患者无任何并发症 ,随访 1~ 30个月 ,无迟发并发症发生 ,无室早复发。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安全 ,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应用价值。方法: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早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对5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早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26例采用传统标测法,32例采用非接触球囊标测法(Ensite三维标测法)。结果:①非接触球囊标测法与传统标测法相比较,成功率高(100% vs. 81%)、复发率低(3% vs. 19%),X线曝光时间短[(3.6±1.4)min vs.(32±12)min];②标测和消融结果显示30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7例起源于前间隔,9例起源于中间隔,14例起源于后间隔。22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7例起源于前游离壁,4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1例起源于后游离壁。体表心电图特征对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仔细分析心电图室早QRS波形态特征有助于判定室早起源部位,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电轴与射频消融成败的关系,对23例IVT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左室IVT15例、右室IVT8例。在左室IVT中,10例QRS波群电轴左偏(-81°±9°)者均消融成功;5例电轴右偏者(+110°~+230°)中只有1例(+110°)消融成功。电轴左偏与电轴右偏患者的消融成功率比较(10/15vs1/5),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右室IVT中,5例电轴正常或轻度右偏患者均消融成功;另3例电轴左偏患者均消融失败。结果提示室性心动过速(VT)时QRS波群电轴对术前判断VT的起源部位及消融难易程度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经射频电流导管消融(RFCA)而获治愈。本文从成功的RFCA结果着重探讨特发性VT兴奋灶的标测方法。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以局部电图较体表导联QRS波时间提前≥10ms处定为心室最早激动点(EVA),5例平均心室最早激动至QRS波起始时间为18±11.7ms,在EVA处放电消融仅1例成功。采用起搏标测法定位以略低于自发VT的频率沿EVA上下左右逐点标测,寻找起搏电图至少11个导联的QRS波形态、振幅、极性与自发VT相同的标测点放电消融,4例均获成功。消融成功的局部电图较QRS波平均提前26±12.8ms。结果提示联合应用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和起搏标测并侧重于后者,可能是提高RFCA特发性VT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QRS波群与电轴与射频消融成败的关系,对23例IVT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左室IVT15例,右室IVT8例。在左室IVT中0例QRS波群电轴左信心者均消融成功;5例电轴偏者中只有1例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9.
分析2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4例左室特发室速,采用激动顺序标测,8例右室特发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均成功。作者认为,体表心电图可大致确定室速起源部位,对于QRS波无明显增宽的左室特发室速,特别是伴1∶1室房逆传者,应与室上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5例IRVOT进行RFCA治疗,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1±18.3)岁(8~72岁)。其中15例用常规方法消融,20例用非常规方法消融,非常规方法加用8F SB0 Swartz鞘并在右室流出道放置参考电极。两者均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来确定消融靶点。结果RFCA治疗IRVOT的总成功率为88.6%(33/35),常规方法组成功率为86.7%,复发率为15.3%,非常规方法组分别为90.1%和5.6%;常规方法组的导管操作时间为(71±12)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8)min,非常规组分别为(40± 9)min和(16 ±5)min。IRVOT起自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13例、游离壁10 例及介于两者之间 12例。成功消融部位激动标测 V波提前 QRS波 18~38ms,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ECG)之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结论IRVOT非常规方法消融可以明显缩短导管操作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降低复发率;IRVOT采用RFCA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即刻成功率 10 0 % (2 8/2 8)。术前与术后 2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单形性室性早搏数 15 ,836~ 32 ,4 19/2 4h(术前 ) :0~ 1,2 36 /2 4h(术后 )。随诊 6~ 2 4个月 ,2 8例病人均已恢复正常生活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回顾分析 1991年 3月~ 1999年 10月导管消融治疗 6 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结果。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 ,将 1991年 3月~ 1993年 10月定为前期阶段 ,共 2 4例 ;1993年 11月~ 1999年 10月定为后期阶段 ,共 43例。采取心内激动和 (或 )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标测 ,行直流电消融 (DCCA)或射频消融 (RFCA)治疗。前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40 % (4/ 10 ) ,低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95 % (41/ 43) ,P <0 .0 5。前期阶段DCCA治疗的复发率 10 % (2 / 2 0 )、并发症发生率 2 0 % (4/ 2 0 )和术后血CPK峰值 10 32± 36 9U/L分别高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 2 % (1/ 43)、5 % (2 / 43)和 16 3± 82U/L(P均 <0 .0 5 )。 6 7例患者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5 2例。右室IVT 2 4例 ,19例 (79%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其中 2 1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2 5 .3± 5 .6ms。左室IVT 2 8例 ,2 1例 (75 % )起源于左室后间隔 ;其中 2 5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提前 2 9.1± 6 .0ms;仅 1例记录到孤立的浦肯野纤维除极电位。前期DCCA治疗IVT成功率为 94% (17/ 18) ;后期RFCA治疗IVT成功率 10 0 % (30 / 30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VT) 10例 ,前期DCCA治疗 2例 ,成功 1例 ;后期RFCA治疗 8例 ,成功 6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Carto系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性室性早搏(室早)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临床治疗的47例室早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4.5±19.2)岁,病程3~38个月。射频所用能量为40W,时间为120~240s,温度设定为60℃。分别在消融术前和术后1、3和12个月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47例中成功45例,有效率为95.8%。2例1年后复发新的早搏,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Carto系统对右心室流出道起源性室早经射频消融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3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31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患者起源分布、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效果,为提高临床IVAs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8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行RFCA术的IVAs患者131例,采用体表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分析其起源分布及不同起源部位患者心电图特征;比较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QRS波时限、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及Ⅰ、aVL、aVR导联QRS波振幅,并比较行X线指导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RFCA术情况。结果(1)131例IVAs患者起源部位为右心室者91例(占69.47%),左心室者33例(占25.19%),心外膜者1例(占0.76%),不确定者6例(占4.58%)。(2)131例IVAs患者中起源部位为左心室流出道者19例(占14.50%),右心室流出道者77例(占58.78%)。起源部位为左心室流出道者QRS波时限长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高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aVL、aVR导联负向QRS波深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P<0.05);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31例IVAs患者中行X线指导下RFCA术者77例,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54例。行X线指导下与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IVAs类型、RFCA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放电时间、成功消融部位V波领先QRS波起点时间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X线指导下RFCA术者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少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联合起搏标测者所占比例、放电功率及X线暴露剂量高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有效消融时间长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P<0.05)。结论IVAs患者起源部位以右心室居多,不同起源部位尤其是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体表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快速定位IVAs患者起源部位;X线指导下与Carto3指导下RFCA术成功率均较高,但与X线指导下RFCA术相比,Carto3指导下RFCA术有利于减少IVAs患者起搏标测,降低放电功率及X线暴露剂量,缩短有效消融时间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65例患者,采用温控消融导管以起搏为主的方法进行标测,并对单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97%(63/65),其中2例放弃消融术;随访15~40个月,有3例复发并再次手术,成功2例,总成功率为95%(62/65),无复发。电生理检测和消融时间:(50±27) min;曝光时间:(8.1±3.8) min,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消融操作及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ECG)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定位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12导联同步AECG检查明确诊断有频发单源室性早搏的患者90例,分析12导联AECG及该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的差异,对其起源部位分别进行初步定位,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共65例,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5例(占61.11%)、右室心底部5例(占5.56%)、右束支2例(占2.22%)、其他3例(占3.33%),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0例(占22.22%)、左室心底部3例(占3.33%)、左束支2例(占2.22%)。结论根据12导联同步AECG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起源部位,指导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室早)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7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早,5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室早,2例左心室流人道室早,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消融术成功的有47例,好转的有5例,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仅1例患者在术中诱发心室颤动,经电复律成功.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