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报告经股动脉插管行椎动造影304例,其成功率为97.4%。发生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为暂时性,另1例与造影本身关系不大。造影对颅后凹肿瘤、血管性病变和一些天幕上肿瘤能作出更准确的诊断。此外,对椎动脉造影的技术以及颅后凹和一些幕上肿瘤的椎动脉造影影象特征进行简单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组股动脉插管为经皮穿刺者27例,切开显露股动脉者10例。除5例分别因插管不达锁骨下动脉及椎基动脉未显影外,32例造影成功。6例为导管插入椎动脉,余均置导管于左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开口处后注入Conray显影剂。32例的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主 相似文献
3.
我科从1976年5月至1983年10月共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以下简称股脑动脉造影)200例,其中选择性椎动脉造影184例,双侧颈动脉造影2例,全脑血管造影14例,现将造影方法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135-135
目的 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9例造影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积极护理配合.结果 19例患者恢复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护理配合对手术患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组134例患者进行了139次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总成功率为98%。在CT已开展的情况下,其主要适应证是:1.蛛网膜下腔出血,CT疑为血管畸形及其它血管性疾患。2.需要了解与血管关系的肿瘤疾患。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0岁以上患有颅后凹占位病患者行椎动脉插管造影,其并发症发生率为总发生率的78%。 相似文献
6.
神经系统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周益民,林彬,吴忠学,高培毅经皮穿刺脑血管成形术(CPTA)是一种神经介入放射技术。其目的是解除头颈部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流,减少神经系统的合并症及死亡率。一般说来,CPTA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用不可脱球囊导管超选择插入... 相似文献
7.
经椎动脉造影致双眼失明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椎动脉造影致双眼失明三例刘峥陈宏颉张锡增戴秋生吴纪瑞例1女,40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5月余入院。检查:双眼右侧视野缩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病理反射(+),外院VAG示左侧顶枕叶4cm×4cm大小AVM,供血动脉为左侧大脑后动脉顶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与经股动脉途径(TFA)相比,经桡动脉途径(TRA)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5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TRA组1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TFA组15例)行PTAS,比较两组治疗时间、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TRA组术中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小于TFA组;随访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经TRA行PTAS治疗椎动脉狭窄性脑血管病技术成功率100%,能减少卧床时间和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凤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17-19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项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此项检查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此方法是一项有创检查,如何对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全面的预见性护理,是此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环节.2007-07~2009-09我科共为48例患者在局麻下经皮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造影检查,给予预见性护理,无因护理不当而产生并发症,脑血管造影成功率达10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卧床排尿训练对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方法将诊断或治疗需要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术前卧床排尿训练。结果实验组排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0级排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Ⅲ级排尿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卧床排尿训练促进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顺利排尿,明显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血管造影虽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配合医生做好造影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提高检查的安全性,确保造影成功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3年2月至2003年4月对54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4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9~72岁,平均45岁。均采用局麻下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由于禁食时间过长,1例术前发生低血糖反应,3例术中出现恶心、头昏,2例在术中排尿,1例术中烦躁不安,造成术区可能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11):1031-1032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刺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11例经过脑血管造影确定为椎动脉狭窄并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狭窄均得到缓解,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桡动脉途径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因动脉迂曲而导致的介入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方法[1],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术前、术中、术后的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健康教育能使颈动脉介入术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正性改变,提高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秋松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6,(2)
作者报告1例经反复血管造影(3次)检查发现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病例。 患者,女性,59岁,因轻微头痛入院,初诊为右额叶胶质瘤。入院时神经病学检查未见异常,MRI显示右额叶异常T_1术前脑血管造影右额叶无异常发现,T_1加权像为低信号,T_2加权像为高信号。无对比增强。CT显示同一区域低密度肿块影,经右额开颅全切肿瘤,术中曾出现自发性脑肿胀,但无生命体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71例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例,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用Terumo桡动脉专用穿刺包穿刺成功后,选用4 F或5 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然后选用5F SimmonsⅡ、SimmonsⅢ或H6导管做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71例中70例穿刺桡动脉成功,其中67例穿...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常规途径是股动脉入路.但有时个别患者双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限制了此项检查的普及.所以人们不得不尝试其他途径的脑血管造影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经桡动脉穿刺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下面将我院从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40例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永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8,(4)
本文讨论了脑缺血病人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与术前脑缺血程度及脑血管造影的关系问题。共152例脑缺血病人,男9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2.6岁。共行180次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159次术前脑血管造影。按临床表现、体征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组、TIA组、进行性脑卒中组和完全性脑卒中组。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和主动脉弓。均经股动脉插管、常规摄片、加压注射造影剂。根据造影结果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是否双侧,有无斑块溃 相似文献
19.
陆四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4,(6)
射频热凝破坏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技术。也采用此法在舌咽神经的颈静脉孔段或岩神经节水平对该颅神经进行热凝破坏,以治疗原发性和症状性舌咽神经痛。本文作者报告采用Bonico倡用的颈外侧穿刺径路取代前外侧入路热凝破坏治疗舌咽神经癌8例的经验。其中原发性舌咽神经痛3例,均表现有典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监视下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全麻术后纤支镜监视下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置管困难原因、术中出血以及进一步处理等情况.结果40例患者39例PTD手术成功,1例行普通气管切开术,手术平均时间4.5min,平均切口长1.3cm.2例导丝置入方向错误,纤支镜及时纠正;2例置管困难,纤支镜证实,1例系气管套管误入气管前间隙,另1例系气管左偏,甲状腺峡部损伤出血,纤支镜15min检查时软组织深部出血并流入气管内,缝扎止血后改行普通气管切开术,结论:纤支镜监视下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具有迅速、微创的优点,可快速开放气道,降低并发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