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龙江医学》2017,(5):446-447
目的探讨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分析85例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的病例,分析其影像学改变。结果 85例患者中,全脊柱检查55例,其中显示脊柱侧弯28例,脊柱侧弯矫正术后8例,骨质增生12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未见异常1例;全下肢检查30例,其中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6例,股骨颈骨折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5例,股骨头发育不良2例,先天性股骨头缺如2例,股骨干骨折术后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5例。结论 DR全脊柱、全下肢全景成像技术能在一幅图上完整的显示全脊柱、全下肢,而且能显示人体脊柱、下肢在自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形,在骨科诊治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位全脊柱数字化成像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民益  傅长根  刘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99-1500
立位全脊柱成像技术拍摄生理功能状态下的全脊柱影像,其长度超出常规的成像规格。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发展的方向,全脊柱图像的数字化保存、传输和自动化测量也势在必行。在现有设备的条件下,对常规的数字化图像合成是解决数字化全脊柱成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DR)全脊柱成像技术在青少年脊柱侧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011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脊柱侧弯患者70例,应用DR全脊柱成像技术对脊柱从上至下依据身高不同进行2~3次顺序曝光,再经过图像拼接技术的后处理得到患者脊柱的全景图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68例通过软件自动拼接成功,2例自动拼接有误差,通过手动调节修正亦达到合格标准图像,能清晰显示骨关节结构。结论 DR全脊柱成像技术方便快捷,图像质量合格,能有效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具有普遍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中佑  周燚  周赞 《四川医学》2015,(1):112-114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软件的不断发展,骨科医师对骨骼的X线检查有了更高要求,常需得到患者完整的脊柱或下肢X线影像。除线扫描外,大部分X线摄影系统中成像器件尺寸有限,所以只能对有较大尺寸的全脊柱或全下肢分成几次拍摄成像,再经过图像拼接软件把多个图像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全脊柱或全下肢图像,以便于长度、角度、力线等的测量和全景观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全脊柱和全下肢X线成像系统类别  相似文献   

5.
祁永爱  陈江莲  刘晓恩 《吉林医学》2011,(35):7533-7534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扫描成像技术和全脊柱MRI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54例患者行全脊柱扫描进行图像回顾和分析。结果:54例被检者中,图像清晰,病变显示较好52例,病变显示一般2例(复合性外伤患者烦躁不安)。结论:全脊柱检查及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对多发病变的筛查及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 Total Spine MR Imaging)技术在诊断脊柱与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3.0T( MAGNETOM Trio A Tim System)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进床及无缝拼接技术,对30例患者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分析.结果 30例中除2例因图像粘合不理想,另28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骨性脊柱、椎间盘及脊髓连续全脊柱MR图像,30例中磁共振成像显示脊柱转移14例、退变及突出8例、骨折及脱位6例、正常2例.结论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使图像质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的高分辨力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脊柱MR特殊扫描成像技术和全脊柱MRI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37例全脊柱扫描图像,进行MRI图像的回顾分析.MRI机为PHILIPS公司Intera 1.5T Nova超导型磁共振机,使用相控阵脊柱线圈,选用Total Spine序列矢状面T1W/TSE/MT、T2W/TSE/MT成像.结果:图像清晰、病变显示较好29例,图像、病变显示一般6例,图像、病灶显示较差2例.结论: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特殊技术,能显示全段脊柱、脊髓影像,对多发病变的搜寻及其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柯达数字化超长成像系统在长骨(下肢、脊柱)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5月~2012年5月下肢全长123例和脊柱全长223例患者,应用柯达DirectViewCR超长垂直固定式长骨成像系统、蓝韵高频X光机检查.结果 拍摄出346例合格的数字化下肢全长、脊柱全长X线影像.结论 柯达数字化下肢全长、脊柱全长X线影像为临床诊断下肢、脊柱病变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同时减少了患者的X线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怀疑有脊柱转移的15例患者,进行全脊柱移床扫描,采用对接方法得到全脊柱全景图像。结果15例全脊柱戍像图中,单个椎体爱累3例,2例转移在腰椎,1例在胸椎;多个椎体受累12例,其中胸腰段3例,全脊柱9例;结论全脊柱MRI成像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全部脊柱,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拼接法数字化全脊柱成像在脊柱侧弯、旋转畸形的诊断、治疗及治疗后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DR数字化成像设备及PACS影像处理系统上,检查134例脊柱侧弯、旋转病例,共获得168帧全脊柱影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和图像观察、测量。结果拼接后的图像与拼接前的图像甲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由度=2,x2=1.48,P〉0.05)。全脊柱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对全脊柱进行观察、诊断及对Cobb角、临床人体平衡线的测量要求。结论拼接法全脊柱成像清晰显示全段脊柱结构,满足临床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测量要求,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站立位动态摄影对退变性椎体滑脱症(DS)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研究D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03—2010进行脊椎X线检查的患者2 358例,其中颈椎1 076例,胸椎100例,腰椎1 182例,全组均摄取正位、侧位、过伸中间位、过伸位、过屈中间位、过屈位、过度左侧弯、过度右侧弯等体位、典型滑脱者均做了CT检查。结果全组共发现椎体假性滑脱656例(均经CT证实),其中颈椎236例,胸椎9例,腰椎411例。正侧位片无滑脱而动态摄影出现者256例,约占39%,其他400例通过动态摄影滑脱均不同程度加重。根据椎体滑脱情况DS可分为一致性前滑脱、阶梯型前滑脱、一致性后滑脱、阶梯型后滑脱、交错性滑脱、左滑脱、右滑脱、旋转并左滑脱、旋转并右滑脱等9种类型。结论站立位动态数字摄影较传统X线摄影能提高对退变性椎体滑脱的X线检出率及确诊率,便于对滑脱进行更细致的分型,且经济、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全脊柱数字化成像技术(DR)与MR成像质量,分析全脊柱站立位DR及仰卧位MR成像的测量的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0年11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退行性脊柱病的61名患者资料,年龄49.9±17.6岁,均行全脊柱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检查,分析全脊柱拼接的图像质量,在全脊柱DR侧位片、全脊柱MR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椎倾斜角(SS)、脊柱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参数,并利用配对T检验对比DR与MR测量值,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脊柱DR与MR图像拼接质量优良率为100%,全脊柱DR及MR成像上测量CL、TK、LL、SS、SVA值分别为28.37±10.91°、29.98土8.96°、45.61±12.46°、34.38±9.05°、17.20±26.39 mm,及24.34±9.01°、21.22±8.13°、41.45±12.17°、37.45±8.19°、36.51±12.44mm,DR与MR测量CL、TK、LL、SS、SV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1、0.007),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68、0.72、0.51(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34).结论 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全脊柱成像图像质量良好,仰卧位MR图像测量的CL,TK,LL,SS,SVA等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站立位DR相关,但存在明显区别,并不能代替站立位DR检查,须联合检查才能全面评估退行性脊柱病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与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技术进行比较,对数字化成像技术在胃肠造影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选取使用数字化综合X线机进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进行食道造影合并胃造影,共计40次;22例进行灌肠造影,将数字化成像与普通X线造影下的胃肠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Ⅰ级、Ⅱ级成像质量的数据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Ⅲ级中数字化成像技术较普通普通X线占据明显优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胃肠道病变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数字化成像技术作为检查手段,其诊断准确率以及成片质量均优于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机及激光照像机进行结肠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病人进行了普通X线结肠双对比和应用数字化X线机图像后处理结肠双对比造影,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普通X线机结肠造影15例照片质量欠佳,而所有数字化成像激光打印图像清晰、对比度佳,细微结构显示清晰,并可动态观察结肠功能。结论:数字化成像结肠双对比造影激光打印机图像技术明显优于普通成像双对比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OA)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92例膝OA患者,对患者一般情况行问卷调查,用体重秤和身高计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髋部、脊柱(L1~L4)部位BMD和躯干、大腿的脂肪重量、肌肉重量,T≤-2.5为骨质疏松症(OP).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全身、髋部、脊柱BMD与年龄、性别、BMI、吸烟、怀孕、绝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间性别、BMI、吸烟、是否怀孕、怀孕次数、躯干脂肪重量、大腿脂肪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对象年龄更大,绝经时间更长,身高、体重更低,躯干和大腿肌肉重量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女性、绝经时间与全身、髋部及脊柱BMD呈显著负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脊柱BMD呈显著正相关性;怀孕、大腿肌肉重量与全身、髋部及脊柱BMD呈显著正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龄、女性、绝经可能是膝OA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BMI、怀孕和肌肉含量对膝OA患者的BMD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绝经前后女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女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LunaProdigy双能X线BMD检测仪对健康体检的绝经前女性22例、绝经后女性62例进行腰椎正位,左髋和全身BMD检测和身体成分检测。结果①绝经前组股骨各部位、腰椎(L1—L4)和全身BMD,以及全身和躯干肌肉显著高于绝经后组(P〈0.05,或P〈0.01);②绝经前组全身、躯干和左大腿肌肉均与全身BMD呈显著正相关,身棒成分与腰椎和股骨BMD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绝经后组全身和躯干的脂肪、肌肉分别与L3、L4、股骨大粗隆、股骨干和全身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全身脂肪、肌肉,躯干脂肪分别与L1、L2和股骨颈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躯干肌肉与股骨大粗隆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左大腿成份与上述部位骨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前女性全身BMD与肌肉成分密切相关。绝经后女性全身和躯干脂肪、肌肉与腰椎、股骨和全身BMD密切相关,但脂肪成分似乎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To determine wheth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based on sex or extremity,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was assessed in 21 men and 21 women using a digital image of the medial aspect of each subject's feet. The image was obtained with the subject in relaxed standing posture and in maximum internal rotation of the lower leg.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dynamic foot posture during walking, 50 different subjects were asked to walk across a 6-m walkway while the medial aspect of each foot was videotaped.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was digitized from digital images obtained at midstance for three walking trials. No differences in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were found based on sex or extremity.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s obtained in the static positions of relaxed standing posture and maximum internal rotation were highly predictive of dynamic foot posture at midstance during walking. Relaxed standing posture and maximum internal rotatio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explaining more than 90% of the variance associated with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position at midstance during walking. These results validate use of the longitudinal arch angle as part of the foot and ankle physical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