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7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包括超急性期23例,急性期49例。全部患者行脑常规MRI、FLAIR、DWI和3D-TOF-MRA检查。结果:2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39.1%和78.2%;49例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83.7%、91.8%和80.0%。DWI扫描发现脑梗死发病<6小时、6~24小时、24~72小时病灶ADC值分别为0.34±0.03、0.41±0.03、0.45±0.04,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方面,DWI优于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FLAIR优于常规MRI,对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显示更佳;FLAIR、DWI联合MRA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进行MRI常规(T1WI,T2WI)程序及DWI程序检查,比较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结果超早期(≤6h)DWI检出高信号病灶而常规MRI扫描未检出病灶(P〈0.01);急性期(7—72h)DWI病灶检出率100%,常规MRI病灶检出率55.6%(P〈0.05);亚急性期(4~7d)DWI与常规MRI扫描均100%检出病灶(P〉0.05);稳定期(8~15d)DWI病灶检出率74%,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5);慢性期(〉15d)DWI病灶检出率35.7%,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1)。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病灶面积在稳定期之前,DWI〉T2WI;稳定期二者相等;稳定期之后,DWI〈T2WI。病灶面积越大,DWI扫描呈高信号的持续时间越长。结论DWI对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应用DWI可以判断新旧梗死病灶;应用DWI和T2WI从影像学角度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1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及单纯MRI扫描,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及单纯MRI扫描的诊断结果及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病灶检出数目和病灶位置等情况。结果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3例,检出率为94.64%(53/56),单纯MRI成像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37例,检出率为66.07%(3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82例,单纯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54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检出的梗死灶更多。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检出率更高、更容易发现梗死病灶。该方法检查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从而增加大脑中动脉(MCA)的临床诊疗水平,以便进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临床指征或体征的患者,拥有配套影像学检查的完整的核磁图像且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共计4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就诊我院的同期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影像资料的采集使用西门子核磁1.5T,常规T1W1,T2WI,DWI、FLAIR及MRA检查。观察两组大脑中动脉高信号血管征影像特点(数量、位置、走形)。记录每例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42例患者中,有13例(31.0%)FLAIR序列上表现有高信号血管征,对照组60例只有8例(13.3%)存在FVH,两组FVH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4.691,p=0.03)。存在大脑中动脉FVH的13例患者中,8例(61.5%)存在梗死灶相应部位血管狭窄或闭塞。29例无FVH的患者,7例(24.1%)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对比两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卡方值=5.469,p=0.019)。结论:大脑中动脉FLAIR序列FVH预示着存在梗死的风险,说明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是早期脑梗死的征象,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于脑出血以及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以脑出血为诊断结果(患者37例,共50个病灶)以及脑梗死为诊断结果(患者83例,共107个病灶)且均接受DWI以及SWI序列检查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不同序列对两种疾病的检出率及不同组别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相位值(PV)。结果:在常规序列扫描下两种疾病检出率相比,无差异性(P>0.05)。在DWI序列检查下脑梗死病灶检出率高于脑出血,而SWI序列检查下脑出血病灶检出率高于脑梗死(P<0.05)。相较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ADC值较低,PV数值、病灶中心ADC值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以及脑梗死的诊断中,以DWI及SWI序列检查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且对两种疾病的检出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的疗效及预后。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均在CT检查、MRI+MRA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根据Barthel指数(BI)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溶栓治疗有效率达93%,显效率达76.6%,血管再通率达86.7%以上。治疗后BI评分较前增加(尸l〈O.05),NIHSS评分较前降低(尸〈0.05)。结论: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仅能恢复患者脑部血流灌注、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而且能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1日—2017年2月1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共60例,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超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梗死图像信号的表现情况、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结果以及急性、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对弥散系数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信号均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高达100%,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和T1WI、T2WI及FLAIR序列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弥散系数、健侧弥散系数以及相对弥散系数低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现(均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和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对3700例行MRI头颅检查的患者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扫描及头颅MRA扫描,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3700例样本中,有21例表现颈内动脉床突段、眼段、海绵窦段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或闭塞,并伴有大脑缺血性改变或脑梗死表现,1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结论:MRA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筛查及诊断方法,MRI和MRA相结合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结论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2~24h内急性脑梗塞病人26例,先行CT平扫.后行常规MR成像及DWI检查,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急性期(2~6h)脑梗塞6例,CT检查阴性,其在SE-T2WI及FLAIRT2WI序列上均未见明显显示,而DWI均显示了不同程度高信号;急性期(6~24h)脑梗塞20例,只有6例CT提示有较明确新鲜病灶.DWI对急性期脑梗塞的显示优于常规MR序列.结论: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颅颈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TIA患者72例为TIA组,均在发病1周内行颅脑DWI和颅颈部MRA检查;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名为正常组,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TIA组与正常组在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狭窄数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2.316,P<0.01)。TIA组颅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增多。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比例增高。TIA患者DWI上均未见新鲜缺血灶,6例病情进展患者DWI上出现高信号,诊断为脑梗死。结论:颅脑DWI是鉴别TIA及脑梗死的简单有效检查手段,而MRA可明确颅颈动脉狭窄位置及严重程度, DWI联合MRA对TIA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其继发脑梗死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化利 《现代保健》2014,(23):33-35
目的:探讨MR血管造影术(MR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已经过DSA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并与其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以DSA为标准,MRA对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83.3%,特异性93.6%,符合率91.4%,MRA与DSA检出率有一致性。结论:MR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CAA)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空腹血浆Hcy、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测定,并且进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的检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值分为A、B、C、D四组;对Hcy水平与叶酸、VitB12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CAA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A、B、C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叶酸与VitB12的水平随着CAA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仅在A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学分析表明血清Hcy水平与血叶酸和VitB12水平负相关(r=-0.328、-0.442,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1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随访CT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甚至消失。结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脑白质,也可见于基底节、额颢叶。顶枕叶呈双侧对称性,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上均有血压突然升高。一般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社区医生对其识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发病24h内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1例,在72h内完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符合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PontineInfarction,LPI)诊断标准,根据发病一月时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roB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2分10例,占52.26%)与转归良好组(mRs≤2分2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肱共振表现和危险因素。结果23(74.1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入院时NIHSS为4.70±5.11,第5d为4.66±5.40,第7d为5.80±2.98,出院时为5.29±2.61,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6(19.35%)例有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结论腔啉陛脑桥梗死患者有部分运动进展,部分患者1个月是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宋云岩 《现代保健》2013,(19):82-83
目的:探讨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上垂体柄的信号强度与成人颅脑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有不同颅脑疾病的成年人患者FLAIR图像,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50~69岁。根据疾病的不同分为4组:脑梗塞组32例、脑肿瘤组21例,脑白质疏松症组25例和正常者组22例。在每组病例中测量中部垂体柄的信号强度,并与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轴位FLAIR图像上,100例垂体柄的平均信号强度为(720.30±34.28)ms,在脑梗塞、脑肿瘤、脑白质疏松症和健康人群的病例组中,垂体柄的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715.62±30.06)ms、(725.48±44.15)ms、(716.88±33.68)ms和(726.05±30.75)ms;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5,P=0.591)。结论:在轴位FLAIR图像上垂体柄的信号强度与颅脑疾病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