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临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2周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进行对比,评估此种术式疗效及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6.5±23.1)min;术中出血量(864.5±124.1)ml,随访时间(6.8±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或椎弓根置钉位置出错等,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周Cobb角较术前大幅度降低,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大幅度升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脊柱功能,还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杨荣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40-141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接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2组,即A组与B组,各有患者40例,分别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传统手术固定方式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80例患者中,A组患者术后平均愈合时间更短,且疗效较之B组显著更优(P 〈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愈合更快,且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矢状位cobb角与前缘高度比。结果:术后半年及取钉后3个月,观察组矢状位cobb角低于对照组,矢状位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利于术后矢状位cobb角及前缘高度的恢复,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多节段固定方法与疗效.方法 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固定手术方法,治疗组采用多节段固定手术方法.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但是治疗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脊柱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治疗组肺不张、炎症与气闷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评分都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多节段固定提供了相当的稳定性,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能有效缓解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平均24个月(15~32个月)按ODI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凸角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24个月随访,ASIA评分,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8例,E级22例。平均恢复1-2级,无一例患者神经障碍加重。末次随访时ODI为7~11分,平均(8.9±2.6)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SUK法,植骨融合率为100%。本组病例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械断裂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能够合理地矫正后凸畸形,可以达到坚强骨性融合,并可以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评价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0倒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治疗优良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苏州市吴中区尹山湖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跨伤椎固定组与经伤椎固定组,各30例。跨伤椎固定组患者行跨伤椎固定手术,经伤椎固定组患者行经伤椎固定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评分、影像学指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伤椎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固定组,术中出血量高于跨伤椎固定组,下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跨伤椎固定组;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ODI均降低,FIM评分均升高,且经伤椎固定组VAS疼痛评分、ODI均更低,FIM评分更高;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升高,局部后凸Cobb角、伤椎楔形角均降低,且经伤椎固定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更高,局部后凸Cobb角、伤椎楔形角均更低;经伤椎固定组患者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本院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54例,按是否经伤椎置钉分为观察组(经伤椎置钉)、对照组(跨伤椎置钉)。结果:术后3d、6个月,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功能障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伤椎双侧置钉与经伤椎单侧置钉治疗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胸腰段骨折的过程中经伤椎置钉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持患椎AH、Cobb角,维持脊柱生理曲度,避免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的出现,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远期生物力学形态,分析融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4年2月- 2006年12月79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以手术方式分为非融合组(42例)和融合组(37例)2组分别进行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和后路短节段固定并行植骨融合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取出内固定术后3个月对比2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度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非融合组和融合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2患者间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患者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及断钉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内固定术后3个月,非融合组和融合组患者间椎体前缘高度(83.3±5.3;94.2±3.1)、Cobb角度(9.3±5.8;2.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跨伤锥固定与经伤锥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全部患者都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跨伤锥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锥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治疗前后骨折及随访末期骨折恢复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Cobb角丢失及椎体高度丢失分别为(3.95±0.71)°、(5.32±0.74)%、(0.71±0.32)°、(1.24±0.23)%,对照组分别为(7.10±1.66)°、(6.91±1.84)%、(3.87±0.74)°、(6.23±0.7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4、5.26、25.70、43.29,P0.05)。结论与跨伤锥固定治疗相比,经伤锥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及对脊髓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脊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25例)和B组(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及脊髓神经功能。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Cobb角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术前(P均<0.05);A组的Cobb角低于B组(P<0.05)。A组的脊髓功能严重程度低于B组(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脊椎骨折可提高患者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彭安波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762-1763
目的探讨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后凸畸形、腰背疼痛、内固定断裂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连续固定能够降低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对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56例为实验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楔变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港  权正学 《现代保健》2012,(23):16-17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 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 例MSF 患者在全麻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改变,并进行Frankel 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术前患者受损椎体前缘高度为(46.3±7.3)%,术后恢复到(92.8±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37,P〈0.01) ;术前后凸角为(30.3±5.4)°,术后为(7.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652,P〈0.01).按照Frankel 分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MSF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K形钢板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1-06/2006-06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K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优缺点、适应证、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结果随访8~48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伤椎高度恢复90%者34例,恢复80%者12例,K形钢板无断裂和松动现象。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8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3级。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集直视下直接减压、复位、矫正畸形、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K形钢板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6.
AF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tlas Fixation,AF)内固定系统手术在治疗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5例,采用AF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作术后疗效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术后A级3例,B级2例,C级2例,D级2例,E级6例。Charles标准:优8例,良2例,一般2例,差3例,总优良率66.67%。结论 AF系统操作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易行,复位固定理想等优点,是解决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理想的手术方法,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tlas Fixation,AF)内固定系统手术在治疗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5例,采用AF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作术后疗效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术后A级3例,B级2例,C级2例,D级2例,E级6例。Charles标准:优8例,良2例,一般2例,差3例,总优良率6667%。结论AF系统操作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易行,复位固定理想等优点,是解决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理想的手术方法,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的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导航引导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盘融合术中手术护理,导航手术配合的方法、手术中配合的要点,包括巡回护士手术配合和洗手护士手术配合。结果38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共植入椎弓根钉螺钉166枚,得到的植入物实际影像图与导航虚拟手术路径图重叠,椎弓钉完整在椎弓根内为92%,手术效果优良率90%,无螺钉松动断裂,无硬脊膜损伤及马尾神经牵拉损伤并发症。结论导航下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加椎间盘融合手术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熟炼掌握配合要点、手术步骤方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贤松 《现代保健》2014,(16):50-52
目的:探讨前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颈椎骨折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两组,其中进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为治疗组,进行后路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脊柱后凸角矫正角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矫正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后路矫形融合术对下颈椎骨治疗均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2)比较而言,前路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有利于疾病恢复,情况允许时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的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导航引导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盘融合术中手术护理,导航手术配合的方法、手术中配合的要点.包括巡回护士手术配合和洗手护士手术配合。结果38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共植入椎弓根钉螺钉166枚,得到的植入物实际影像图与导航虚拟手术路径图重叠.椎弓钉完整在椎弓根内为92%,手术效果优良率90%,无螺钉松动断裂,无硬脊膜损伤及马尾神经牵拉损伤并发症。结论导航下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加椎间盘融合手术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熟炼掌握配合要点、手术步骤方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